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的Aha Moment(持续更)
每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我们应该顺应这个事实。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by 史怀泽
要想获得自由,就要先学会约束自己。
相似的人一起玩闹,互补的人一起终老。 by 柏邦妮
没有比漫无目的地徘徊更令人无法忍受的了。 by 荷马史诗《奥德赛》
不愿提出过多的要求,只是因为不想一次又一次的探及人性的底线。
你的报酬不是和你的劳动成正比,而是和你的劳动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向永恒开战时,你是我的军旗。 by 王小波
为什么明明和外界不联系的感觉很孤独,人们还是会渴望那种孤绝之境。大概是因为只要从不发起任何联系,就不用承担任何被拒绝的风险,也免去了等待的过程中那颗七上八下的心。对有的人来说,任何人际中细微的拒绝都是难以承受的,那一瞬间会体会到彻底的破碎。 @KY主创们
What really matters is not what has happened, but what you make out of it. @KY主创们
个人主义的膨胀终将指向个体的边界。无所依托的个人,锤炼着自己的孤独和梦想,打造了一副刻着自由花纹的枷锁。以个人主义为底色的资产阶级文化花样翻新探索了数百年,创造了无数杰作,攀上了孤峭的高峰,也终将到达自己的极限,原地踏步或一路下滑,而且无法应对时代变化带来的新挑战。这个被资本和战火摇荡的世界,正在一片片地碎裂,既有的主流文化,已不足以解释和弥合日渐扩大的裂隙,而新的文化方案,却又踪迹渺然。
——《什么是中国中产文化成型的标准?》
让人类克服出轨的天性的,往往不是其他人,而只是自己的选择和信仰。而始终不渝地爱一个人,能够给一个人带来的希望与快乐,只有这样选择过的人才会明白——那种爱本身的状态,已经是自己的救赎。——《社交网络会让我们更容易出轨吗?》
今天,理想主义已经完全被消费主义替代,当代小资文化和消费主义文化已经亲密融合,难分彼此,不但共享者一个名义,而且共享着一个实质。不仅如此,由于新小资精英表现出惊人的精力、热情和创造力,这种消费主义文化不仅也表现出种种新的特征,新的元素,同时反过来也在影响新的价值观的形成。在这种新的价值观里,今天的小资们决不像肖凌那样着迷于“大话题”,并且在意义问题上纠缠不清,相反,今天的虚无主义是把大话题磨碎,磨得粉粉碎,然后在一片琐碎细密的小话题里寻觅并得到快乐,或许,还有某种做反抗姿态的满足。——李陀《新小资和文化领导权的转移》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生死无常,人寿有限,从个人说这个世界不过是个逆旅,寄寓于此的这一阵子,久暂相差不远。 by 豆瓣《乡土中国》书评@朵小灼
当时我还同今天不一样,总认为人的性格是单纯统一的。那时我还没认识到一个人的性格是极其复杂的。今天我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
那时我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含有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着美德。 by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要去爱彼此的人性。 by 克尔恺郭尔《爱的作为》
我有几个灵魂里的好友,也有几个生活中的好友。前者的存在像风托起风筝一样,让我越飞越高;而后者却是牵住风筝的那根线的人,因为他们的存在我得以依然眷恋这人间,不至于迷失在精神的旷野中。 @KY主创们
从来不觉得“努力”是一个值得炫耀的品质,真正有价值的动作应该是热爱和探索。如果有天我身上的标签只剩下了努力二字,我一定会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才陷到这样青筋毕露讨生活的境地。@倪一宁
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的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是为了周遭的人都对我满意而已。为了要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中途,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by 席慕容
中国的好学生——没错就是我这样的,就像是matrix里头,沉醉在梦乡中的人类,从小成绩不错,接收着四面八方的赞誉,肩负着越来越重的期望,于是,比起成绩普通的同学,更容易沉浸在这种可怕的轨迹而不自知——初中毕业要争取最好的高中,高中毕业争取最好的大学,大学毕业争取最好的研究生,出到社会后争取最好的工作,又体面收入又高又轻松最好。但是,总有那么一些时刻,你窥到了matrix之外的世界,发现世界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那些轨道外的东西刺激了你,那么新鲜,那么真实,以至于你沉醉其中。但是,强大的外力立刻又将你拉回了轨道——老师对你说,别玩物丧志,以免影响成绩,父母对你说,这东西能赚钱吗?仍走在轨道上的朋友劝你回归,小心脱轨,当然他们都是真诚的好意。 知乎@梁其伟
