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物事68:数声蜀魄入帘栊
岸柳拖烟绿,庭花照日红。数声蜀魄入帘栊,惊断碧窗残梦,画屏空。
——《花间集》/张泌/南歌子
人们对杜鹃鸟的“道德评价”极低,因为它善于偷偷将自己的蛋,生在别的鸟巢,而且一处仅生一只,换个地方再生一只,可谓诡也!等到小杜鹃孵出来,这娃会反客为主,将身边其他蛋或雏鸟推出窝,可谓恶也!“数声蜀魄入帘栊”便是指杜鹃在叫。而“蜀魄”之名的由来,或许能解释杜鹃为何如此“霸道”——传说其“前世”是蜀地之主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还有子规、杜宇、杜魂等等很多名字。
帝王所变的鸟儿,却不太吉祥。在古人文章中出现,时常与悲伤、流血有关。唐代孟郊《答韩愈、李观别,因献张徐州》有道,“古树春无花,子规啼有血”。唐代李频《哭贾岛》说,“恨声流蜀魄,冤气入湘云”,等等。杜甫也在《杜鹃行》中哀叹此鸟:其声哀痛口流血,所诉何事常区区?不过,这些说法都将杜鹃塑造成了悲剧人物,值得同情,而没有顾及它是如何抢夺别人生存机会的。
杜鹃在古人,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今天的学者将其常见者,分为大杜鹃、三声杜鹃、四声杜鹃。其中大杜鹃就是布谷鸟,很招人喜欢。从农、林业生产角度看,它们都是吃害虫的益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杜鹃鸟有过较细致的介绍——
(杜鹃)状如雀鹞,而色惨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啼,夜啼达旦,鸣必向北,至夏尤甚,昼夜不止,其声哀切。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惟食虫蠹,不能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则藏蛰。
——据此推测,李时珍说的可能是大杜鹃布谷鸟。但“其声哀切”与“布谷布谷”的叫声,有什么逻辑关系呢?相反,这应是充满希望的叫声啊?宋代学者、诗人蔡襄说,“布谷声中雨满篱,催耕不独野人知。荷锄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叱犊时”(《稼村诗帖》)。这里的杜鹃,已成为人世生活的美丽风景,安详和谐。或许,只能从人自身原因推测杜鹃的“悲哀属性”——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比如唐代大才子杜荀鹤《闻子规》一诗,很可能是他深夜独自漫步时的见闻——
楚天空阔月成轮,蜀魄声声似告人。
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
——这位杜先生生活在晚唐,亲眼见到时世之混乱与黑暗,内心对天下怀有悲悯。而夜深人静的时候,思绪容易翻腾,此时的杜鹃叫声,可能正好被类似这样的心情所囊括,也就不是啥“希望之声”了。加上历代更多感时伤世的文人力推,杜鹃渐渐便成了相对固定的消极意象。
只有远离红尘的人,才能对杜鹃及其叫声有更多的美好感受。唐代李咸用《题王处士山居》诗说,“蜀魄叫回芳草色,鹭鸶飞破夕阳烟”。这是临水而居的山边景象,可入画图。杜鹃在此生活得也很自在。其实人无需那么多不良心情,亦不必追求快乐满足,能一辈子保持淡然,那已近乎神仙了。以平常心看待杜鹃乃至一切,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