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散记1
很小的时候,外婆有个同学在香港,那时香港还没有回归,我却知道了有个地方叫新界,她来看外婆的时候会带上港币,爸妈就把把它们珍藏起来,而这位同学也是异常洋气,出门必戴墨镜;
差不多也在那个时候,我读《赤子之情》、《潜园遗事》,那是关于外婆家的历史,陆氏家族最显赫的两位舅公在香港,一个叫作加连威老道的地方,香港,在我心中可是个遍地黄金的地儿;
后来,香港要回归了,铺天盖地的征文、阅读比赛,紫荆花、董建华,香港岛、新界、九龙,那真是一个香港常识集中轰炸期,我的独立小报《紫荆花》在全市获一等奖,写香港舅公的征文《遥远的祝福》获全市一等奖;
再后来,电视向我半开放,我不知疲倦地看港剧,听粤语歌;
再后来……当大伙儿一拨拨往那里赶,我还一直没有去过香港。
但几乎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关于香港的故事和梦,不论有没有过踏上这块土地,心中也早有那个爱恨情仇魔力无边的想象。
直到决定去,没有冲着那个花花绿绿的世界,总觉得近了反而会怯;也因为香港,早已撕去了神秘面纱。会不会举着通行证在过关处拍一张标准旅游照?会不会特别激动告知亲朋好友“我到香港啦”?没有,什么都没有,甚至没有见到紫荆花,要不是语言环境变了,最多以为自己在上海。
香港的好,在于它有过去。红绿灯下嘟嘟嘟的提示音,电车小巴穿梭在老街新街曲曲折折的小道上,要自己按铃才停下,就像《月满轩尼诗》里张学友说的“我这里有电车,天还没亮,电车就叮叮叮叮声马上就可以安安稳稳再做梦去了”。不宽敞的街道,却折折叠叠掩藏着这个城市最真实和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灵魂。
我一代对香港的憧憬和所有美好想象大多来源于港剧TVB,廉政公署是因为看多了《刑事征集档案》《陀枪师姐》,茶餐厅则是每部港剧必点到,鸭寮街里有欧阳震华的圆脸,而每位妈妈都要做好糖水等子女回来当夜宵……其实这些在我们真正的日常生活里还没有来得及出现,但却觉得亲切,虽因大围的政治原因和自身的经济原因,近距离触碰香港显然是晚了,却丝毫不觉得陌生。满街随处可见紧挨着的“X记茶餐厅”,奶茶鱼丸粉面粥、菠萝油叉烧包,油绿墙壁,高背卡座,小小的门脸,却是最最本土的港味儿。尽管现在大陆也开出许多茶餐厅,仿照这样的装修,号称自己是最正宗的港式茶餐厅,然而真的来到“原产地”,听着旁边客人用粤语聊天,或是老头儿悠闲地翻报纸,不自觉地低头偷笑,继而脑海里闪过那些熟悉的TVB脸。
而香港的坏,在于未来太大。从旺角坐车到中环只需要不到20分钟,却立马换了环境和心境,一幢幢直耸入云的高楼,繁体中字变成了英文,而它的干净和清净又和上海这座同样现代化的城市不一样,南洋味很重,因为气候,导致了植被和自然环境。而天生的快节奏和忙碌导致香港人民步履匆匆,被无数次踩到或是撞到却听不见一个“对不起”,他们总是低着头赶路,买一大堆报纸认真消化。对于一个厌恶逛街和购物的人来说,去香港就只能徜徉在想象和记忆中了。
旅行者无非两种,矫情却直白地来分类就是人文型和观光型,前者重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最喜和坐在路边的老人、有手艺的民间艺术家,甚至餐厅服务生、酒店管理员瞎侃,听着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抱怨就觉得很满足;后者是实在人,看好的吃好的不停拍照再想方设法把好的统统带回去。而香港比之深圳等地的好便是因为既有过去又有未来,各种各样的人都有理由前来,永远是兴冲冲乐颠颠。晚上我靠在地铁车厢栏杆上快睡着时还能听见俩女拖着大大的购物袋满脸油光却还在那劈里啪啦地聊着漏了什么没买,想起来之前出租车司机在萧山机场帮我们把行李从后备箱取出时的判断:你们是去香港的吧?他的理由是“箱子那么轻,一定去香港装东西”。而我是肯定不属于后者,在铜锣湾时代广场,我好脾气地对不怕累的T说“你进去,我坐着等你”,没有手机没有报纸的我就在CK专柜前睡着了。于是我这等人只适合去做第一种类旅行者。和甜品店的老板聊天,他们大多很客气,号称香港第一家做姜汁撞奶的葫芦馆老板让我看他做姜汁撞奶的全过程。
