读《源泉》
我时而觉得安兰德残忍,时而又觉得她天真。
本书的主人公叫霍华德 洛克,一个建筑师。天才这种词用来形容他都太弱了,干脆直接叫神明好了。如果我要创立个宗教,就会选洛克来当上帝。正因如此,我很难与他产生共鸣。但同时他是拥有我所崇敬的那种人格的集大成者,我又怀着十足的安心崇拜着他——虚构的角色有这点好处,你永远不必担心会在头条看到他的丑闻——尤其是洛克,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的产物。
霍华德 洛克、盖尔 华纳德和多米尼克 弗兰肯之间的爱恨纠葛不是普通的花边新闻、风流韵事,而颇有殉道的意味。情欲被用来表现信仰的坚贞。不过爱情本就是一场深刻的自我的实践,站在世界同一边的人自然能找到你的手紧握。我一直相信,单就本质而言,一见钟情是更可靠的爱情,“你考虑过灵魂的风格吗?”。
彼得 吉丁让我同情,带着蔑视,且怀着恐惧。作者设立了这个角色不怀好意。彼得是失败者吗?不是的。至少前半部分不是。名校优等生毕业,又能抓住机遇飞黄腾达名利双收,着实令人称羡。但除了“令人称羡”之外呢?从头至尾,他一直战战兢兢,像植物渴求阳光,通过看客的赞扬确认自己的价值,离了观众的掌声便活不下去。他没有哪个重要的人生决定是为自己做的。偏偏这样的无能世间比比皆是。
埃斯沃斯 托黑刚出场时我很喜欢他。后来才发现是我完全误解了。我以为他是知晓世间疾苦的所有秘密之后对这个世界怀有耐心和善意,谁曾想他是在利用他人的愚蠢和软弱来实现自己的野心。原来他热衷的是提线木偶戏。我不能把他算作是恶棍,但他实在不够温柔。
要了解一个人,单靠正文之前的摘要读不出真相。
我有时觉得安兰德太严厉了。
看到一条书评,斥责《源泉》提供了“爱憎分明的人物与清晰的善恶标准”,说它是“革命样板戏”。私以为,安兰德是用一个故事来具象化她的理想。理想本就是一种极端,用极致来表明态度,而态度并不一定限于这一个例子。换言之,怀着洛克那样的信心,你也可以选择成为与洛克完全相反的人。只要那是你自己的真相。同一个人又说这本书是“意识形态的大型童话”。这个比喻我倒是觉得很贴切。
不论其他,正是《源泉》这样的书,让人读后更有勇气去寻求真相,或者,用书里的那个词,“正直”。毕竟洛克这种毫无畏惧从不退缩永远坚定自信的人只应天上有。人世间,多的是犹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