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女、疯子和新京剧,梅葆玖大弟子的创新之路
初次见到魏海敏,是在北京的梨园剧场旁。这位传说中的表演“恶女专业户”,是为了纪念恩师梅葆玖先生逝世一周年,从台湾来到北京的。
无论是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欲望城国》里的麦克白夫人、《艳后和她的小丑们》中的埃及艳后、中国版古希腊悲剧《美狄亚》中的楼兰女,还是《大闹宁国府》的王熙凤、张爱玲《金锁记》的曹七巧,她扮演的女性角色都是“狠角色”,完全不同于传统京剧“三从四德”的审美。

《欲望城国》

《艳后和她的小丑们》

《楼兰女》

《红楼梦中人》
比如曹七巧,魏海敏用冷峻有张力的表演,塑造出了张爱玲说的“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其塑造人物的功力可见一斑。而她在《欲望城国》中的角色,则被英国媒体赞为“最美丽的麦克白夫人”。
这些经过改编、加入了现代观念和舞美元素的“杂交”京剧,让魏海敏成了当下“京剧新美学”毋庸置疑的灵魂人物。戏中戏、蒙太奇、现代舞、环境戏剧……她的表演每一次都让人吃惊:原来京剧还可以这样演!
2
《金锁记》中的魏海敏,一边唱着京剧,一边搓着麻将抽着大烟。演员们穿着清末民初的服装,说话用的是接近普通话的京白,而不是传统京剧中更像文言文的韵白。“小说中的曹七巧是不会说那种话的,如果用传统京剧的方式,那这个人物就不见了。”魏海敏解释说。
2006年,台湾国光剧团排这出戏时,导演李小平曾经给她出过一个难题:“人家不是说张爱玲的小说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吗?魏姐,请你设计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吧!” 她想了很久,设计了这样一个动作:把手绢轻轻抛上半空,又似接非接,轻轻滑过另一只手,想要抓住什么,却什么也抓不住。它隐喻了曹七巧一生的渴望、失落和压抑。
在音乐上,这部剧也尽量没有使用京剧的慢板和原板,因为它们太拘泥于传统。在剧中更多的是丰富的板式,甚至是民间小曲。
致力于京剧创新30年,如今魏海敏演的新戏只要一经推出,在台湾就几乎场场爆满。而国光剧团来到大陆演出,也受到了一众粉丝的追捧。
3
除了戏曲创新的领军者,魏海敏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京剧梅派的首席传人、梅葆玖先生的开门大弟子。她深得“梅派”精髓,《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生死恨》等都是她的拿手戏码。

《贵妃醉酒》剧照
1957年,魏海敏生于台北,10岁起就被父亲送入戏校接受京剧表演培训,初学刀马旦,后学青衣。1978年从海光剧校毕业后即任海光国剧队的当家青衣花旦。1991年带艺从师,正式向梅葆玖学习梅派艺术、。
与梅派结缘,皆因1982年在香港第一次看到梅葆玖的现场演出。这一次观看,颠覆了魏海敏过去20年对京剧的理解。“明明台上的唱念做打我也会,可我看到的却是对角色很自然的表现,而不是在表演京剧的功夫;要知道过去我们学的京剧都是一板一眼,很难和人物联结。”

《二堂舍子》剧照
那一次,魏海敏才看到了京剧艺术的高度,也明白原来有那么多自己眼界所不及的东西,从此立定以京剧为终生的志向。也是在那一次,她许下了拜师的心愿,直到1987年经票友引荐面见老师才梦想成真。
梅葆玖并没有收过徒弟,但是却被这位台湾戏迷的诚挚感动了。那时的魏海敏已经是一年40场戏的老演员了,但却总感觉对京剧的追求没有一条更清晰的道路。她对梅派艺术念念不忘,费心找了很多梅兰芳的唱片和梅葆玖的资料,托票友从美国、香港、大陆辗转寄给她。
拜师后,魏海敏创造一切机会往返于两岸,从最基本的发声、吊嗓开始回炉,花10年时间改掉过去的表演习性,学习梅派的大气、雍容、婉约、娴静。1994年魏海敏终于第一次和老师同台,复排了梅兰芳的经典作品《太真外传》,那一年正好是梅兰芳诞辰100周年。1996年,她又以两折最难演的梅派戏《贵妃醉酒》和《宇宙锋》摘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如今,魏海敏早已是公认的“梅门大师姐”。

《宇宙锋》剧照
4
如今,魏海敏肩负着梅派艺术和京剧创新两项重重任。在不断推出新戏的同时,还继续复排梅派的许多老戏,在两岸演出。她说自己很幸运能够进入梅门。“古今中外唱京剧最美的嗓子,就是梅兰芳大师了”。
梅兰芳的《舞台生活40年》深深地影响了魏海敏。那时伶人戏子极不受重视,梅大师万般努力才把京剧的地位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在今天,京剧仍旧面临着曲高和寡的问题。魏海敏想做新京剧的推广者。

