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开始反感,一定要有不屏蔽好友的分享截图,才能参加免费课程分享的活动
最早的时候,很多免费的课程公益活动或者一些报名筛选的项目,都会要求分享到大群里或者分享到朋友圈截图,有的时候,觉得这个项目确实不错的话,我会分享到不经常聊天但互相会作为联系帮助的潜在群里或者设置分组可见到朋友圈里。
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活动搞的越来越复杂化,要求也越来越细,比如要求是500人的大群,要求不屏蔽好友,要求24小时内不删朋友圈,要求进群后1小时内就要分享活动海报和文字宣传内容,否则就不会被通过获得此次活动的课程通行证。
当然,我深刻理解这背后的营销策略和商业行为的利益性,可是却就是让人不是那么舒畅,如果真的是免费的课程,真的做得好,学员会上赶着在听课过程中主动口碑化传播或者发自内心的分享给别人,让别人感兴趣或者关注加入。或者可以让学员在课程结束后如果有上课心得主动分享在社交平台的,可以凭借这个去领一次类似项目或者相关联项目的免费体验课。这样的话,留下来的用户和学员是真正可以转化成潜在的有效付费用户和较为有品牌粘性的用户,而不是一开始在用户和学员还啥都没有学没有体验的时候,就帮你做免费的广告宣传,没有真情实感和切实用户体验反馈的机械式宣传。虽然这样课程参与人可能很多,可是,最后实际上真正留下的却不一定多,因为这种提前式的鸡血和热血文案宣传,让人对课程预期会变高,而当课程实际上没有那么有效或者有足够吸引力的时候,很快就会对这个品牌失去信任度进而不想加入后续的产品体验。反倒是,一开始就是简单加入免费课程体验,反而被有实力的内容打动而成为忠实粉丝,超出自己的预期而获得满足感和产生分享欲望,想要展示自己在这里的所学或者达成的成就,这种心理会更人愿意为你买单。
所以,拜托,营销产品经理们,不要再那么费心费力的先用免费拉人入群,然后让人在群里发分享的截图,通过审核后再给课程链接这种浪费人力创造不必要运营成本的事情了。
相比来说,豆瓣的同城社群活动做的比较好,没有那么多繁杂的步骤,就是活动你可以感兴趣提醒你参加,也可以直接加入,或者按照活动中的联系人方式加入。虽然现在豆瓣的同城活动确实在朋友圈的曝光率不高,可是这也让喜欢豆瓣同城活动的用户成为了忠实的信任用户,会进行口碑化宣传,甚至自发组织活动。
产品一定是以内容为王,形成真实热爱用户社群,而不是以营销文案推广为王,养一堆僵尸分享潜水员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