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序》二则教学札记
这是上周的教学内容,备课还是比较匆忙。课前只是把字词梳理了一下,分析了人物形象,把课文的两篇和《史记.吴太伯世家》《左传。襄公十五年》(史料有待考证)两篇比较阅读,在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上设计了问题,课上请同学讨论。
延陵季子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突出,作者从正面(许剑-赠剑-挂剑)和侧面(徐君色欲之-从者阻之-嗣君拒之-徐人嘉而歌之)两个角度进行渲染、烘托人物形象,我把本篇和时文阅读联系起来,申赋渔在《君子的春秋》中提到延陵季子出使鲁国听《韶》乐,赞美此乐尽善尽美。可见这位延陵季子在春秋时期是一个道德标杆,以他来说故事,其中有了小说的文体性质,前文有伏笔,后文有照应(色欲之-心许之-从者阻之-脱剑赠之--以剑带徐君墓-),文末徐人嘉而歌之这一情节显然有着虚构的成分,这样一个坚守信诺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宋人有得玉者》恰好相反,和《左传》记载比较,《新序》省略了故事后半部分的内容,直接加入了议论,把一篇史传散文变成了有浓厚说教味的说理文。前面的记叙只是一个说理的背景,子罕这里更加抽象为一个道德符号,从宋国之长者的口中,把子罕独特的社会价值观念和以不贪为宝的道德品质抽象概括出来,直接加以评论“”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这和前秦时期的说理文也有相通之处。
如果想具体探究《新序》篇目文体特点,还需要再进一步阅读和比较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