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电影节
查看话题 >戛纳三日,电影之外的几点体会

戛纳是(/号称)艺术电影圣地,今年破天荒邀请全球1500名青年电影爱好者直接参与电影节,这必将成为一个意义深远的创举。在三天四夜的影展途中,电影看得天昏地暗,腿脚也不自觉地酸痛,而在电影之外,其实也有很多值得一议的话题,围绕这些话题我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字幕之争

影展官方专门为影迷提供了cinema les arcades为专属影院,这一动作非常好,但仅提供法语字幕(仅法语片提供英字)。就像我之前所说,对于法语人士来说真是太方便了,甚至法语人士看《江湖儿女》都会在台词理解上比我拥有更大优势。排队时问起一些影迷,他们也非常抱怨,一个法国影迷也表达了不满之情,认为“3 days in cannes”作为全球性活动理应做得更好,虽然对他来说完全没有影响。提起这个话题并不是吹毛求疵,我自己除了法语片在专属影院看之外,其他都尽量到别的影院去看,而且结果也并不坏,只要不是无脑排队(关于排队后面另谈),只要不是Spike Lee的热度,基本都能看到。而作为专属影院来说,如果来年能够更新设备实现双语字幕,我认为在给影迷的电影放映上,是能做到完美的。 话说回来,这里回到电影创作本身,对于导演来说,对白少一点,电影语言丰富点,诗性强一点,是不是更能消除语言障碍,抵达更多受众呢?总之在我这,我知道在(非英语片)没有英语字幕的情况下,是比较恼人的,母语另谈。言及此,读者一定在脑海中想起了那些喜欢少对白的大师名导。 二、等级与排队

排队一直是戛纳的某种特色,这究竟是一种好特色还是坏特色,无法一言以蔽之,因为这涉及到诸多因素,无论是官方的、个人的还是官方与个人合力造成的其他因素。
每个人来这里看电影,心里总有一定预期,我能看到什么,我看不到什么,我什么介于看到与看不到之间。戛纳把媒体证分为三六九等,而其他类型还有电影市场、业界/专业人员、电影发行/制作(可能从属于业界)、创作者以及影迷证等等。实际上,这些badge的权限好像都差不多,只有当你要看世界首映这种魔鬼场次(还需要invitation)的时候才会划分得特别明显,其他场次,比如说次日放映(在卢米埃和德布西似乎都需要invitation,但对于媒体来说似乎很好进)甚至是当晚bazin厅的十点媒体场次都不难进入,实际上可能后者更容易进,我挂着影迷证连续两天在bazin看了当天晚上在卢米埃世界首映的竞赛片《燃烧》和《迦百农》,当然这应该和我住处非常近有关,有的人要赶火车赶公交车。每天bazin的十点场,基本都没什么人的(我记得在戛纳在今年关于放映改革写给press的信中看到的原句是“hardly ever full”),而很多影迷都不知道bazin那么晚还在放电影以及进的去,我怎么知道的?在戛纳发给媒体的公开信上看到这三个词加上我想看我就来了啊排片表上不是写了么?当然,因为是媒体场一开始门口大姐不让我进,但我向门口更高权限的大叔装可怜,他看着我说你来自China?你们有什么片?我把那几个都背了一遍他就让我进了,不知是什么原理,反正这个大叔人不错。 有的影迷喜欢去卢米埃首映场红毯场,宁可last minute access,还去了closing ceremony找机会,我觉得这就是理念不同了,我的眼里只有一条原则:只做确定的事,只排看得到的片/场次。这又和提早去排队大大挂钩,所以排片上留出排队时间很重要,有时候确实是有一定技巧的,当然我说的是合理合法范围内的技巧。 像我最后一天在排bazin厅burning时遇到的那插队成风的疯狂景象,至今愤怒。但是当时我更不爽的是,明明作为工作人员你知道队伍排到储物柜的某一位置就人满了,为什么不过来提醒大家,要知道后面还排了百来号人!你早点说没了,我去布努艾尔看ayka绰绰有余!但是非要弄到最后挤个云淡风轻的笑脸装个至尊无比的神逼说人满了我就怒不可遏,当然只是在心中。自那时起我默默记住每个厅排队所能达到的极限位置。这就是我上面说的官方与个人合力造成的困局。


谈谈我去过的几个影院/影厅的基本情况。Soixantieme相对而言是比较难进的一家,风景绝美,直接眺望蔚蓝海岸,座位目测400-500,每天都是次日放映,包含竞赛以及一种关注。布努艾尔我认为难易中等,只要去的早,加上它本身位置多(目测500+),不难进,只不过坐在旁边两排视角比较歪,坐中间观影效果非常好。bazin厅似乎270左右,不大,就一专门放媒体场的影厅,当然也有不是媒体场的场次,只不过排队就一定要提早很多。我个人基本都是来每天最晚场,人真不多啊,包括影展最后一天最后一场放映(应该也是所有影院范围内的最后一场)是23点的《太阳之女》,我在楼上布努艾尔看完dogman时23:05飞奔下来,差不多刚刚开始,位置也不少,只不过实在太累我就走了。然后是德布西,这个大厅各方面非常好,排队长度极限应该是赌场前面那条马路(楼上楼下座位全开放时)。cinema les arcades一厅243左右,二厅177左右,三厅一百不到吧,这些都是门口大哥跟我说的,我记得八九不离十。所以我当时看到Spike Lee的早场队伍都没有尽头的时候,感觉影迷有责任,官方也有责任,但主要还在官方这边。由于我前一天sorry angel是最后一个进去的,稍微对极限位置有点印象,但我就算跟一位法国兄弟说你根本没机会了呀但他还是排着。所以,我不得不恶意揣测下官方态度是鼓励你排队制造火爆盛景,就算没这个态度,也做的是反映这样态度的事情。前面bazin的燃烧,这里的Spike Lee,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告诉极限位置后面的旁友可以走了,但还是一直等到最后放映快开始前才脸上很遗憾地表示满了,呵呵。要不是我有“最后一名”经验,也估计傻兮兮陪他们被忽悠,反正我就心安理得去吃早饭了,然后去德布西排十一点场次毫无压力。