Loneliness expresses the pain of being alone and solitude expresses the glory of being alone. by Paul Tillich
Follow your heart, fuck everything else.知乎@梁其伟
以后做每一个决定的时候都问自己:“所以你现在的问题是什么?你想用什么方法去了解?最后能怎么解决?”知乎@全俙西
当我十八岁的时候,我终于有时间看我十五岁时挚爱却又没有时间看的书,却已经丢失了当年的那份情愫。在时间的潮汐里,没有一种感觉和另一个真我可以带着无限制的耐心,等我。
渐渐觉得温柔才是最珍贵的品质。不是故意讨好,不是自诩“情商高”,是那种真正的,干干净净的温柔,随时会替你把围巾拢好的温柔。其实聪明有趣,会抖机灵都不算什么,到处独生子女的年代,会照顾别人感受才是最难得的。温柔是把自己收一点,让别人活得更舒展一点。好喜欢温柔的人啊,想抱一抱。 @倪一宁cookies
Your internal mediocrity is the moment when you lost the faith of being excellent. When you get the feeling that your work is OK, you have killed another "you" who can make it much better. @知乎 山羊月
“我自己所称大历史,虽包括中国商周到人民共和国已三千多年,在人类历史上讲,仍不过长弧线上的一个小段落。我们所认为的真理,也是在这小范围切身直觉而成。我们也还不能够知道宇宙结构的真原因和真目的,也很难预知今后的真结局与真趋势。用虚线表示这弧线的过去和未来,也仅仅是凭实线作根据,揣测而成。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样,都只能假定自然法规(natu-ral law)会要逐渐展开。下一代的人证实我们的发现,也可能检讨我们的错误,也就等于我们看到前一代的错误一样。” 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
独处的内心就像一个空房间,长期没有人来拜访,自己都懒得打扫,生活的仪式感因为缺乏参与者而变得不再隆重。当然,我们不能以长相厮守的婚姻作为幸福的唯一衡量标准,但也不能因为没有访客而放弃自己应该保持的体面。孤独虽是一个人思维独立与行为自由的前提,但同样也可能令我们更容易放弃自己。 @虎掰掰
我喜欢不确定性,希望几年后令现在的自己刮目相看。看到那些意识形态十年如一日的人,一方面由衷敬佩他们的耐心与隐忍,另一方面为他们的好奇心而感到惭愧。相比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而言,我更希望能永远保持“对自己的好奇”,在有生之年。 @虎掰掰
我所喜欢的,一直是有共情,平和善良的人,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事情,不爱恶意揣测,也不会被煽动,更不会整天只会输出负面情绪。这种人往往生活里看起来没什么特别也并不厉害,但是让人安心,不会让你难看也不会自私到让你难受,相处起来更舒服。 @白娘娘
当你明白爱是无法对不同人统一量化的时候,你就会更能细致体验别人的付出和温柔的差异度。一个人的生死相依并不见得比得上另一个人把你的聊天记录框置顶。别人许你的未来未必有旧人的过去更动人。当你有天懂得干柴烈火并不比相安无事更高尚,你才知道如何广义地去爱人。 @艳光四射性冷淡
电影终究不是生活。电影里我钟爱的是暗恋时的你来我往,没捅破窗户纸的一切小伎俩都显得稚嫩可爱。可真真发生到自己身上才明了暗恋分明是苦的,间或的甜不过是太易满足。人潮汹涌,若侥幸能瞅得你眼波流转,都足以令我繁花似霰心软成棉。 @_Theseus
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隐瞒的,咳嗽、穷困和爱;你想隐瞒越欲盖弥彰。人有三样东西是不该挥霍的,身体、金钱和爱;你想挥霍却得不偿失。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挽留的,时间、生命和爱;你想挽留却渐行渐远。人有三样东西是不该回忆的,灾难、死亡和爱;你想回忆却苦不堪言。 by 纳博科夫
伍迪艾伦的电影所呈现出的爱情总是不由分说。来时劈头盖脸,两个全然无关的人偏偏吸引。像是男女间早有天定,从来不给人讲道理的地方;但转身即逝,命大的缘分被顷刻覆灭。好像也心安理得?走的人也坚决,留的人也莞尔。只是跑去街边衬着爵士乐看人流,眼神暧昧而空洞。我喜欢他这不管不顾的疏离感,不尊重爱情的一往情深。 @管洛克
最近重看《You are the worst》,多像恋爱啊!第一季,所有好东西都盈于表面,华丽台词鲜明人格,不知所谓的拍摄手法,样样让人爱不释手;第二季,开始若即若离,潇洒背后有落寞,抑郁充斥城市,行人不知所措,你开始心浮气躁,恨不得转身就走;第三季,任何华丽的台词都不再刺激,绚烂的镜头转换只让人感到心安,角色开始拉扯,剖离,露出自己所有的小秘密,歇斯底里。 这时!我发现自己是真爱它,好的镜头,坏的桥段,我都完全无所谓了。这就是你啊,好的坏的都是你,每分每秒都会感到愉悦;也完全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最好没人知道没人喜欢,我一个人偷偷摸摸发春。 照这样子,估计第四季出来的时候就可以和这部剧结婚了。 @管洛克
