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电影的第二封遗书
文字一旦从我的手中脱离,它的创造运动就已经停止。如果没有死亡的文字,是不可读的文字,那么过往所有关于电影的豆瓣广播,是我今后写给电影的遗书,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只是在删选甄别的过程当中,回顾我和电影的交错痕迹,惊讶的发现,我比自己所想像得还要爱她。17.9.26

电影之为电影的魅力所在
看电影带来的不是52倍人生之类的量化体验,而是对人类生命体验和对世界的知觉方式的彻底颠覆。这是其他任何艺术和媒介无法取代的,电影之为电影的真正魅力所在。举个简单例子吧。杨德昌的伟大之处,不是在《一一》里说,电影的发明至少延长了人类三倍生命。而是让洋洋,这个思考世界是什么的小孩=哲学家,用镜头去对准人们的后脑勺。让我们看到,过去我们所不曾也无法看到的。 3.4
看到日本电影中的樱花,就想到物哀幽玄侘寂美学,这种读取信息的趣味,就交给那些东洋文化爱好者吧。我们首先要拥护的是,樱花穿落过、散漫到银幕时的纯粹的物理运动,以及围绕在这一运动的表层之上的美感。17.11.7
看电影不是求知的思考的过程,而是视与听的体验和遭遇。是不抵达深层的直观感受。所以,谈论电影也不是关于政治社会文化的目的——作为不纯的艺术之前,我们要肯定的是电影即是电影本身这一事实。否则,电影便失去了它的特质。准确说桑塔格的反阐释,是反对无视艺术自身形式,而只关心内容的符号读解。而不是完全不阐释,毕竟反阐释也是阐释的一种。这和六十年代精神分析以及马克思主义盛行的历史背景有关。桑塔格的主张,在电影层面上得以实践的是戈达尔和布列松。他们呈现了电影如何得以形成,而非电影反映什么关于什么。17.11.18
但凡略过电影自身的美学形式,而一味追求电影所传达的目的,那么对待电影的丰富感受性很可能被完全抹杀。理性的胜利,不过是符号的诅咒。当然另一方面,需要补充的是,形式和内容,内部和外部,表层和深层的关系,无法二元分割的对待。在这两者之间的往来与横断,也许是我们现今所欠缺的。17.11.18
巴迪欧说,电影是不纯的艺术。这让电影,相较于其他艺术,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变得越发复杂。电影在各种力量关系交织之下形成,存在于各矢量的交集坐标轴之上。我们之所以能从多元度谈论电影的原因正是如此。只是,桑塔格在半个世纪前呼吁的,取消智力强调对艺术的直观感受力,放在今天仍然发人深省。17.11.18
当一部电影,被要求不允许拍摄某些情节,又或某些情节被强行删减时,无论这部电影的内容是不是和政治相关,它都已经成为了政治性的电影。在这个意义上,电影审查制度下的中国电影无一例外,都是(不在场的在场的)政治性电影。17.10.3
巴赞说,电影导演有两种。一是相信现实的导演,一是相信影像的导演。道理同然,影迷也分两种。而比起现实,我远相信影像。2.1
“法国电影掘墓人”特吕弗在《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当中,炮轰当时卖座的名导演们的同时,指出了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细节,即他们都在喜剧片当中失败了。对此,特吕弗并没有做出合理解释。但他的批判已事先回答了他的问题。那些追求文学性的编剧电影or心理现实主义,都是提示着观众去思考电影深层意义。而喜剧片这种表意功能欠缺,不以传达意义为目的的类型,在某种意义上,最需要观众关注画面表层的元素,也最考验导演对场面的调度,而非心理的操作。1.24
这个世界上我们能识别上千万种颜色。但能以言语道出的不过六七十而已。“这是红色诶”,“是的,这是红色”。我们只能通过如此反复的交流,以确保所见之物的相同。然而红色与红色之间,仍然存在着各自或浓淡或深浅的差异。在作为物质的颜色的面前,是语言永远的残缺与贫瘠。17.10.25
“最深邃的是表层"。常年的豆瓣签名,如果用一个导演的作品来形容,那除了布列松还会是谁? 由此和九只苍蝇撞墙老师引发的《对谈:你是相信电影还是影像?》。5.9

电影的现实,又或者虚构的真实
当你在看一部电影时,没有想去摸手机,不会觉得坐立不安,甚至丝毫不敢走神时,那么,这部电影对你而言就是此时此地最好的,和周围任何一个人的评价评分,没有任何关系。这也是无可争辩的,你和电影之间美妙邂逅的事实。12.5
