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读书笔记(十三)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近:《说文解字》:“附”的意思。
义:古时“谊”、“义”相通。《说文解字》:“义,原意为自我的威仪”;“谊,人所应该做的事情”(人所宜也)现今的经典皆通写作“义”。
《中庸记》:义者,宜也。《礼记·表记》:“义,是天下通行的规制。”这是说制度是合乎道义的。
复:郑玄说:“覆”的意思。(覆盖,抽象的解释即行为覆盖言论,实现的意思)刘宝楠先生案:“复”、“覆”是古、今交叠之语。
《尔雅·释言》:复,返也。《说文解字》:复,有往有来的意思。往来,便是反覆的意思。
“信近於义,言可复也”的含义。
郑玄说:遵从道义便不必守信,诺言不符合道义便不是诺言。可以履行的诺言,便是义的表现。(义不必信,信非义也。以其言可以反覆,故曰近义。)
《孟子·离娄篇》:大人,言不必墨守信用,一切以道义相衡量。(大人者,言不必信,惟义所在)刘宝楠先生案:如此说,则诺言的出口须依照是否符合道义而定,所以说言尽于义。人在说话之时,能够依照道义来许信,那么也就可以实现了。
《曾子·立事》:其言行经过很久还可以复按审查,由此也就可以知道他的诚信。(久而覆之,可以知其信矣)又说到:话说出口就要思考能否实现,再思考是否说错了话,这样才能称作谨慎。(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
刘宝楠先生案:这里所说的“思无悔言”也就是要以道义来衡量了。否则,只是遵守硁硁之信,而没有遵守义的准则,那么人们将不会认为我们的言论是正直的、在理的,这时即便我一心想要实现,也做不到了。(否则,但守硁硁之信,而未合于义,人将不直吾言,吾虽欲覆之,不得也)
“义不必信”的史例?
《春秋》记载,晋国的士匄(gài)率领军队进攻齐国,正巧齐国的君主去世,举国皆丧。于是士匄便班师回国。《春秋》赞扬了此事,是说士匄符合道义。
另外还有反面的例子,《史记》记载尾生高和女子相约于桥下,适逢大雨,河水上涨,女子未至,而尾生高仍旧墨守约定,最后紧抱桥柱,淹死在了桥下。尾生高虽然实现了诺言,但并不符合道义。
远:《尔雅·释诂》:“远离”的意思。
耻辱:在古代是同义词。
郑玄说:不合礼法的恭敬,便是非礼。能够远避耻辱的恭敬,才叫做接近于礼。
《礼记·表记》:“恭以远耻。”刘宝楠先生案:是说恭近于礼,方可以行之。不然,虽然对别人毕恭毕敬,但无法掌握礼的尺度,就会被人所轻侮而遭受耻辱。《论语》中的“恭而无礼则劳”也是同样的道理。
因:孔安国说“亲近”的意思。
刘宝楠先生案:《诗经·皇矣》:因心则友。《传》:因,亲昵的意思。《论语》此章,上句说“因”,下句说“亲”,是以不同的文词表达相同的意思。(变文成义)
宗:《说文解字》:原意是受尊敬的祖庙。(尊祖庙也)故而“宗”也训做“尊”。这里所解释为尊敬,便是引申之意。
皇本作“亦可宗敬也”,多一敬字。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含义。
孔安国说:“这是说与亲昵之人增进情感。便会受到尊敬。”
《曾子·立事》:观察他身边亲近之人,便可以了解他的为人。(观其所爱亲,可以知其人矣)刘宝楠先生案:观察他喜好的是非,便可以清楚他是贤德还是不肖。如果他能够团结亲近之人,那么他的贤德也就可以清楚的了,所以说会受到尊敬。
桂馥的《群经义证》则有不同看法,他将“因”解释为“姻”,由此可见,“因”便是“姻”的省文。那么“因不失其亲”便解释为与亲近可靠之人相互结姻。《野客丛书》引用《南史》的话说:“姻不失亲,是古人所重视的,怎么能和非同类之人相互结姻呢?”《张说之碑》也说“姻不失亲,官复其旧。”刘宝楠先生案:“姻亲”,便说的是人交接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