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22《通志堂經解》單行本
清康熙年間納蘭成德輯《通志堂經解》一千八百六十卷,康熙十九年刻畢,版心下鐫“通志堂”三字,如下圖通常所見康熙時期的“通志堂經解叢書本”。

通志堂經解叢書本《毛詩名物解》
今所見一部《毛詩名物解》,比較二者斷板處,應為同版所印,只是版心下方無“通志堂”三字。

書中所鈐印章多為偽印。文嘉字休承,号文水,文徵明仲子,卒於明萬曆十一年,一個明代人的印章詭異地出現在清刻本上。安岐字儀周,雖然活至乾隆年間,卻未曾見其使用過這兩方印章。朱彝尊號竹垞 ,私印眾多,但其中並沒有“竹垞藏本”。正版“書府藏用”印應該長這樣:

由此可見,此書曾被作偽,因其字體隱約類似宋版浙本風格,有可能被偽充宋本。至於版心為何沒有“通志堂”三字,仔細觀察書口下方,并無撕補痕跡,那麼是否挖版后印?對此台灣學者曾有論述:

陳惠美《徐乾學及其藏書刻書》
鑒於此本紙墨較叢書本更為精良,台灣學者所言初刻初印的可能性較大。即此本曾作為單行本少量傳世,后輯印《通志堂經解》叢書時,於版心下方補入“通志堂”三字再次印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