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街写日记 | 镰仓

江之岛
尽管我知道,香田家的四姐妹不住在这里,我还是去找了那间老屋子和那颗梅树;尽管我知道那间海猫食堂实际上叫做文佐食堂,我还是会感动那碗沙丁鱼饭的回忆;尽管四月份并不会有烟火大会,我还是坚持留在这片海滩,等四目相对的夜晚,和一颗悄无声息的流星;
七里海边的日落啊,怎么能那么美
整座小岛都被披上了晚纱,就像油画里的风景,穿着校服的中学生,霞光覆盖的海面,冲浪的少年,慢行的电车,风和海浪,花与飞鸟,时间被按下静止键,于是我开始往回走,往来的入口。

从藤泽到江之岛,我的内心雀跃而忐忑,那么精致而温暖的海街日记。我怕海街太美我会感动得像个孩子,我也怕海街太陌生我会失望得像个路人。海猫食

走出江之岛的地铁站,一望无际的明晃晃的太阳,铺洒在400多米的铁桥上,连接着江岛神社。而江之岛以前只是一个在退潮时才出现的沙嘴。自从关东大地震,岛体隆起以后,才完全和陆地失去联系。在钦明天皇13年,从海底开始涌出沙,经过21天后,形成了沙岛。
真巧啊,人的灵魂不就只重21克吗。想来那句“镰仓永远在恋爱”,也不无道理啊。

青春期的《灌篮高手》,长大后的《倒数第二次恋爱》再后来是《向阳处的她》,还有江之岛神社的龙恋之钟。眼看着情人们先敲两次钟,然后在荷包锁上写下两人的名字,祈愿永远爱恋。尽管适合恋爱的夏天尚未来临,但镰仓冲浪少年从来不会安分,阳光与荷尔蒙在空气中氤氲开来,只想感叹一句年轻真好啊。


江之电
我从江之岛开始乘坐江之电,这辆已经开业115周年的老式电车给我感觉像极了侯孝贤的《咖啡时光》,于是我有理由相信,镰仓有千种风情,而它所有的浪漫,都是由这趟列车串联起来的。
我无法描述我走路仅用十分钟的路程,而这趟老旧的列车走了十五分钟的美妙,它不紧不慢的穿过矮窗,绿茵,花圃,街道,人群,一只守在屋顶上四处张望的猫,要怎么丈量这种无与伦比的惊喜和失而复得的悸动。我唯有感慨,只有感慨了。



镰仓文学馆
从镰仓到藤泽,一路上的风景也让我意识到,这里曾是日本封建时代的第一座首都,而它的开拓者源氏本是一个被流放在镰仓的家族,却在如此偏荒之地开启霸业,将镰仓作为幕府,开启了日本的武士时代。14世纪,随着幕府灭亡,镰仓便衰落了。
江户时代作为游览地又得到了复兴。而它也是仅次于京都、奈良的一座古都。关东大地震后,以川端康成为首的镰仓文士们迁移至此,就此开始塑造了镰仓作为文学艺术的形象。

明治到昭和期间,随着横须贺线的开通,从各地而来的作家、诗人与电影导演。有着最好的玫瑰庭院的镰仓文学馆也在这里。这些名人和他们的手稿都可以在馆里找到。
在圆觉寺坐禅的夏目漱石;以烟足轩茶室为舞台写《千只鹤》的川端康成,逃离城市的小津安二郎,小林秀雄、太宰治、三岛由纪夫、芥川龙之介、大佛次郎……一如当年的五山文化,没有一个地方如镰仓那般重重包容了深厚的禅宗文化与文学大家。

鹤岗八幡宫
很巧的在鹤岗的八幡宫碰到一场婚礼,肃穆而庄严,一丝不苟。有时候会有点羡慕日本人的婚礼。羡慕他们将古典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这么好,羡慕对过去的尊重,内心的谦卑和全心全意的守护。这是看似有点呆板麻木的日本人给我上得印象最深的一课。


镰仓 | 小町通
我所能想到的美好生活都在这里了····
走在飘着咖啡香的街道上,我真的很难决定到底要去哪一家,是院子里开满太阳花的那一家,还是种满木棉花的那一家,亦或者在窗户上挂着一串日式风铃的,虚掩着白色木门的那家···
教堂,寺庙,寂而小的公园,布满林荫;延伸到海边的街道,临街而立的甜品店,花店,音乐盒博物馆,文学馆,电影院···我在二十六岁半所能想到的美好生活都在这里了。
住在推窗即能看见海的老屋里,一个人煮咖啡,吃早餐,浇花,喂鱼,遛猫,看书,散步在小町通懒洋洋的长街上,和熟悉人打招呼给亲切的陌生人一个真诚的微笑。
就是这样美好到单调的朴素生活。不厌其烦,乐在其中。




长谷寺
在长谷寺拜观音需要一点仪式感,净手,在佛前燃香,旁若无人的跪拜。我不能说是百分百之百的信徒,却有百分之一千的虔诚。而所谓拜佛,也不一定是为了祈求什么,想要得到什么,只是简单的有些心里话,想要倾诉罢了。
站在长谷寺的观景台上俯瞰整个镰仓,五颜六色的长帆,不知去路的海鸟,风带着海的气息为每一个远眺的人弹奏心事,就简单的吹风,倾诉,放空,告别,感受时光流逝的美好。