和人讲解电影分析作品的最大成就感,就是说出连自己之前都没想过的话然后惊喜到了自己。4.17
所以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的发生,就是你所喜欢的姑娘对你说,喜欢你跟我说电影的所有。4.18
作为一个成熟影迷,对于那些不用看完全可以预判是烂片的前提下,仍然掏钱走进电影院忍受视觉侮辱,然后还特意写文骂回来的行为,只怕是我一直以来无法理解的世界之谜。5.12
如果看了那么多电影,你的评价都是三星未满,那建议还是不要再看了。电影和你都没给对方带来什么,除了相互之间的侮辱。17.10.1
说明剧透并不是影响人们观影体验的决定性原因,其实只要我们重看某部电影,但仍会发现从中获得了之前没有过的感受,这一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明。5.6
当你看在黑暗之中看到那束光的同时,别忘了光也反照在了你的身上。17.10.28
楼下泰国咖喱店的日本小哥,是这一年来的熟悉的陌生人。今天第一次搭话,知道他是环境科学院硕士,研究土壤中的死骸。得知我是日本电影专业后,说喜欢成濑的电影(震惊!)比如说《饭》(11号学会的报告题目!!)还喜欢台湾电影,比如杨德昌(哇!!!),问“最喜欢哪部”,答说“一一”(已哭…)研究土壤中的死骸,也就是说探寻历史的痕迹,这和观看“过去、在这里、存在过”的电影,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时空体验… 17.11.5
谈到戈达尔《轻蔑》。看不起一个人,也就是对方没有达到你心目中的要求或期许。这其实是关于你自身的欲望的问题。17.12.6
师兄没有回国之前,我们经常一起去看电影。他有个习惯,要我单独买票,然后各自分开坐。时隔一年后,他回北海道,我们照常去看电影。巧合的是,我们选择的座位竟然是连号。那是我和他第一次坐在一起看电影,也是我们一起看过的最后一场电影。17.10.8
想成立一个电影党。17.11.3
迟早有一天/我会拍电影的/你也会拍电影的/我们都会拍电影的。4.11
假如有人问,面对这个光怪陆离的荒诞世界,你学习研究电影又有什么用?我的回答难道是,告诉人们如何去欣赏美? 晚安。17.11.29

单纯的丰富性,又或者一部作品的全体
《穆谢特》让人回想起贝拉塔尔《撒旦探戈》里的小女孩,罗西里尼《德意志零年》里的小男孩。他们都执行了一场死亡,然后毫无征兆的选择了自杀。小孩的世界是去中心化的解构的世界,由不得成人读解的余地。这是最不克制的布列松电影,但是最压抑的一部。原著中没有的三次翻滚,是我见过最震撼的电影结尾之一吧。
《天使之翼》和其他十部霍克斯电影并列第一。主观上可能是最偏爱的一部。为什么好看?原因简单到看完后,整个人会觉得很正能量。但不代表这是励志,实际上说教的台词一句也没有,而是每个人和他们的生活方式,都那么的美好。这可能是唯一一部男女主角齐落泪的霍克斯电影,但很快你就会发现这不过是一秒钟的感伤。
《育婴奇谭》重看发现这其实是一部很2的电影。两个高尔夫球、两台车、两个钱包、两只豹子、两种宠物、两种身份之间,不断通过掉包和置换产生出哭笑不得的荒诞离奇感。2的画面运动,从相似之物扩大到相反之物。男女之间的角色的互换。加里格兰特穿上女装,凯瑟琳赫本扮演男人,推向神经喜剧高潮。
《棒之哀》大概是yakuza帮派电影作为类型消亡后,才会出现这样反戏剧性的文艺黑帮片。也许是九十年代泡沫经济崩溃的夜晚,才会到处迷漫如此腐烂的忧伤吧。在这个意义上,神代辰巳真是特别即在体制内又超乎了整个时代。浴室那段,到底是缝伤口还是做爱的暧昧与混沌,色情极了。
《三块广告牌》最好:矛盾冲突的中心人物,无论受害者或强权者,都没有绝对的善也无完全的恶。是三块广告牌,而不是二或四,标题已经在解构。善恶关系的模糊,也就更加要求观众的判断力。最失望:警察从恶到善的改变,不过因为一封遗书,还原到虚无的超越性符号里,回避问题的真正所在。原本的敌人成为相互的战友,走向代理复仇的路上,矛盾焦点转移的同时,法被高空悬置,他们要替天行道的,与其说是强奸者服役的士兵,不如说是士兵指向的这个国家。
《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用尽生命最后一刻去爱一个风流天才音乐家的痴情和勇敢的十九世纪女子。在琼·芳登从14岁的少女,出落成年轻女性,再到33岁的风韵十足的人妻的逐渐蜕变之下,爱的眼神却始终未变,爱的时间承载在一封纸信里。这本电影最大的奇迹在于,用几近完美的结构,在相同元素的变奏下,再现了他们的一生。