总的来说,等级不可避免,这不是买票制度,我认为只要时间够,片子想看的基本都能看到,今年的放映改革似乎有其成效。但是,官方作为主要责任方没有实施更好的排队管理策略,没有为电影节参与者提供透明信息(极限位置叫停排队),实在令人有些失望。不同身份希冀不同,媒体有工作任务,其他人也有自己的业务,我觉得影迷其实是最纯粹的吧。
既然说到排队就再提提安检吧。吃的不能拿进去,所以如果一直待在里面基本会饿傻,有的时候侥幸拿块面包不被发现,多数时候全被扔光。还是吃饱喝足再进影院吧。 三、看片睡觉问题

在戛纳看片真的会让人精疲力尽,看完这处立刻奔到下处排队,有时厕所都没法上,不然就看不到了。有的影院里面自带厕所,有的方圆几里内根本没有,搞到最后喝水也只能意思意思。晚上就算看完最后一场出来蓬头垢面像讨饭的也都没什么心思吃饭直接躺床上基本就能睡着,然后三点钟惊醒。 所以后来干脆要睡睡要喝喝。比如专门找个场次坐最后放松一下,小咪一会,但也发生过小咪的那场没咪成功,结果把晚上黄金场的电影给睡了,还好只是sorry angel而已……倒是没什么人用风油精。 四、千人影迷群体分析 我只谈目测的情况。欧洲占比最高,法国人似乎最多,美国人也不少,当然也不乏在欧洲留学的中国学生。偶尔见到过一个沙特阿拉伯土豪,以及一个自称加泰罗尼亚人的女生,看江湖儿女时还遇到一个来自台湾的高中生,今年正好18岁。倒是基本没怎么见到过日韩面孔。专业方面,纯学习电影的不一定多于其他各类专业。记得在les arcades遇到的影迷有在伦敦学时装继承家庭生意的,还有学法的因为看了法律电影而产生兴趣的,还有学习影评写作的,文化产业的也有,感觉专业完全不是重点。但是从旅途的交通、签证来说,强国劣势太多,需要付出加倍努力。 年龄相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被聚集到一起,感受当今同龄人的思维见解。和我同住一个房东家里的影迷是来自瑞士洛迦诺的大学生,他主攻电脑编程一类的技术活,将来希望进军影视视觉效果行业。我说加油!问了他很多关于洛迦诺电影节的事情,希望日后有机会去一去。同样在电影宫内外排队时、坐着等开场时、外面吃饭时,像我这种万年社恐都变得不自觉谈笑风生,究其原因,因为大家都有共同爱好,而且戛纳的唯一氛围就是电影啊。我个人有这种某种程度或许是普遍情况的经验,爱好是很难和人分享的,只有遇到在这项爱好上的见识处于同一个维度的他人时,交流才变得顺畅。在这种流畅的基础上发生的对话会比较能令多方受益。不然就只是所谓的“降级思维”,尽管那也算是种能力。 比如排队时有影迷把burning与《锡尔斯玛利亚》作比较,这是比较让我耳目一新的东西,而我则会跟他说,差太远了!但后来心里默默回想,还真有几分可比性,驱动了我重看的计划。 五、安全与结语 谈这个话题是因为出来之前,我的奶奶很担心我,父母倒还好,了解我的秉性。这地方我是没有感到任何的不安全,因为安保人员蛮多的,而且我的行动范围就是住处-电影宫,走回去也就十分钟路程。那天在bazin厅看完晚场burning已经快一点了,走出来又和一个南特小哥畅谈二十分钟,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当然,女生的情况要具体看,这次也有些女生是一个人来参与的,不过多数是欧洲人就是了。) 反而是来戛纳之前的flight以及到尼斯之后乘公交车要注意的地方颇多,前者基本属于国际航班的注意事项,后者我现在就作出提醒,直接在航站楼里面买210快线往返票就好了,贵是贵了点,但是班次多效率高省时省力,便宜的200线是半天看不到影的。 …… 回到上海倒头就睡,一觉醒来有点怀念在坎城的看片时光,实在是很美好的经历,和新认识的朋友说明年一定再来啊,希望如此! 此行力所能及地看了13部长片、12部短片。偶然见到了黑木华、李沧东、特瑞吉列姆。特别是特瑞吉列姆在走出press room时被媒体围着提问,吉列姆开了个玩笑,what's my name? Terry Williams?大家都被逗笑了,考虑到新片的坎坷命运和先前的中风新闻,心里很动容。



现在脑海里还满是坎城官方爬楼梯短片…… 最后感谢尤瑟夫夏因,一直给人无限鼓舞。

-
雪梨啊咧咧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6-03 09:4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