七里ガ浜
我后来和朋友讲,我说镰仓真的很偏心啊,它把最美的日落给了七里海滨,从高校前走过去也就7分钟,躲开人潮,一边追赶电车,一边收藏湘南海岸的声音,如果bills不用等位,刚好来得及在享受一份松饼的间隙记录日落的全过程。

海的颜色从蓝色到橙色再是浓厚的褚红接着融化一颗悲伤的太阳,整片海水都流淌着深情的目光。冲浪的人依旧和大海较劲,拾贝的一群人在浓烈的光芒里追逐打闹。然后很及时的,被一串叮叮铛铛的声音截获视线,百年如一日的电车日复一日的记录着城市的故事,习惯一声不响的潜入人的心里。

是枝裕和
而我在镰仓似乎更能理解是枝裕和的电影,从《海街日记》到《步履不停》再到《比海更深》每一种家长里短的日常琐碎通过导演的的画面,对白,无声无息的启程回转,总是在吃饭,散步,聊天中就把整个人生都给呈现了。
“生活多不容易啊,可我们总要好好过啊”。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将日复一日琐碎而枯燥的生活变得鲜活生动起来,那就去看是枝裕和的电影吧。

荐 片之 | 《海街日记》
改编自吉田秋生创作的同名畅销漫画。导演把时间寄托在春天的落樱,夏季的烟火,秋日的梅酒,和冬日的风景里,镰仓古都的魅力都浸渍在这个叫海街的小镇里。菅野洋子为影片量身定做优美的乐章,从笛声,到钢琴旋律,再到丝丝入扣的提琴声中传来的,是夏日的阳光,树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和一波又一波,难以平复的心绪。滨海道的樱花开了又谢,院子里的梅子绿了又黄,亲戚邻里情人们来了又走,唯有四姐妹在这里留下了少女时代最美好的时光。据说电影在戛纳首映之后,全场观众站起来鼓了三次掌。

多美的画面,日复一日的时间,干枯的梅树下夹杂着黄色的洋水仙、八角金盘;接着是梅子熟了,摘梅子,做梅子酒,夏天来了,蝉鸣日盛,紫薇花又渐渐开了。物候又轮回了一年,生死也轮回了两次,片尾的那场葬礼后,姐妹四人站在一棵很好看的枝干虬曲的紫薇花下说话,背后远远地也有几簇紫薇花,他们谈人的生命,“当人在最后的时刻,心中还能为美好的事物而感动,这是多么幸福啊”!

荐 片之 | 《步履不停》
电影总结起来也不过就是横山一家人吃了三顿饭,散了两个步,说了一天的话,人与人之间交手回合数也数不清。那么传统的日本家庭,后院花草缤纷精致,门廊地板光可鉴人,物品摆设整齐得当,酒菜汤饭一丝不苟,大小碗碟铺满整个桌子,父子夫妻之间微妙的针锋相对的,但还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夹菜,喝酒,听唱片。

生活的快一步与人生的慢一拍纠结到一起,是对生活原本的衷心留恋,是无动于衷表面下深深潜涌的爱意。人生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终于有了车,但已经无法载母亲去购物;终于有了时间,但已经无法陪父亲看一场球赛;终于理解了父母,但已经无需去表达。
人生的脚步“步履不停”,但是每一步又都是遗憾和叹息。所以,我在横山家里,看到我自己的影子。

荐 片之 | 《比海更深》
真的是很丧又很美好的故事,虽然良多有很多缺点,但是在他母亲的眼里他总有别人不能比的优点,台风来临时飘摇的风雨和邓丽君的歌声,是《比海更深》最大的隐喻,像是一场离别的预演,用挽留的姿态平静地述说过去,再同彼此告别。有人说“life goes on and on”的意思不是“人生在继续”,而是“人生总有遗憾”。母亲也对良多说,幸福总是要放弃一些东西才能获得。而日常的告别,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

台风来临时,妻子决定要开始新的生活,就像所有人都在决定要离开原来的自己。“怎么会走到这个地步啊?”类似徒劳的追问如何会有答案,只会在心中频添忧愁罢了。是电影里的良多也是现实中的人啊,我们都学着跟过往的一切挥手告别,学着接受那个残缺、平凡却又真实自己,哪怕带着无尽的遗憾和心酸。

有时候我会在想,我们是不是一生都在学习爱,爱别人和爱自己,爱那些始终悄无声息,无怨无悔得为我们付出的人;爱那个出走半生,依旧一无所获得自己,很努力很努力的学习着,去理解那些可爱的人们,和看起来总有点一无是处的自己。
我们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平凡人啊,想通这个就很容易释怀了吧,而那些平凡日子里所有努力的姿态都不算对生命的辜负,尽管,一无所获。就像余华说的,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后记:
我曾经说将来一定要在海街给你写一封信,然后我真的就在不久后的这一天里,在江之岛寂静的黄昏里,在一间临近江之电起点的咖啡馆里,在古老的列车叮叮铛铛的回声里,会心落笔,写下所有想对你说的话,不加修饰的,不尽美好的心里话,寄给10年后的你。愿你如镰仓一样,始终良善,始终热血。

-
十一与Ashely 赞赏了这篇日记 2018-05-30
童安的LP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涞源|与阁院寺对坐十二时辰 (3人喜欢)
- 开善寺|在辽构里打捞一场千年春眠 (4人喜欢)
- 重庆|勒是雾都 (1人喜欢)
- 新年快乐| 出发,去到新的爱喧闹里 (2人喜欢)
- 大同|雪落平城,梦回云洲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