旅行总是这样,你去一个地方,无论预备几天,都会有人说“才这么几天啊,太少了,不够的”,也曾深受其害,放弃了很多地方也浪费了许多时间,细想想,其实,哪个地方是你花几天能玩够的?3天港澳游实在是少了,半岛酒店没有去,香港大学没有进,糖潮都在眼前了却没有进去,而那些地方于我都是有意义的——半岛酒店因为《倾城之恋》,更因为去过了后来者半岛上海,急切地要拿来和老牌作比对;每地的大学是我一直以来的旅行必到之地,也是旅行的另一条线,何况最心水的《玻璃之城》便是在港大取景;而糖潮也是出于一个美食爱好者的三地同牌比较。还好,在迪斯尼的整一白天很充实,这就够了,因为它是我此行的最大目的啊。
大多去迪斯尼的成年人都为圆一个童年梦想,我们这一代的童似乎总是有缺失的。可是,如我的父母,至今我还是觉得,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在那个还讲求三大件的80年代,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培养子女,能做的只有“重学业要面子不让恋爱”。当年我最不理解的是,明明最爱的是画画,可每学期的兴趣班父母都要给我选一个不一样的,甚至是我根本不明所以的航模,还有厌恶至极的舞蹈。现在我懂了,也许我成不了专家,但各个领域的轻触,至少能我视野开阔,接触到更多不同事物;很多决定和选择都是从他们个人角度出发,很大程度上只是他们觉得好,但我不怪过他们。所以,当我用自己的钱迢迢去香港只为迪斯尼时,心里充满了感激。
我不是一个童心的人,又有点喜欢装大人,比方看动画片,大多时候根本觉得一点都不好笑,幼稚!我也不喜欢看漫画,好没营养哦(当然,作为一个需要杂食的记者,我非常具有专业精神,能够并怀着好奇心去学习、接受并且津津乐道,但骨子里还是不热爱的)。然而对迪斯尼的向往却是由来已久。从旺角到荔景再到欣澳坐迪斯尼专线,从人潮拥挤的九龙来到视野开阔空气清新的大屿山,从老香港的破旧地铁换到充满迪斯尼风情的专线——玻璃窗和车厢抓手都是米奇头像,车里还供奉着米大人的塑像。毫不犹豫花90大洋买一个米奇头套,整一天没有摘下来过,小心翼翼地放回旅行箱带回家,说不准下一次就留给女儿戴;面带微笑,从下地铁开始,才发现肌肉早已僵硬;和米奇合影,他猛的和我撞了几下屁股,与高飞高达一起插腰摆S造型,最一般的巧克力奶油雪糕因了其米奇头像却觉得好吃非常。
还是小女生情调,最迷恋幻想世界里的粉红橙黄,疯帽子、小飞象、小火车、旋转木马,连排队都可以因为拍得起劲而不觉闷,相比未来世界的冷冰冰和探险世界里不合自身气质的东南亚情致,这里温馨和温暖的多。
在迪斯尼一般有两类人,情侣和家庭,我和T的闺蜜档属少数分子。傍晚走出迪斯尼时,T说“这或许是最后一次来了吧”,“是不是你最后一次来我不知道,但我确定你是第一次来”,一点都不好笑。或许还回来,带着自己的孩子,那时候还会这么癫狂吗?我表演给T看:哈尼,你做上去玩哦,妈妈给你拍照。这是比较正常的妈咪,煽情版的则是:想当年,妈妈和你甜甜阿姨,两个大逆不道的家伙,清明不回去扫墓跑到这里来疯玩,拍了很多照片,人都累垮了。这一眨眼啊,你都这么大了……
去年,小倪J在去英国前也奔了趟迪斯尼,为的是圆梦,过程是甜美的,回味却不免还是感慨,我们亦是。上海的迪斯尼还得好些年才能建好,等它都开园迎客的时候我早已不是现在的年纪,不知道会不会第一时间去,也不知道公主还是不是自己。
