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广场上看电影
周六到了,我吃完晚饭,在包里装一本书,一把伞,一点零食,出去到学校的露天广场看电影。放电影的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这取决于当天的天气,或者别的什么我不知道的原因,总之我会一直等,一直等到广场上也在等待电影的人陆续走开,走到只剩几对不管干什么都行只要腻在一起就行的情侣,或就着微弱的路灯斗地主的无聊单身狗,那我就知道,这天晚上无论如何都没有电影看了,那我就站起来拍拍屁股,随便到哪里走一圈,然后再重复我万年不变的生活,回宿舍看书。
这是我大学时的情节,那时候电影还算是一种相对稀缺的资源,一是还没有在线视频网站(暴露年龄了),二是电脑还不是那么的普及……它属于家境较好的同学。想要看电影,一般就只有几种途径,要么等周六,广场上会放露天电影,或者有些学院也会在大教室放电影,象征性收一点钱,要么就干脆跑到男生宿舍,最常找的那个人……好啦,现在是我家孩儿他爹。
露天电影仍然是最值得期待的,尤其是放映机开机,那一束光打到白墙上的时候。几乎能听到广场上的人同时发出一声兴奋的低呼,然后就是影影绰绰的光斑,胶片,数字,线条,伴随着嘶嘶拉拉的声音,“XX电影制片厂”的片头一出,广场上凝神静气,所有人按捺住激动,等待着头一帧画面的出现。
《无间道》三部曲就是在广场上看的,其实广场上放什么我们都觉得好看,放映员手里的资源也并不是那么新鲜,结果,啧啧啧,刘德华!啧啧啧,梁朝伟!啧啧啧,陈冠希!当年的陈冠希真好看,那小脸,那眼神!电影里枪战了,我们惊叫,电影里上天台了,我们又尖叫,看到后来不知道前排谁先站了起来,后面的也跟着都站了起来,前面站了两个大高个,脑袋缝里看到的小半幅画面,仍然好看,而且因为增加了脑补空间显得越发好看。
如果放的是恐怖片就更给劲了,如今去电影院看恐怖片或许还带着另一重的社交意义,特别适合那种想要推进关系的男女,在广场上看恐怖片,哇,想想都带感。大家都放开了嗓子尖叫,胆小的观众是一种酸爽,胆大的观众又是另一种酸爽,我大概属于什么level呢,我的耐惊力大概在一个人关灯看《山村老尸》跟一个人关灯看《信号》之间,前者没什么感觉,后者吓得我抱着杯子拼命喝水,我觉得还是人可怕,鬼什么的,不存在的啦(但是那些真实灵异经历的帖子我又很爱看)。
那时的我也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互联网上会有成千上万的电影资源,新鲜、免费、清晰度渐趋完美,虽然有一部分因为某些原因正在悄无声息的消失,但仍然太多了,前人的智慧任我们取阅,而作为观众的我们正在日复一日变得更浅薄,更傲慢,更无知,更没有耐心。
露天电影滋润了我们的周末生活,除此之外填补我们精神空间的就是图书馆的大书架,共同点是,这些都不要钱。大学期间家里给我生活费的标准是人民币300,这个数字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不过那时候也并没有感觉贫困是很大的问题,一是物价便宜,学生食堂一块二可以买一荤一素一两饭,二十块钱就可以请客,除了吃饭,每个月还能省出一点钱买生活用品和衣服。二是消费主义浪潮还没有像如今这样裹挟一切,没钱出去玩,宅在宿舍看书感觉也还不错(现在还是这样……)。
其实也有很多家境不好的同学出去为自己的生活费想办法去了,后来有一些逐渐显示出极强的生活能力,这些同学是非常厉害的,我始终没有学会,我满足于广场电影和大书架,二十岁是二十岁的死肥宅,三十岁是三十岁的死肥宅,四十岁……
我这种生活态度是不是值得提倡呢,反正我自己是不好意思提倡的,但我也并不想改变。不过我知道我也有很多的同类,而且可能正在越来越多,一部分年轻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一部分在家面朝电脑春暖花开,我不知道区块链,但是我懂彩蛋和梗,我的网盘里存着说不定穷尽一生都刷不完的电影和剧,这些没什么用,不过一点点填满这苍白空虚的一辈子而已,就像多年前的夏日站在广场上,你能确定的是,晚霞会散去,夜幕会落下,会有一个故事陪你结束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