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逸事
我在杭州城南(此城南指极小范围,东至望江门,西至吴山,北至西湖大道,南至万松岭路)暂居一年多,虽然出户不多,但对城南的特点也有些许概括体会。最近老年痴呆症提早发作,记忆力严重衰退,还是用笔记一下比较好。
第一景万国旗迎风招展行路客曲线救国
夏日里,行走在城南元宝巷的石板路上,突然脸上被水滴砸中。心中暗暗寻思:天气预报瞎预报。抬头一瞥,果见太阳公公被一朵“乌云”遮住,再定睛一看,不对,这“乌云”的形状怎与裤衩相似,恍然大悟,今日街坊邻居们又挂出“万国旗”喽。这便是城南第一景。
初到城南,结结实实被城南老百姓的聪明才智所折服。沿街住户、商户门口的电线上,总少不了往下滴着“氢二氧一”的形形色色的衣物,色彩斑斓。外套长裤上架展示无可厚非,连贴身衣物也赫赫然成了城市露天博物馆的展品,个人总觉得不太文雅。
万国旗的错落有致在城南行路客,尤其是小巷行路客中造成了压抑的气氛,都恨不得自己脑瓜顶上多长一双眼睛。除了一个不留神就有可能被水龙王偷袭的危险,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带点“迷信”的成分。每天行路途中都得从人家“裤裆”下过,总不是滋味,说不定哪天倒霉了,还真是天天受胯下之辱的结果。正如猫走不走直线取决于耗子,人在城南走不走直线取决于“裤子”···
我记得曾有一个外国作家对中国人在阳台架起竹竿,晾起衣服的作法表示强烈反对。他认为这样破坏建筑和环境和谐的作法不可理解。他建议中国家庭都应该使用衣物烘干机。他的想法多少带有外国文化先入为主的观念。中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和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尚不能将“升旗文化”送进历史博物馆。所以我们要客观分析,虽然城南万国旗现象总让人觉得不雅,但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城南老房子数量挺多,这些老房子本来空间就小,有些采光也不是很好,衣服自然只能“公开曝光”。加上电力杆线“上改下”尚未到位,电线资源要物尽其用。
万国旗虽然对市容市貌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的否定,要用辩证法来看待“升旗文化”,万国旗的流行还是多少为城南居民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一是锻炼了眼力。电线离地至少4、5米,有些还被树荫遮蔽,加上衣架钩未必能与电线恰到好处的衔接,自然要多费些周折,这就凸现出眼尖的优势,架竿、晾衣、挂牢、撤竿一气呵成,绝不拖泥带水。二是锻炼了手劲。架竿POSE多少有一些撑杆跳高的气势,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是不适合在城南生存的。三是锻炼了心气。要有屡挂屡挫,屡挫屡挂的耐心,挂衣服时不急不躁,如果失败数次就怒发冲冠将竿子折断,掷于地上,啐一口,骂一声:老子誓不再为五尺竿折腰,这样的脾气是万万要不得的。要有大眼张飞穿小眼绣花针的细心,挂衣服时千万不能开小差,衣架钩要挂得牢靠,假如一不小心衣物飘下,重新洗倒是小事,只怕落了个巧,变成山寨版超人(超人虽然内裤外穿,至少穿对了部位,山寨版的就有当帽子戴的危险喽)那就贻笑大方了。
城南万国旗,倒也体现出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风气。所谓公平,电线沿道路延伸,家家都有挂万国旗的机会。所谓公正,城南的街坊邻居们也颇有“不食路边梨”的古风,只管灌溉自家门前三分田,他家的势力范围是万万不可侵入的。所谓公开,连自家人内衣内裤什么颜色、样式都昭然于天下,还不能算公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