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5《新五德理论与两汉政治——“尧后火德”说考论》~杨权
钱穆先生批评今文家和顾先生“先存一个刘歆伪造的主观见解,一见刘歆主张汉为火德,便疑心到汉初尚赤是刘歆的伪造”,“又见刘歆说五帝有少昊,便疑心到凡说到少昊的书尽是刘歆伪造,便从此推及《左传》、《国语》、《吕览》、《淮南》、《史记》全靠不住了”。
钱穆先生在《燕京大学学报》第七期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这篇“年谱”实为针对清代和民国的疑古思潮而发的一篇论文钱先生用逐年罗列《汉书》所载史实的简单方法,证明了道、咸以来今古文学常州学派(主要是康有为)所说刘歆伪造古文经有二十八点“不可通”。
49-55页:
第一章《两汉的政治理想与“汉家尧后”说的产生》主要研究“汉家尧后”说的产生原因、出处、文献根据及其命题的出现对汉朝统治者的意义。 第二章《五德终始理论与西汉前期德制的演变》把研究焦点投向了战国末邹衍的五德终始理论及其在秦朝与西汉前期的应用情况。 第三章《新五德终始理论的产生与“尧后火德”说的成型》研究了新五德终始说产生的原因、时间,新五德终始说的创立者、理论特征以及在此框架下帝德谱的变化。 第四章《王莽对“尧后火德”说的移植利用》对上述过程做了具体的分析讨论。 第五章《“尧后火德”说对反莽战争形势的影响》探讨了“尧后火德”说对这个时期的政治走向的影响。 第六章《“尧后火德”说与东汉前期的政治》主要讨论东汉统治者怎样利用“尧后火德”说来维护皇权。 第七章《“土火相承”政治话剧的重演》分别讨论了东汉末年的二袁和曹氏利用新五德终始理论登位称帝的历史情况。 第八章《谶纬文献中的“尧后火德”说》专从文献角度研究“尧后火德”说。……本章从民俗、政治与学术等多个方面解释了“感生”说与“尧后”说并存于谶纬的原因。 第九章《“玄圣”孔子与“为汉赤制”》在性质上是《谶纬文献中的“尧后火德”说》的一部分,但鉴于孔子“为汉赤制”的问题特别重要,而孔子“为汉赤制”之说并不只见于谶纬,故本书立专章讨论。
56页:孔子由“素王”演变为“玄圣”的过程,就是由人间“受命王”演变为天上“制法主”的过程。谶纬把孔子作为“闰统”置换了与其同德的秦,在为古史平添了一个虚拟的“孔子朝”的同时,也撤销了一个真实存在过的秦朝。
57页:“汉家尧后”说的理论核心,是要证明汉朝统治者与古圣王存在血缘关系,这个命题,是为了迎合当时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而产生的。
94页:在这场大辩论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钱穆先生的《刘向歆父子年谱》。这部年谱,以《汉书》为依据,逐年罗列史实,指出了清道、咸以来常州学派今文经学家(特别是康有为)所说刘歆“伪诸经”有二十八点“不可通”。这二十八点“不可通”,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第一,从时间看,刘向死于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而刘歆复领五经在次年,争立古文经博士在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离刘向起不到两年,离刘歆复领五经才几个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刘歆怎么可能伪诸经?
第二,从方法看,伪诸经是一人所为还是多人所为?如果是一人所为,任务极其繁重(古代典籍多用竹简制成),遍伪群经,绝不可能;如是多人所为,为何无一人泄其密?需知当时有很多学者参与了刘歆编纂五经的工作,其中有不少是很正派的人士。
第三,从目的看,刘歆争立古文经之时,适逢王莽刚退职,当时绝无篡汉动向,说刘歆伪诸经是为王莽篡权服务,显然无据。
第四,从传授看,《左传》的传授远在刘歆之前就已经开始,自有渊源。在刘向与其他诸儒的奏记述造中,引《左传》文字者不知凡几。《左传》既已传于世,又怎么可能对它篡改?
269页:研究“尧后火德”说在东汉的发展,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变化,这就是虽然以宗法为理论核心的“尧后”说与以天道为理论核心的“火德”说都发明于西汉,但是西汉人讨论“尧后”和“火德”问题时,差不多都是把它们分开来提的,直到王莽篡政时期,才出现了“尧后”、“火德”两说汇合的迹象。
341页:江晓原先生指出:中国占星学的最基本的功能,是事先在预测天命转移;在政权争夺中,尽力昭示天命所归;事后则阐释天命何以抛弃前朝并转而顾眷我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