《在希尔维亚城中》Y先生课上只放了一段,却感觉刷新了现在的电影观。电影如何摆脱台词仅仅依靠视线的调度而成立? 如何从日常生活抽离出片段使之成为电影? 如何在有限的人和环境里,从不同的角度捕捉,丰富每个个体。摄影机明明固定不动,却时刻提示·延伸出镜框外的想象力。静止的画面里流淌着爱与生的动感。

《小偷家族》也许是票房最失败但却集大成的是枝裕和作品。《无人知晓》《步履不停》《如父如子》片段散见于全片。但却不同以上所有的是,也是最成功的是,本片在描述“这一家六口”关系时的暧昧处理。这种暧昧在结尾前被突然剥离而出的时候,这部家族犯罪电影达到了最惊悚,也是最感人的瞬间。
《脸庞,村庄》瓦尔达读取戈达尔留下的暗号的场景,真的是让人眼泪都留下来啊。有些情感纯粹到只言片语都显多余。这本是充满想象力的轻松幽默暖心的关于脸庞的电影,却以“混蛋”戈达尔不露脸的方式突然闭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但又显得顺理成章。想起瓦尔达说:偶然性是我最好的助手,就不免心疼这位可爱的老奶奶。
《天使湾》重看。这部电影就拍了两个地方和两个人。剧情简单到只有赢钱和输钱,争吵与拥抱。音乐循环反复。简单到无法写影评。但是为什么就这么好看?让娜·莫罗撑起了这部电影,是也不是。好看的电影,也许总是有双感性的眼睛ーー雅克·德米,用镜头捕捉到了最灼灼生辉的生命,无论是美好还是丑陋。
《各自逃生》在戈达尔看来,女演员和妓女的相同性在于,都是贩卖自己的身体,不过实存与虚构的区别。卖淫的题材作品常见于戈达尔电影,本片亦不例外。于佩尔(真名)扮演的妓女的三次卖淫。第一次和名叫“戈达尔”的导演,第二次和变态大叔,第三次的4P,都无一列外涉及到电影和卖淫的亲缘关系。
《芳名卡门》桑塔格说:艺术是诱惑,不是强奸。像是本片的双重注脚。它呈现着一个过程,而非目的与结果。(戈达尔电影往往排除接吻与性爱的结果,而只表现事发之前后)这里的诱惑不是指浑浊的欲望,在间离效果作用下,那些裸露的身体,让人感觉不到猥亵。戈达尔电影始终是透明的。
《随心所欲》 重看。告密者告密。偷盗者偷盗。卖淫者卖淫。迷途者迷途。女人是女人...如此同语反复的戈达尔式命题。是没有“为什么”的问题,也没有“之所以”的答案。是在问题和答案之间的往来,是在不追求深意的表层的游戏。电影是人生,人生也是电影。
《自画像 JLG/JLG》在自己的家中拍摄剪辑制作自传性的电影,这一极端私人化且自恋的创作行为的另一极端是,95年的本片回应着电影发明以来的第一百周年,宏大叙事着绘画文学音乐电影哲学的古往今来。这一小一大的蒙太奇冲撞下的张力是戈达尔的魅力和野心。
《生生长流》纯粹的真实的影像,是由不得煽情的心理作用,是不需要任何符号的媒介,只对最原初人事物的客观性呈现。阿巴斯影像的现代性,是不抵达求知与深意的,用非人称的视线抚摸现实表层的直接感受,然而这也是最让人身体震颤的电影性瞬间。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比鸡汤片《小鞋子》好一万倍。没有一个暴力镜头,却感觉无处不在的暴力。在家族的父权=国家的绝对支配力之下,一个八岁的小孩是没有,归还同桌小伙伴作业本的权利的。而他却不得不归还的使命,也来自学校的权力的压迫。归还的过程的越是残酷,也就越打动我们。阿巴斯要拍的不是友情而是自由。
太多的儿童电影,都是一种成人视角下的意淫,借此来贩卖纯情。但这部电为什么感觉不到一丁点儿做作?阿巴斯首先极度排除了小孩的主观视角,克制对特写的使用。然后取消过分的情绪表达,让小孩始终保持零度的表情。这样既让观众处在一个旁观者状态,也让小孩得以原真的呈现出来。

拥护作者的影迷,又或者导演诞生的观众
好的电影如果有一个特征的话,那么也许可以叫做:单调的丰富性。在几个现有元素的不断反复变奏里,生成变化出无限丰富的差异性来。无论是成濑小津也好还是塞克欧弗斯希区柯克也罢。3.19
成濑电影之所以吸引人,恰恰在于那善恶的不分明,没有绝对的存在,无法还原为二元对立,只呈现着人之为人,其本身的复杂与暧昧的魅力。17.2.6
成濑的电影,只要一男一女,肩并着肩,走在路上,他们的恋爱关系就已经成立。不需要任何多余的说明和动作…17.10.31
