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
书籍版本:《The Outsider》【法】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 著 柳鸣九译
开篇就讲了主人公默尔索的妈妈去世了,但是对此默尔索并没有表露出悲伤,之后描写他的佛系生活,对生活的超然态度。好似什么都无所谓,和邻居做不做朋友、要不要调去巴黎工作、结不结婚等都可以。在一次海滩度假时,默尔索迷迷糊糊开枪杀了一个阿拉伯人,之后他被关进监狱,被审讯,但是审讯讨论的不是这次杀人事件,而是之前默尔索没有在妈妈的葬礼上悲伤哭泣,推出他是一个铁石心肠的杀手,而被审判的主角——默尔索本人,则毫无发言的权利。最后默尔索被宣布处以死刑。
先说一下感受。
1.行文非常简练,而且运用悬念,而不管是第一部分还是第二部分,结尾都是高潮。加缪虽然是哲学家,但是文学写作手法非常高超。
2.墨尔索对生活的超然态度,我自己很有体会,对于事业没有野心、对亲人离世没有痛苦、觉得什么都可以,可以说非常佛系了。
3.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氛围,或者说人物日常生活、社会面貌体现出一种与现实生活的差异,有点像科幻电影异世界带给人的陌生感、疏离感,前期还不是很明显,只是淡淡的怪异,到墨尔索被捕入狱,接受审讯,感觉越来越明显。到最后的庭审环节,荒诞感极其强烈。
读完我首先思考的是,默尔索确实杀了人,但死刑的惩罚是否应该,或者说,默尔索究竟做错了什么,以及哪些方面说明他确实不应该处以死刑。
首先回顾一下墨尔索开枪那个场景:
太阳晒得我脸颊发烫,我觉得我的眉头已经聚满了汗珠。这太阳和我安葬妈妈那天的太阳一样,我的头也像那天一样难受,皮肤底下的血管都在一齐跳动,这种灼热实在叫我受不了,我又往前走了一步,我意识到这样做很蠢,挪一步无助于避开太阳。但我偏偏又往前迈出了一步。这一下,那阿拉伯人并未起身,却抽出了刀子,在阳光下对准了我。刀刃闪闪发光,我觉得就像有一把耀眼的长剑直逼脑门。这时聚集在眉头的汗珠了,一股脑儿流到眼皮上,给眼睛蒙上一层温热、稠厚的水幕。在汗水的遮挡下,我的视线一片模糊。我只觉得太阳像铙钹一样压在我的头上,那把闪亮的锋芒总是隐隐约约为逼着我。灼热的刀尖刺穿我的睫毛,戳得我两眼发痛。此时此刻,天旋地转。大海吐出了一大口气,沉重而炽热。我觉得天门大开,天火倾泻而下。我全身紧绷,手里紧握着那把枪。扳机扣动了,我手触光滑的枪托,那一瞬间,猛然一声震耳欲聋的声响,一切从这时开始了。
明显看出墨尔索极有可能是炎热的天气使他误判、夸大了对方的敌意与攻击行为,在迷糊中出于自我保护,开枪了。
而关于墨尔索的迷糊状态,在墨尔索在被捕后的第二天,律师问他,为什么在妈妈下葬那天“表现得无动于衷”墨尔索有一个解释“我有一个天性,就是我生理上的需要常常干扰我的感情”事实上,生理上的需要不仅干扰了感情,而且还干扰了感官意识。所以这可能是墨尔索的一个先天的生理缺陷,墨尔索并没有杀人动机。由此可以断定,墨尔索是冤屈的。
墨尔索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平凡小职员,他没什么上进心,对生活的细节不太留意,例如母亲的岁数。但是墨尔索又有特别的地方,他的没有严格遵守社会习俗,例如妈妈死了没有表现悲痛,甚至还在守灵时抽烟,第二天约会女友等。墨尔索在狱中找到的旧报纸,读了上面的一则社会新闻之后发出感叹,人生在世,永远也不应该演戏。这好像是对新闻的感叹,其实也是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墨尔索平时话少,不合群,对于他人对社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就算对他自己的生活也好似一个旁观者,这点尤其反映在他开枪之后的反应“我又对着那尸体开了四枪,子弹打进去,没有显露出什么,这就像我在苦难之门上急促地叩了四下”。