梅兰芳舞台扮相
从今年4月起,魏海敏在海峡两岸开始了《在梅边·九歌》的巡演,以这种方式来纪念老师梅葆玖逝世一周年。5月10日,她还将在上海带来京昆共演的戏曲经典剧目《奇双会》,这一次是京昆三大流派掌门人的强强联手,另两位是昆曲俞派小生蔡正仁和京剧麒派老生陈少云。
《奇双会》讲述了一个最典型的中国式恩怨故事,折射了中国人对善恶、爱恨的朴素观念。据说张国荣为了争取《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的角色,曾经为《号外》杂志拍摄了《奇双会》中反串旦角的一组照片。而这一辑照片,正是为了纪念曾经出演这部剧的梅兰芳先生所做。
看到老师梅葆玖如何极力地把梅派艺术保存下来,又如何传承给第三代,魏海敏深感不易。“这让我感到在这个时代京剧不可能消亡,因为有我们在,我们还会做更多的传承和创新。这也是上天给我的使命。”

1您倡导的新京剧与传统京剧有哪些不同之处?
因为传统京剧太程式化了,不管装、演出、动作都是如此。我最初看大陆的戏,觉得演员像机器一样那么准确,所有的小孩子在戏里都是一个样子。那梅葆玖老师就不会这样,梅兰芳大师更不会这样。但很多其他的戏都是这样。所以排新戏,我最注重的就是人物能不能立体化地展现,要针对特定角色的个性、背景来做表演设计,而不是很脸谱化。当你懂得思考懂得分辨,每个剧,每个人物都可以不一样。
2女性的角色和形象在京剧的沿革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其实最早传统京剧是没有女人戏的,到了清末民初,社会风气变了,梅兰芳大师把很多老戏新编了一下,强化了其中的女性形象。不过梅派讲究的仍然是具有传统美德的偶像型的女人。因为梅兰芳是男旦,所以他演的女性角色会更符合男性心中的形象,但其实现实中的女人是多面的,有甚至是像男人的,但这些他们就不好演了。现在时代变化,人们眼中看到的女性性格更丰富,更多变化。对我来说,就是要挖掘更多女性角色的内心,让人们知道女人有这么多不同的面貌。

《坐楼杀惜》剧照
3您的老师梅葆玖在生活中是个什么样的人?
梅葆玖老师带给我的是和煦阳光一样温暖的感觉。他非常谦和,给年轻演员说戏也没有架子,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淡薄名利,从不把自己当名人,80岁了只要别人想看他演戏,他就愿意到别人面前去。
文革结束后,老师用一年才把嗓子吊回来,又花两年去查阅梅兰芳的表演资料,如果没有他,我们现在就看不到正宗的梅派艺术。梅兰芳1949年以后很多演出的声音和影像资料,都是梅葆玖帮父亲录的。如果唱片没有,他就用X光片来录,这个也可以吗?他说可以。
除了梅派艺术,生活里老师喜欢研究和摆弄机械。我感觉他是一个蛮洋派的人,有一些雅皮士的感觉。比如喜欢车、照相机、录音机。
4梅葆玖先生是如何看待您的这些创新戏的?
梅老师很开放,对创新很支持,他知道,台湾是京剧艺术的支脉,有很多年轻人需要我们给出不同的选择,只能唱一种戏是失职。老师也会受我们的影响,后来也开始在《贵妃醉酒》里加入交响乐。他不会墨守成规,只是他的身份让他必须忠实地继承梅派,但他内心还是会求新求变,因为他本身是一个“好奇宝宝”,双鱼座,很浪漫的人。


5发扬梅派和京剧创新,两者之间会有冲突吗?
其实梅兰芳大师的创新精神是我们最应该传承并发扬的。梅兰芳给人的感觉一直是很美的,但其实他演过很多角色。他十六七岁时就有热情要改变当时京剧界的环境。早在1920年代,他就编演了大量的新戏,包括谈论社会现象的文明戏,终其一生都在开拓、创造。整个20世纪,京剧人都在对流派进行多元的传承,到了我们这一代,应该有更多的创新。梅兰芳的时代,京剧的发展处于浪尖之上;而现在京剧又在另一个浪尖上:过去我们的民族受到很多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现在又开始回归“复古”。而发扬传统艺术,如何让它更好看才是重点。
6如果作为一个观众,您自己会更喜欢新戏还是旧戏,为什么?
我是现代人,有着现代人的审美和思想,当然会喜欢看新戏。我认为艳艳是有他的社会使命的,不是观众喜欢看什么就演什么,而是应该走在时代的前面。梅兰芳大师在世时开创了很多战争题材的剧目,他看到了社会的变动和不公不义,藉由戏剧讲述人生,影响人们的观念。所以现在的戏,当然应该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而不是去符合上一个时代的生活。但是传统老戏的传承当然也是不会断的,因为作为已有的饱满、丰富、完整的艺术体系,它是京剧演员养分的来源。

《艳后和她的小丑们》剧照
7刚推出这些大胆的创新戏时,外界会不会有不同的声音?
当然会,演《欲望城国》时就是,当时有观众觉得我是梅派传人,为什么要去帮一个老生演配角,作为麦克白夫人只有三场戏太轻了。但我觉得这个戏它带给了不看京剧的观众一个选择,而且是很具有吸引力的选择。
但其实变革创新最大的困难并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自己。演戏和人生一样,不进则退。如果做完一出戏觉得这样可以了,就不会再有进步。所以我每一次新戏的角色跨度都很大,力求带给观众一种新鲜感和一种现代审美的认同。只要做出好的戏,最终外界都会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