六十年代电视机普及,日本电影产业迅速衰落,各大手制片厂相继倒闭。为吸引观众重新走进电影院,七十年代日活罗曼情色电影诞生。小成本制作,每隔十分钟插入一次性爱镜头。除此之外电影表达形式几乎完全自由。罗曼情色片的存在意义,远超过猎奇色情,在给映画延命的同时,也为日后独立电影打开新局面。17.11.23
当被问道处女作《凶暴的男人》中为什么有那么多走和跑的场景时,北野武说拍完后发现电影时间太短,所以增加了些镜头。要知道,摄影机的发明是伴随着,记录证明人的行走和马的奔跑而开始的。而起初作为戏剧的复制品的电影,也是伴随着人物的行走,这一时空的延续,获得了电影自身的特性。
也许是出于时间太短的物理条件限制,这样的消极原因,才添加了如此镜头。那同样可以反问,如果只为延长时间,不是也有很多其他办法?在这段看似搞笑的陈述里,其实可窥见一个导演的天才般的直觉。毕竟,在往后他的多数电影里,行走和奔跑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主题甚至美学。17.11.6
甚至想断言,吉田喜重作品中的人物,一定会死两次!是虚构或者实存的,是符号或者身体的死亡。如此对反复或者说镜像结构的痴迷,从早期当中就已经开始了。17.12.15
坐在窗户边,突然想《恐怖分子》中的游戏。暗室里的摄影青年与不良少女打赌,你说现在是白天还是黑夜。打开窗帘刹那,只见一片湛蓝的黄昏,他们各自说出“白天”“黑夜”。他们都对了,也都错了。而身临其境的我,同时意识到,这时候我既从玻璃的透明性中窥见了外面,也从玻璃的反射性中目睹了自己。17.9.29
维伦纽瓦不会聚焦于男女之间情感,男主角往往沉默少语,女主角偏向中性。在好莱坞的体制内,在类型片的限制下,他的作者性之一,是从始至终贯穿的亲情和家庭。《银翼杀手》中父女和缺席的母亲。《降临》里的语言学家母亲和女儿。《边境杀手》中的家族复仇。《囚徒》的父女。《焦土之城》里双胞胎姐弟…
在这个意义上,横跨诸多类型的维伦纽瓦,恰恰是作为同一类型,家庭剧的导演。但他关心的并不是夫妻之间情感的横向关系,而是父母与子女间的,纵向血缘亲情,且父母之间往往有一方缺席。这其实和小津电影的主题很是相像。17.10.28
今后谈到某导演某部作品,我的句型不再是:他是什么电影节最佳导演,他的作品获得哪个大奖之类的评价标准。而将是:他的电影每个镜头都那么的电影。他刷新了我的电影观。看完他的电影后走出影院,感觉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在最好的时光遇到的最好的电影,等独自的审美判断。是的,我们需要这样的自信。5.5



《写给电影的遗书》2016.1.31ー2017.09.25
《写给电影的第二封遗书》2017.09.26ー2018.05.17
《写给电影的第三封遗书》2018.05.18ー
-
云雀叫了一整天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9-25 14:09:23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5-19 17:18:53
-
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5-18 17:57:13
-
月光里的麦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5-18 08:23:55
-
盆装可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5-18 00:01:04
-
潇湘翠竹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5-17 23:44:27
-
chum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5-17 23:08:47
-
罗布林卡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5-17 22:46:16
-
荒也 转发了这篇日记
整理完了过去近一年的豆瓣广播笔记,心情舒畅。小标题是;《电影之为电影的魅力所在》《电影的现实,又或者虚构的真实》《单纯的丰富性,又或者一部作品的全体》 《拥护作者的影迷,又或者导演诞生的观众》
2018-05-17 22: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