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 from《菜根谭》
任性的人才容易相爱,因为天真、偏执、还有不合时宜的热情,都能带来难以痊愈的伤害。这些伤害可以横亘过时间的新鲜,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而这才是相爱所存在的最有力的证明。 @艳光四射性冷淡
二十出头,是一个刚刚获得自我生活管理权的年纪,所以会迫切地实现长期被压制的叛逆:纹身、打孔、飞叶子、ONS......仿佛所有的“酷”都想去亲身实践。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意识到这些事情只要肯牺牲自己的身体,谁都可以做得到;而真正的“酷”,是超越同龄人的克制,以及不过分高估目前困境的远见。@虎掰掰
The past is our definition. We may strive with good reason to escape it, or to escape what is bad in it. But we will escape it only by adding something better to it.—— Wendell Berry
仿佛越有仪式感的告别就预示着以后越难再见。 by Sam Sam
我对波西米亚风格的理解是:当小资厌倦了自己,他就需要时不时地冒充无产阶级。中国的知识分子由于原罪感而发动了一场浩大的革命,西方的知识分子由于原罪感而发明了一个时尚流派。他们的救赎真是比我们的有效率。——刘瑜《送你一颗子弹》
人们习惯性地夸耀中国历史的漫长和延续性,却经常发现他的四周都是“崭新”的。人们很难看到一幢超过一百年的建筑,对二十年前的事都记忆不清。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像是无根之萍,他们困惑、焦灼、滑稽、痛苦,却也蕴涵着无尽的能量——他们无法从传统中获取价值和意义,却也享有了没有历史束缚所带来的无边界的自由。这个国家有无数残忍与痛苦,却没有真正的悲剧;有四处泛滥的情感,却鲜有值得铭记的爱;人人功于计算,却没有一点长远的眼光;对未来的无限期待,不过是为了逃避眼前的无力之感。我经常不知道,是该赞叹我们的勇敢无畏,还是哀叹我们的迟钝无知。—— 许知远 《祖国的陌生人》
When love and duty are one, then Grace is within you. —— 毛姆《The Painted Veil》
我生活在妙不可言的等待中,等待着随便哪种未来。——安德烈·纪德
自信的来源却有千百万种,但归根到底是源于对周围社会运行规律有更成熟的认和针对自己弱点的不断练习。——知乎@秋木
我之为我,只在异人处。——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
希望未必会实现,但拥有希望,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知乎@妄明
人类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两个词里面——等待与希望。——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伟大的友谊不是事无巨细地参与对方的生活,而是在惺惺相惜中保持和而不同。——反裤衩阵地《33岁时在挣扎中体会到的22个感受》
尽量不要再和人合租。——反裤衩阵地《25岁后应该知道的66件事》
My dear, The only reason people aim for anything is because they want to feel something beyond themselves, because they want to feel happiness course through their entire body, because they want to get close to the other (be that singular or plural), and because they want freedom, freedom being the ultimate release of all the tension that they’ve been building up while working towards this point. When you look closely it’s all about sex. Some of us are tantric about it, quick about it, shy about it, private about it, and public about it, but still – it’s all sex.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about sex except sex.” Sex is about power.
