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青岛
五月的第二个周末去了青岛玩,这次是第三次去青岛,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次是一个人的旅行。虽然有人说“一个人玩其实挺没有意思的”,但是在孤独的旅行中,同样有着妙不可言之处。 黄县路是一条文艺范儿十足的路,在这条路上,有很多咖啡馆、青年客栈等,在咖啡馆的外面,墙上画着各种涂鸦作品,有特别萌的动物卡通图像,有绿色的树,红色的花。还有人在树上画了一只不知道名字的鱼,电线杆上画了一只栩栩如生的企鹅……这些涂鸦作品为这条街增添了文艺气息,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参观、拍照。 在黄县路12号,我还遇到了老舍的故居。第一天经过时,发现这里已经闭馆了,第二天中午的时候再专门去这里,发现十二点到一点之间是吃饭时间闭馆,于是在附近晃悠了一圈,一点后再去这个地方,终于如愿进去参观了。一进展览馆,在书房与门厅之间的过道里立着一些刀、剑、棍、矛戟等武器,看墙上的讲解,才知道这些武器是当年老舍在写作之余,锻炼身体时用过的。这些武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学大师的另一面。在这座低调的土黄色的两层的楼里,老舍创作了著名的作品《骆驼祥子》,也因此,这个纪念馆在老舍的儿子舒乙的建议下被命名为“骆驼祥子博物馆”,这也是中国第一个以作家的作品名字命名的博物馆。看了里面的图片展览,才知道老舍为了写这篇小说,做足了功课,他去青岛的车行,与那些车夫交流,观察那些车夫的生存状况,聆听他们的遭遇,于是祥子的形象在他的脑海中变得形象起来。 在青岛的那天晚上起了雾,在海风的吹动下,乳白色的雾随风飘散,并且有着迅速弥漫的趋势,雾将远处的青山、绿树、红屋顶的山间别墅、有着悠久历史的德国建筑都吞没了。往远处看,只有白茫茫的一片,感觉像是在仙境中行走。此情此景,让我想到了庄子在《逍遥游》中所写的“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走在中国海洋大学的校园里,忽然产生了一种穿越感,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大学时代。一样的坡路,一样的建在山脚下的校园,一样的充满了青春气息的学生……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江苏路和大学路的附近有个基督教堂。这座教堂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在院子里除了游人外,大都是一些拍婚纱的新人。在钟楼,沿着木制的踩上去有些咯吱咯吱响的楼梯,爬到三楼,看到有两个年轻的女孩默默地坐在那个屋子里的一条凳子上,还有一对情侣,他们似乎在等着什么。我很快就从楼上下来了,在院子里重新去看这座教堂时,听到了浑厚的钟声响了三下,那声音透出一种历经沧桑的味道,但又不是那种沉闷的响声。我忽然想到了在钟楼顶上默默等待的几个人,原来是在等着钟声的响起。 这座教堂像是童话世界里的建筑,外墙的主体颜色是淡黄色,明媚而不张扬,屋顶的颜色是鲜艳的红色,钟楼顶部的钟表部分用的是青绿色,再加上教堂的底部、外墙、门等地方所堆砌的一些方正的石头,整个建筑的线条流畅,有着浑然天成的美感,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二天看了大海,等公交车去火车站,半天不来,于是决定改坐地铁,但是又不知道最近的地铁口在哪里,于是拦了出租车,告诉司机要去公园附近的3号线的地铁口。司机告诉我,地铁口离得挺近的,不用打车,直着往前走,在第一个路口往左拐,直着走就能到了,大约十分钟左右就能到。按照司机所说的,我往前走了一段路,发现看不到地铁的标志,于是问路边卖烤肠的一个大哥,地铁口在哪里。大哥同样特别热情,当时正好有个人在买烤肠,他说:“稍微等一下,我找好钱就告诉你怎么走。”他告诉我,可以穿过旁边的这条路,然后穿过公园,往远处的那个饭店的方向走,就是地铁口了。怕我不明白,还用手指着一个建筑说,看到那座高楼没有,上面写着四个大字。虽然我没有看到,但是已经知道了如何去走。通过问路,体会到了青岛人的热情与朴实。 离开青岛时,居然有种依依不舍的感觉,这样充满了文艺气息与历史魅力的城市,我想不久的将来,还会与它有一场不期而遇的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