虽然没什么追求,但是应该看到,墨尔索并没有想要伤害他人,本质上还是善良的。例如在海滩上雷蒙与阿拉伯人对峙,他阻止雷蒙开枪的场景:
此时此刻此地,只有阳光与寂静,伴随着泉水的淙淙声与芦苇管的三个乐音,雷蒙的手伸进口袋去摸枪,但他那个对手并没有动,他俩一直对视着。我则注意到吹芦苇的那小子的脚趾大大地叉开着。雷蒙紧盯对手的眼睛,问我:“我要不要把他崩了?”我想如果我说不,他反而会恼火,非开枪不可。我只是说,“他还没有向你表示什么,这是向他开枪不妥。”在周围一片静寂与芦苇当中,还听得见泉水声与芦苇声。雷蒙说:“那么我先骂他,他一还口,我就把他给崩了。”我说:“就这么办吧,但是只要他不掏出刀子,你就不能开枪。”
在柳鸣九译本最后的分析里,译者写道
加缪在《局外人》的英译本的序言中,对这个人物做出一连串的赞词,“他不耍花招,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里的局外人”,“他拒绝说谎……是什么,他就说什么。他拒绝矫饰自己的感情,于是社会就感到受到了威胁”,“他是穷人,是坦诚的人,喜爱光明正大”,“一个无任何英雄行为而自愿为真理而死的人”。
墨尔索这个形象的正面、无害形象是无可置疑的。但是我自己一开始也在思考,如果一个人真的事事都无所谓,真的一点追求都没有,那他岂不是麻木、机械的傀儡?一个傀儡真的能够激起读者的同情吗?好在墨尔索也确实不是什么追求都没有,他喜欢游泳,喜欢和玛丽相处的时光,喜欢自由。我尤其记得这一段:
审讯完毕,出了法庭上囚车的那一刹那间,我又闻到了夏季傍晚的气息,见到这个时分的色彩。我在向前滚动的囚车里,好像是在疲倦的深渊里一样,一一听出了这座我所热爱的城市的、这个我曾心情愉悦的时分的所有那些熟悉的声音:傍晚休闲气氛中卖报者的吆喝声、街心公园里迟归小鸟的啁啾声、三明治小贩的叫卖声、电车在城市高处转弯时的呻吟声、夜幕降临在港口之前空中的嘈杂声,这些声音又在我脑海里勾画出我入狱前分成熟悉的在城里漫步的路线。是的,过去在这个时分,我都心满意足,精神愉悦,但这距今已经很遥远了。
我们感受到的是墨尔索对生活的热爱,他眷恋城市生活那些点点滴滴的美好。墨尔索是个懂得体会美好,有血有肉的人。尽管平凡又没有上进心,但是他绝对不是庭审律师所说的“冷酷的”“对人类良心的基本反映都麻木不仁”的人。
而且我相信,加缪写墨尔索眷恋生活的美好不是随意的,在另一本书《西绪福斯神话》中,作为加缪笔下人类尊严的代表——西绪福斯受罚的有这样的典故:
在希腊神话中,柯林斯的国王西绪福斯受到无止境推巨石的惩罚的原因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是这样的,他从冥王那里获准还阳去惩罚他那不近情理的妻子,然而,“当他又看见了这个世界的面貌,尝到了水喝阳光,灼热的石头和大海,就不愿再回到地狱的黑暗中去了。召唤、忿怒和警告都无济于事。”于是神决定惩罚他。
联系到西绪福斯,墨尔索对生活美好的眷恋,更加凸显了墨尔索身上自然的人性,一个温和老实的个体,却被荒诞的司法迫害,被荒诞的世俗观念、意识形态迫害。
3.个体人权与强权迫害
墨尔索就是一个个体,他应该享有的人权被畸形司法、社会意识形态所侵占。强权迫害就是不尊重个体应有的权利,包括平等、自由等,例如一开始检察官强硬墨尔索信基督教。其实生活中我们也随处可见这种迫害,例如价值观的强加,旧思想认为女性就应该改相夫教子啥的,他们忽略了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应该是个人的自由,只要不伤害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