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师学摄影|将莫奈的绘画方式融入你的修片中
今天我们来看一张照片的修图前后,聊一个后期中的有趣话题。
后期修片在摄影师的工作流程里,是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一个摄影师之所以被称之有自己风格或着说出片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那除了前期拍摄的固有手法外,后期的手法也起了决定性作用。


这里说的后期手法,是一套摄影师个人形成的后期修片方法论,是一个活的思路,可以运用在所有照片的处理上并根据需要形成不同的效果。而不是指套用某些滤镜,套滤镜就好比我们读书时候“背答案”,不知解题方法却只知背答案,考试时往往抓瞎。
后期的方法论无法在短短一个小文章里详解,但今天我们可以通过这两张图片的对比,从一个有趣的角度去解读,也许可以给你的后期注入新灵感。
看看文章前的两张图片,图一是典型的数码单反相机出片效果,在晴天的树荫里,色彩寡淡无味,画面无精打采。图二呢,扑面而来的色彩给图片带来一种生动、真实的感觉。让人不禁感叹,这才是真正的晴天啊,灿烂的、丰富的、绚丽的、多彩的晴天,图一简直像个雾霾天。
可事实上呢,图一才是真实拍摄而来的原片,图二是经过了ps也就是后期处理,可是为什么明天1是原片,可2才显得真实呢?
除了真实感之外,2的色彩夺目,吸引眼球,图一中原本不被注意的绿色、红色、肤色仿佛都一下子醒了过来,争前恐后挤入观众的眼睛,鲜活极了。
怎么得到这样丰富的色彩?光靠拉饱和度吗?咋看的确图二的色彩饱和度更高,可仅仅提高饱和度,就可以达到我们要的效果吗?
(下图就是仅仅提高饱和度的效果)

回答这两个问题前,(问题1、真实感 问题2、色彩的丰富),我先和大家分享几张一位我非常喜欢的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的作品。他的日出印象、他的睡莲,还有他著名的草垛。每次去欧洲旅行,我都不会落下有他老人家真迹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往往在他的作品前看得入迷,被这些丰富的色彩和逼真的光影所吸引。
因为丰富的色彩,真实的光影,也是我的追求啊。





有没有发现,在印象派的作品中,画面里的阴影不是黑色。印象派是一个注重写生的画派,在他之前的古典画派往往都是在画室中完成作品,而印象派画家往往会在真实光影环境中去观察风景,快速临摹写生,这一点,其实和摄影有些类似。在观察中,印象派的画家们发现,其实真正的阳光下的阴影,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黑色,而是带些许蓝、带些许紫。这个发现被大量运用在莫奈的作品中,你甚至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黑色,所有的阴影部分,草垛的反面、伦敦桥的阴影、池塘的阴影,都用各种各样深深浅浅的蓝紫来展示,夸张却更接近真实的光影感官,堪称光影的写生大师。
所以受了印象派画作的启发,当我想要表达真实的阳光下的阴影时,我也试着在阴影中加入蓝紫色,减少画面中黑色的分量,出于意料的事发生了,画面的色彩变得丰满,并且更接近肉眼看到的现场光影。


摄影和绘画一样,是一门需要去观察和思考的艺术。可是因为绘画总是从零开始,所以逼得人不得不去多静心思索。而摄影不同,咔嚓按下快门是多么快捷,这样的快捷有时会让我们变得随意,变得不去观察和思考,变成了“快门机器人”,这样也丧失了创作的乐趣,沦为了机器的仆人,是多么遗憾的事。
今天举这样一个小例子,是希望可以抛砖引玉,让大家打开摄影通向美学的这扇思考之门,让古典艺术殿堂里更多的瑰宝来说闪耀我们的拍摄灵感。艺术是不分新旧的,也没有边界与隔阂。而你我作为艺术大家庭中的一个孩子,更应吸取前辈大师们的知识营养,融会贯通加以改良,来丰富自己的创作道路。
摄影前期课堂“心的视界”,详情点击:
摄影后期课堂“perfect your picture” 详情点击:
或加助理微信perfectyoupic

我的新书上市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