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自己从新认知了“艺术”这回事儿!
“艺术”这东西被我误解和忽略了太多年!其实它无处不在,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实在不得不感谢5月在杭州半个月的AMI助教培训,里面单独有一堂课是讲艺术的,往广泛了说,艺术是人类的创造性能力和想象力的运用和表达,以视觉形式的呈现为主,比如:雕塑、舞蹈、唱歌、写作、乐器、刺绣、烹饪,甚至家具摆设、穿衣风格也都是艺术大家庭里的一员。既然如此丰富多元,是不是我随意模仿一幅画作也叫艺术了?自然不是,因为艺术有一条重要的特质,就是需要有来自内在、原创想法的表达,这部分最是核心,也是最不容易的部分。
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愈发感觉艺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而更让我愈发感觉无力的一点,是对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的不足。生活中有无处不在的美好事物,我去过艺术馆博物馆,参观过名川大山,但我发现在面对这些美好时,自己只能通过照片作为简单记录,但是随后呢?除了大部分照片默默存在手机相册里,一小部分被美图秀秀美化后发到朋友圈,然后就这么结束了;我看到过太多的歌颂与赞美,我阅读过美文和诗集,发现描述精美的文字,我好像能做的就只有摘抄和记录,内心感叹两句写得真好,然后就这么结束了;观赏到深刻的影视作品,那些触动到我的片段,我也只能让涌起的思绪在脑海中转一转,之后上豆瓣刷一些影评,找到一些引起共鸣的文章或者句子,默默地多读几遍,然后就这么结束了。
逐渐,我愈发不安,因为日子可以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但是这些想当然的行为会一点一点把我塑造,我不希望5年后10年后,看到自己还是如此肤浅和迷茫,直到丢失了自己的灵魂。
前几天跟同时上课的一个学员交流,我们都分享了小时候上课外班的经历,一个年代出生的人,大抵都有相似的经历。我早年学过几年画画,她说她学过手风琴,相同的是,我们都半途而废,都不知道究竟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特长,大概跟风似的,看别的小朋友学了,然后就自己学了,选择做得草率,学习过程也潦草,浑浑噩噩了几年,直到高年级课业紧张,自然也就先砍掉这些有的没的了,后面在学校中,居然也是先把艺术类的课程慢慢减掉,因为这些中高考不考。在学校我们只学习一些功利的课程,我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有社会责任感,我看不到大自然的美好,我只知道我要学习好,我就能得到积极的社会评价体系,从而有更好的社会关系,我才能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慢慢地,我学会了依靠这个而活,甚至变为了只依靠这个而活。但当有一天,这套价值体系你发现不能适应当前的生活了,抛弃它?可它已经成为了你思想的一部分,你已经牢牢被它控制,难以摆脱。
我去过杭州的晓书馆参观,在无印良品买过东西,在蒙台梭利教室进行过儿童观察,在这几个地方我都被其环境所惊艳,身处其中,整个人是轻松的,比较类似的是,他们都是以原木色为主要色调,极简、自然的装修风格。那么根据课上学到的理论,我现在想把这个现象定义为“艺术给我的生活带来的美好”,每一个地方都有创作者内心的表达,你感受到了舒适,相信也就感受到了创作者的匠心设计。而对于麻木的我来说,好不容易才被艺术刺激到一次,当内心涌动起愉悦之情,我才感受到自己还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的感官还是在工作的,在帮助我感受着世界。如果能回到6岁以前,在自己还具有吸收性心智,还处在敏感期时,能够肆无忌惮地多从环境中吸收一些,能够让自己对环境信息更加敏感,发展出来更精致的感官,那么长大成人,就能对美好的事物少一些漠然置之,多一些敏锐觉知。
最怕是“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以上原创想法的表达,希望迈出了自己创作艺术的第一步。
当我理解到了艺术对生活的重要性,我就明白了我需要带给下一代什么。给孩子创造环境,帮孩子发展出一双有发现力的眼睛、一对灵活的双手、一颗能够感知世界的灵魂。让孩子们真实地生活,他们内在的火花就会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