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 同一性
特修斯之船与本体论同一性:作为哲学的经典问题,特修斯之船所问的是一艘船在海上飘着,几年间一直有零件坏掉和更换,很多年后当整艘船所有的零件都换过一遍之后,这艘船还是原来那艘船吗?换句话说,决定这艘船和原来那艘船是不是一艘船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是零件,是设计图?还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哲学上叫做同一性问题,对于人来说,确定我是我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界都始终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有人提出基因和表现型,但无法区分你和一个克隆的你谁是你;有人提出是连续性的记忆,但如果你失忆了就不是你了吗?; 有人提出是大脑,但你如果和隔壁老王交换了一半的大脑那么谁是你谁是老王?;还有人提出是意识,但如果你变成植物人了你就不是你了吗? 总之这一问题始终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湮灭中涉及的物理,数学,生物,哲学专业知识, LPP,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303275/)
上段摘抄中,就同一性问题提出了两个例子,船是不是原来的船,和人是不是原来的人。表面上看,两者都是“X是不是原来的X”的问题,貌似外在结构、内在逻辑都相同;但是,个人觉得,有一个基本的区别被忽视了:船没有自我意识,人有。
在判断客体前后是否是同一个时,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意识;如果对该问题需要一个确定的答案,那就需要所有人的意识对客体的判断形成一个广泛的共识。而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其实就是因为广泛的共识太难形成。共识的形成,需要人与人之间就该特定客体达成利益趋同。比如说,对于“船还是不是原来的船”这个问题,回收的人因为需要较高残值来增加利润,会倾向于判断不是原来的船了;而船长之类的因为自己在船上的回忆给予其效用,倾向于判断船还是原来的船。而如果在判断人时,这一意识判断上的矛盾更难调和:被判断的客体,其自身也在进行自我判断;换句话说,他将既是客体,又是主体。
在摘抄中,提到了“如果你失忆了就不是你了吗”。对于失忆的“你”来说,一旦失忆,对自身是否是自身已经因失忆失去了判断的基准;将问题简单化,假设失忆不可逆,那么完全可以将该失忆个体置于全新的环境,告知其一个全新的身份;只要合理,该个体对“现在的身份就是原来的自己”是不能证否的。因而,就该个体而言,在没有任何外力的情况下,彻底的失忆就意味着丧失了同一性。类似的,“变成植物人”的个体已经丧失了判断的能力,对于其来说,“同一性”也已经无从谈起了。而对于除自身外的其他个体来说,情况还是类似于对船的判断。
综上所述,对同一性的统一判断,依赖于判断主体之间的利益调和;而人为判断客体的情形,又将这种调和的可能性降低了一个维度。因此,在判断同一性时,对个体视角判断的分析与研究,可能比总体共识视角来得更有意义一些。或者说,达成统一的”同一性“判断,不仅仅是一个哲学问题或生物学问题,更是一个经济学与社会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