差不多也在那个时候,我读《赤子之情》、《潜园遗事》,那是关于外婆家的历史,陆氏家族最显赫的两位舅公在香港,一个叫作加连威老道的地方,香港,在我心中可是个遍地黄金的地儿;
后来,香港要回归了,铺天盖地的征文、阅读比赛,紫荆花、董建华,香港岛、新界、九龙,那真是一个香港常识集中轰炸期,我的独立小报《紫荆花》在全市获一等奖,写香港舅公的征文《遥远的祝福》获全市一等奖;
再后来,电视向我半开放,我不知疲倦地看港剧,听粤语歌;
再后来……当大伙儿一拨拨往那里赶,我还一直没有去过香港。
但几乎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关于香港的故事和梦,不论有没有过踏上这块土地,心中也早有那个爱恨情仇魔力无边的想象。
直到决定去,没有冲着那个花花绿绿的世界,总觉得近了反而会怯;也因为香港,早已撕去了神秘面纱。会不会举着通行证在过关处拍一张标准旅游照?会不会特别激动告知亲朋好友“我到香港啦”?没有,什么都没有,甚至没有见到紫荆花,要不是语言环境变了,最多以为自己在上海。
香港的好,在于它有过去。红绿灯下嘟嘟嘟的提示音,电车小巴穿梭在老街新街曲曲折折的小道上,要自己按铃才停下,就像《月满轩尼诗》里张学友说的“我这里有电车,天还没亮,电车就叮叮叮叮声马上就可以安安稳稳再做梦去了”。不宽敞的街道,却折折叠叠掩藏着这个城市最真实和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灵魂。
我一代对香港的憧憬和所有美好想象大多来源于港剧TVB,廉政公署是因为看多了《刑事征集档案》《陀枪师姐》,茶餐厅则是每部港剧必点到,鸭寮街里有欧阳震华的圆脸,而每位妈妈都要做好糖水等子女回来当夜宵……其实这些在我们真正的日常生活里还没有来得及出现,但却觉得亲切,虽因大围的政治原因和自身的经济原因,近距离触碰香港显然是晚了,却丝毫不觉得陌生。满街随处可见紧挨着的“X记茶餐厅”,奶茶鱼丸粉面粥、菠萝油叉烧包,油绿墙壁,高背卡座,小小的门脸,却是最最本土的港味儿。尽管现在大陆也开出许多茶餐厅,仿照这样的装修,号称自己是最正宗的港式茶餐厅,然而真的来到“原产地”,听着旁边客人用粤语聊天,或是老头儿悠闲地翻报纸,不自觉地低头偷笑,继而脑海里闪过那些熟悉的TVB脸。
而香港的坏,在于未来太大。从旺角坐车到中环只需要不到20分钟,却立马换了环境和心境,一幢幢直耸入云的高楼,繁体中字变成了英文,而它的干净和清净又和上海这座同样现代化的城市不一样,南洋味很重,因为气候,导致了植被和自然环境。而天生的快节奏和忙碌导致香港人民步履匆匆,被无数次踩到或是撞到却听不见一个“对不起”,他们总是低着头赶路,买一大堆报纸认真消化。对于一个厌恶逛街和购物的人来说,去香港就只能徜徉在想象和记忆中了。
旅行者无非两种,矫情却直白地来分类就是人文型和观光型,前者重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最喜和坐在路边的老人、有手艺的民间艺术家,甚至餐厅服务生、酒店管理员瞎侃,听着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抱怨就觉得很满足;后者是实在人,看好的吃好的不停拍照再想方设法把好的统统带回去。而香港比之深圳等地的好便是因为既有过去又有未来,各种各样的人都有理由前来,永远是兴冲冲乐颠颠。晚上我靠在地铁车厢栏杆上快睡着时还能听见俩女拖着大大的购物袋满脸油光却还在那劈里啪啦地聊着漏了什么没买,想起来之前出租车司机在萧山机场帮我们把行李从后备箱取出时的判断:你们是去香港的吧?他的理由是“箱子那么轻,一定去香港装东西”。而我是肯定不属于后者,在铜锣湾时代广场,我好脾气地对不怕累的T说“你进去,我坐着等你”,没有手机没有报纸的我就在CK专柜前睡着了。于是我这等人只适合去做第一种类旅行者。和甜品店的老板聊天,他们大多很客气,号称香港第一家做姜汁撞奶的葫芦馆老板让我看他做姜汁撞奶的全过程。
