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象]比象之根补谈
文/KrSpirit·行思 20180516
行思前文已经论述了比象之根是基于历史的经验总结,所以推导出的结论一定有其局限范围。适合A的不一定适合B,同时适合A和B的又不一定能做到很好的细节论断,同时适合A和B又能细节论断的,理论难免会有理论冲突难以处理。当然,这只是大概说个概念,不是所有的A、B领域都无法融合,但涉及一多,必然有这样情况。
而且“经验”这东西很难量化,只能剔除细枝末节提出主要东西,做出简略的理论模型,这样就是舍弃精细度。而实际的生活情况这么复杂,本身就是一个混沌的状态,任何一个微小的差异都可以引发巨大的不同。所要总结结论越细致,必然适用的领域就越小,而又要适用范围大又要准确,对于本身就是混沌状态的事物是难以做到的。
有的人会想,现在深度学习这么热,那么交给深度学习总结其中经验如何?但这也有一个前提,目前的深度学习十分依赖样本,也就是你给定的一些学习范例,然后从这些范例里,按你指定的方式,跟结果联系上。如果样本本身质量就很差,得出的准确率也是很差,深度学习是能给出关联性程度,而实际上自己事先还得总结一些规则筛选出学习样本。
从目前可预料的情况,如果样本足够大,条件多测试调节好,以计算机巨大的运算力(目前深度学习的所需的运算力也不是一般家庭计算机所能承担的,至少是家庭计算机难以达到够用程度的)肯定经验总结比人类做的会更好。而且还有一个问题,深度学习即使做成了一个高预测性的程序,以现在对深度学习的理解来说,人类是没办法理解其中的规则的,等于说是一个黑箱,我们输入参数,然后程序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我们拿到的只有一个可以做出我们满意选择的黑箱。
按上面说法,很容易会产生疑惑,为什么命理能够传承的下来?不是经验有适用范围,而且人随着发展,所处的领域也不断变化,导致经验无法适用吗?实际上,古人所做的就是剔除细枝末节,抽象出一个简略的纲领性的经验模型,而这个模型的适用范围就是人类,按行思此前文章的说法,就是人际互动构建的社会。
仔细想想就能知道,大家都是人类,在这个层面上,无论在地球哪个地方的人类,必然都是有一些基本人类的共性,而人类聚集就有社会关系。命理就以这个为适用范围,将人在世抽象出最重要的几个元素——妻财子禄,而其中立世又以财官为重,故又提出专论财官。然后在这个大框架内,大家又不断补充经验规则,以扩大论断细节、论断范围。
但这样的模型落实到具体事项结论的时候,对于我们来说始终太模糊,所以诸书都有细化的经验谈。但经验谈有的好用,有的又有时灵有时不灵,有的甚至一点不灵。这就是经验总结在所适用环境变化后,导致经验判断不太灵的问题了,有的甚至当时总结的结论本身就不很准确。
这也是各类术数书中少不了提及要“消息”、“变通”的原因。像是《明通赋》:“是以阴阳罕测,不可一途而推”,《子平源流辨说》:“中间语及玄奥之际多引而不发,非有所隐,其实不可以言传也”,从以上就明白,这真的不是古人不肯说,真的是没法说,说了其他人用起来也容易错,就是因为经验谈落实到结论要因时因地调整一下。而《心境五七赋》:“阴阳贵贱宜消息,孰晓在胸臆。日时身命许多般,一诀千变看”,《玄妙论》:“究一理而察百端,明片言而通万类”,这种就是经验理论框架比较大,要细论就得自己按照这个框架深入总结经验。
理解到这里,就容易明白所谓的“真正原理”是指的什么?就是总结准确的经验框架。所谓的“诀窍”就是在经验框架之下,所细化出来的规则。而命理诀窍有的灵、有的不灵,就是所应用的目标环境不一样,有的也是运用规则出错。
就此能够知道,属于细化论断的诀窍,肯定是没办法流传千古的。所以没有人读古籍能读成大神,因为古籍里谈细化论断的经验,不一定适用,谈大框架又一样得自己做经验积累,就是书中所谓的消息变通。而找“民间高人”的意义在于,别人已经将传承的经验移植到当代来。可是知识在语言表达中,是无法无损的传达和接收的,另一个是两人的社会情况、环境也没办法完全相同,所以得到的经验论也依然要经过二次转换吸收一下。比较好的情况是两人大体相近,所以总结经验刚好都适用,就百用百灵,但如果再多跑一些地方,肯定还是会碰到经验边界的,这时又得寻找下一位“民间高人”。优势也很明显,在能够正确理解知识的情况下,有前人的经验传授,无疑比自己重新验证积累来得快许多,而且有些总结,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总结的出来。也就因此,大家会更倾向于寻找诀窍和民间高人之中,毕竟快捷好用。对于古籍无法直接得到应用规则,就忽略许多,只能等学到理论瓶颈的时候,回头来吸收书中的理论模型,试着突破旧有的经验。
© 本文版权归 KrSpirit`行思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