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敦刻尔克和战争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可以自全。 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 整体的一部分。 如果海水冲掉一块, 欧洲就减小, 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 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鸣。 ——[英] 约翰·多恩 二战初期,英法联军在德国的闪电战下崩溃,40万联军被围困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与英国本土仅一海之隔。 1940年5月25日至6月4日,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驳船、拖船、货船、客轮、渔船、汽艇乃至私人游艇,动员人民营救军队,为命运背水一战。 当40万人无法回家的时候,家为你而来。 在短短9天时间里,共有33万余人从敦刻尔克撤回到英国,是原计划的十倍之多,于是这次行动也被称为“敦刻尔克奇迹”。 军人的归宿不是只有战死沙场,丘吉尔在向议会报告敦刻尔克撤退时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英法联军成功回到英国本土,保存了二战西线的火种,亦保存了英国反攻的希望。 4年后,同是横渡英吉利海峡,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了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诺曼底登陆,扭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很多经历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士兵,也在这决定人类命运的24小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亨利•莫尔指出:欧洲的光复和德国的失败就是从敦刻尔克开始, 因为这次成功的撤退为诺曼底登陆和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保存了有生力量。 《敦刻尔克》广受赞誉的关键,不仅仅是叙事技巧、音乐情绪或者唯美的画面,更是对个体命运的关注。 全片选择从小人物入手,我们看不到希特勒、丘吉尔这些传奇人物,甚至也看不到什么具象的德国军人, 反而是德军飞机、鱼雷、子弹甚至是BGM共同营造出一种无形胜有形的恐惧和胁迫。 被极度简化后的电影中,突出的主体是海岸上的英法士兵。看着隔海相望的英国,所有人只有一个念头:回家。 “敌人到来之前,我们要跨海回家。” 这世上最恐怖的是人类自己。这世上最伟大的也是人类自己。 片中每个人为了“回家”或帮助别人“回家”,付出了无数的努力甚至献出生命,每一种善良的或不光彩的,都暴露了真实的人性。法国兵会扒掉死去英国士兵的衣服混入逃难的队伍;英国士兵发现伪装的法国人时也会第一个推他去挡枪子;老船长救上来的士兵失手杀了他的助手,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前往敦刻尔克救人;英国飞行员宁愿耗尽最后一滴燃油也不返航,为大家击落敌机的威胁…… 诺兰的镜头语言简练精确,恰到好处,于是好莱坞影像不再看到传统的美式英雄主义,没有一个英雄所向披靡,只有无数被时局捆绑在一起的个体为命运努力抗争。 面对得了炮火恐惧症的士兵,前来营救的人说,这种后遗症是一辈子的;成功撤退回到祖国的士兵,一脸垂头丧气,但家乡父老却对他说:“活下来就好。” 影片行至尾声,丘吉尔那段著名的讲话经由一位士兵之口转述出来。 “我们将战斗到底。”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 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即使这个岛屿或它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入饥饿之中,这是我一分钟也没有相信过的,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仍要在英国舰队的武装保护之下,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每一处细节的刻画足以说明,高级的战争叙事,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砍刀切菜一样的杀敌卫国,而是重新认识历史,刻画人性,引人深思—— 战争,从来没有胜利者。战争,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而在灾难面前,生命如草芥般脆弱不堪。经历过战争的人,恐怕这辈子留下的,并不是胜利所带来的振奋,而是战争所带来的创伤,无法修复的创伤。 战场即炼狱,生命皆卑微。活着,就是一种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