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北京人》有感
北京人
编剧 曹禺
导演 赖川声
剧中人皆苦皆不快乐,何由何解?选择渗透至人生各处,愿一直阳光充满正能量。
不要将自己的情绪建立在他人之上,不要寄希望于他人。与其想通过他人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不如自己主动去改变。
结束后一直在思考剧中人苦闷的缘由以及解决方案,发现剧中人互相纠缠,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个人的解决方案都掌握在他人手里,解决起来太难。
大少奶奶,强势但可怜。管着家,但大多对她不满意。如何在管家的同时获得一致的认可?想做到太难。丈夫不管事整天抽烟逃避现实还心里一直有个白月光,白月光还就在自己眼皮底下,心里怎么会不膈应,怎么忍得住脾气。说出咄咄逼人难听的话也可理解,不然这内心的憋屈无处可泄,会憋爆的。
大少爷,懦弱。
姑娘,无知懦弱。
姑爷,怨天尤人,活在梦中。
小少爷,单纯,还是个孩子。
小少奶奶,勇敢,选择逃出牢笼。
愫芳,被爱蒙蔽了双眼,痴情,傻。
袁小姐,16岁,顽皮,是个解放天性的孩子。
袁博士,研究人类关系,豁达。
奶妈,故事中的NPC,或推动剧情发展或暖场,就像冷场时总要有人切入一样。
老爷子,寿棺就是他的命,人老了不想死,觉得大家都嫌他都盯着他的钱都盼着他死,抓着愫芳不放,利用她的善良。儿女不能让他满意,他的快乐源自什么呢?可能是看着自己那花了很多心血漆的棺材的时候吧。人老了为什么会怕死呢?
这部戏剧诉说了曾家一家三代的家长里短,看的时候不停地让我想起《红楼梦》。大少奶奶,让我想到王熙凤。奶妈和她的孙女,让我想到刘姥姥和她的孙子。曾家最后的没落离散,让我想到贾府的没落离散。一个家若散必是先从里面开始。一盘散沙,怎么好的起来?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