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
已故台湾作家林奕含在一次采访中说,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那新时代的屠杀大概就是网络暴力吧。
五一前后看娱乐新闻,一场由偶像蔡徐坤的一条微博引发的网络骂战在一名网友和蔡的万千粉丝之间轰轰烈烈的展开了。事件经过大致是,蔡发了一条微博引起一位网友不满,转发附言略带不友好言论,转发瞬间在网上传播开来,蔡的粉丝爱偶像之心切,发起了一场以维护偶像声誉及个人权利为名的网络大声讨,矛头自然直指那位转发并附言的网友,声势浩荡,该网友几乎全部的个人信息在网上曝光,大概就是一夕之间的事。看客有话,但毕竟前车之鉴在此,只好叹一句,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呀。
不评价任何行为,只是这种现象在如今的网络大环境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粉丝现象只是其一。如果做一项调查,有多少人为网络中的不当发言付过实际责任,结果恐怕很少很少;再做一项调查,这些在网络中发表过不当言论的人,有多少在生活中同样愤世嫉俗。
我们需要理性,需要很多很多理性。
今天看完了《娱乐至死》,当娱乐变成生活的主题,讯息被要求快速、即时、直接、易懂,大概也就意味着理性不再那么必要,当我们需要美丽时,美丽会被呈现出来,当我们需要丑恶时,丑恶也应运而至,供求关系变了,人的思维方式也变了。这是生活的娱乐性,但生活并不等于娱乐,当娱乐之外的那部分也被当做娱乐的需求,或者我们主动把那部分当做娱乐的时候,事情就开始变得糟糕,甚至失控。
所以当百二十的校庆沦为一场娱乐,大概也没那么让人大惊小怪了。读错一个字,传递错一个观点,前者容易甄别,那后者呢,脱离语境的词语是否有其必然且准确的意义,至少我认为是否定的。那么再谈读错字呢,客观的说,大概是人的一生会犯的错误中很平常很微小的一个错误,但总归是个错误,接受批评,错而改之,这也是一个正常人所需要去做的,所能够做的。
捉虫行动或许还有后续,网络环境大体就是如此动荡又微妙了,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更加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