Falsely yours, Oscar Fingal O’Flahertie Wills Wilde
“工业化的历史就是对人‘动物性’的持续斗争。这个过程持续不断,常常是痛苦的,血淋淋的过程,其目的是压制人的自然(即动物性、原始)本能,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更复杂和严苛的一套服从于秩序、准确、精确性的习惯,以使得工业主义发展下愈来愈趋向复杂的集体生活形式成为可能... 【这些习惯】尚未成为人的‘第二本性’... 直到今天,所有生存与生活方式的变革,都通过残酷压制才得以实现,通过某个社会集团对生产力的统治实现。遴选出,或‘教育’出适合新的文明形态、生产方式、工作者,这向来都是无比残酷的过程。弱小者和不驯服的人被社会排斥,甚至根本消灭。” ——p298,葛兰西《狱中笔记》,“动物性与工业化”
不要相信统计数据,更不要迷恋统计数据;不要被宏大的话语所感动,也不要被浮华的愿景所鼓舞。 ——猛的号 《拼多多为谁而生》
你无法从婚姻中祈求爱情,爱情只能从爱情中去祈求。——昼颜电影版影评淹然《躲不掉死神的爱情》
Hope is not the conviction that something will turn out well but the certainty that something makes sense, regardless of how it turns out. ——哈维尔
Living alone means being productive. ——知乎周刊217期《遇见孤独》“陌生的城市,渺小的我”
衡量一个社会制度的优劣,核心就是对自由意志的尊重,其推动力则来自于自由意志的觉醒,首先是女性的自主意识的觉醒。当女性知道了对自己的身体有绝对的权利主张,她会发现其生育机能在两性社会中的绝对优势,并将这种优势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动力。当生育机能可量化可货币化、养育责任可以社会化保障的前提下,女性最先应该打破的枷锁是什么?是婚姻,一夫一妻制的婚姻。你不必为了分担养孩子的费用而去和一个男人共同生活,不必嫁给一个男人而嫁给他全家,更不必为了维持婚姻去生育。你可以结婚,也可以不结,可以选择跟异性也可以选择跟同性共同生活,你的生活伙伴可以不只一个人,你的家庭也可以是非同性性关系的、由几个女性伙伴组成的共同体,你们可以自由选择生育,合伙照顾小孩,同时去约会你喜欢的男人,你的生活方式、你的人生有各种自由选择,你的小孩也不必因此而承担失养风险,更不必成为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母爱是伟大的,但不能只赋予伟大二字,就把女性送上伦理的祭坛,成为繁殖的牺牲。 @折花哥
我们所拥有的唯一的东西和不会失去的东西,就是我们自己的“最内在的自我”;不要为一切来自外部的、时代的、国家的、政治的强迫行为和义务牺牲自己。因为只有面对一切事和一切人始终保持自己内心自由的人,才会保持住并扩大人世间的自由。 ——茨威格
欢笑、放弃自我、轻松愉悦,都是力量。 ——弗里达·卡罗
现代资本主义冲击婚姻契约带来一个典型的口号:爱情不重要,工作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屁咧,工作算个屁呀。每天丧着不想上班的时候你们觉得工作重要吗?工作就是驯化人类的一种手段;一件你不干就活不下去的事;工作当然会背叛你,等你退休的时候它不就离你而去了吗? 人作为社群动物根本上就是需要爱情,或者说深厚的、稳定的和他人的亲密联系。梗着脖子说爱情不重要是因为承受不了失去关系契约的痛苦,转而追求认为相对稳定的联系(工作,除了收入之外带来的被需要感、和共事者的连接等等),这反而说明感情关系确实就是很重要。真不重要的话你随便谈谈随便分分呗,别说什么“这不重要”的大话呀。 我也不是要特别歌颂爱情至上,为爱牺牲,为爱而活。只是想提出,将人生花在工作上加班成狗住在公司开口闭口都是工作,和将人生花在爱上以至于看起来狼狈,前者的狼狈并不比后者高级。都是软弱的人类,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折腾自己的人生罢了。不过前者可能有机会多看见一些现实的裂隙,而后者有机会见识更多人性的裂隙。又或相反。归根到底活的都是幻梦一场。 豆瓣@百野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
碧哒 | zoé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06 1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