旅行总是这样,你去一个地方,无论预备几天,都会有人说“才这么几天啊,太少了,不够的”,也曾深受其害,放弃了很多地方也浪费了许多时间,细想想,其实,哪个地方是你花几天能玩够的?3天港澳游实在是少了,半岛酒店没有去,香港大学没有进,糖潮都在眼前了却没有进去,而那些地方于我都是有意义的——半岛酒店因为《倾城之恋》,更因为去过了后来者半岛上海,急切地要拿来和老牌作比对;每地的大学是我一直以来的旅行必到之地,也是旅行的另一条线,何况最心水的《玻璃之城》便是在港大取景;而糖潮也是出于一个美食爱好者的三地同牌比较。还好,在迪斯尼的整一白天很充实,这就够了,因为它是我此行的最大目的啊。
大多去迪斯尼的成年人都为圆一个童年梦想,我们这一代的童似乎总是有缺失的。可是,如我的父母,至今我还是觉得,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在那个还讲求三大件的80年代,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培养子女,能做的只有“重学业要面子不让恋爱”。当年我最不理解的是,明明最爱的是画画,可每学期的兴趣班父母都要给我选一个不一样的,甚至是我根本不明所以的航模,还有厌恶至极的舞蹈。现在我懂了,也许我成不了专家,但各个领域的轻触,至少能我视野开阔,接触到更多不同事物;很多决定和选择都是从他们个人角度出发,很大程度上只是他们觉得好,但我不怪过他们。所以,当我用自己的钱迢迢去香港只为迪斯尼时,心里充满了感激。
我不是一个童心的人,又有点喜欢装大人,比方看动画片,大多时候根本觉得一点都不好笑,幼稚!我也不喜欢看漫画,好没营养哦(当然,作为一个需要杂食的记者,我非常具有专业精神,能够并怀着好奇心去学习、接受并且津津乐道,但骨子里还是不热爱的)。然而对迪斯尼的向往却是由来已久。从旺角到荔景再到欣澳坐迪斯尼专线,从人潮拥挤的九龙来到视野开阔空气清新的大屿山,从老香港的破旧地铁换到充满迪斯尼风情的专线——玻璃窗和车厢抓手都是米奇头像,车里还供奉着米大人的塑像。毫不犹豫花90大洋买一个米奇头套,整一天没有摘下来过,小心翼翼地放回旅行箱带回家,说不准下一次就留给女儿戴;面带微笑,从下地铁开始,才发现肌肉早已僵硬;和米奇合影,他猛的和我撞了几下屁股,与高飞高达一起插腰摆S造型,最一般的巧克力奶油雪糕因了其米奇头像却觉得好吃非常。
还是小女生情调,最迷恋幻想世界里的粉红橙黄,疯帽子、小飞象、小火车、旋转木马,连排队都可以因为拍得起劲而不觉闷,相比未来世界的冷冰冰和探险世界里不合自身气质的东南亚情致,这里温馨和温暖的多。
在迪斯尼一般有两类人,情侣和家庭,我和T的闺蜜档属少数分子。傍晚走出迪斯尼时,T说“这或许是最后一次来了吧”,“是不是你最后一次来我不知道,但我确定你是第一次来”,一点都不好笑。或许还回来,带着自己的孩子,那时候还会这么癫狂吗?我表演给T看:哈尼,你做上去玩哦,妈妈给你拍照。这是比较正常的妈咪,煽情版的则是:想当年,妈妈和你甜甜阿姨,两个大逆不道的家伙,清明不回去扫墓跑到这里来疯玩,拍了很多照片,人都累垮了。这一眨眼啊,你都这么大了……
去年,小倪J在去英国前也奔了趟迪斯尼,为的是圆梦,过程是甜美的,回味却不免还是感慨,我们亦是。上海的迪斯尼还得好些年才能建好,等它都开园迎客的时候我早已不是现在的年纪,不知道会不会第一时间去,也不知道公主还是不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