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袖雅物——初夏折扇特辑

夏天到了,手上拿一柄扇子,悠闲地在户外散步。这种时候不同的扇子有不同的画风。老大爷可能拿着一柄九寸长(约30厘米)的大扇子,老奶奶拿着竹编的扇子或是蒲扇。在老一辈人中,女性用折扇的少之又少呢。
最初对折扇的印象是在小学门口的小摊子上。扇子能开能合,小小的一把放包里刚好好,一心想要就怯怯地开口问:“这个多少钱呐?” “两块钱。” 在那个五毛钱可以买齐原料做成一盘麻婆豆腐的年代,真是一笔巨款,何况其他扇子都是五毛的。这种粗制滥造的折扇通常连毛刺都没有打理干净,不小心还会在手上弄起小口子。但那天开始,我就对这种“贵”的扇子留心起来。
哈哈,小学时代的“贵扇子”实际是折扇最廉价的种类,折扇这种工艺品,贵起来真是有价无市。为什么折扇这样昂贵呢?答案在扇面上。日本传来的扇子原本只有一面,就是那种背面可以看到扇骨的扇子,永乐皇帝非常喜欢折扇,就让人把折扇改为双面,让翰林大学士们题诗作画。这种一面书法作品,一面绘画的扇子几乎成了扇子的经典样式。由此可见,折扇是艺术的载体。

还有一则与苏轼有关的民间传说可以印证。这一天,东坡先生正要衙门办公,路上遇到一个愁眉不展的老妇人,东坡先生就问她原因。“这几天都在下雨,原本打算拿来卖的扇子都发霉长斑,扇子一把也卖不出去了。”东坡很同情老妇人的处境,就把扇子带到衙门开始作画,霉斑大些的画成山石,小的点成梅花……东坡把画好的扇子还给老妇人,老妇人还埋怨东坡把扇子弄的更脏了,东坡也毫不介意,对她说:“你就说是苏东坡画的扇子。”消息一传出,人们立刻来抢购老妇人的折扇,甚至愿意出十倍百倍的价格,扇子很快销售一空。

东坡帮了老妇人,老妇人却埋怨东坡把扇子弄脏了——这是一处很有意思的细节。就算是底层民众也不至于把画当成“脏东西”吧!扇子还给老妇人的时候是合起来的,老妇人只能看到褶子上的点点墨痕而看不到完整的画面,所以才会“埋怨”东坡。这又反映了折扇的特性,不打开就不能看到完整的艺术。这样内涵的折扇很适合婉约的东方人。正如前文所说,折扇是艺术的载体,正是扇面的画作让折扇从工艺品变成艺术品。如果我很喜欢一幅画,想要随时带在身边欣赏把玩,折扇无疑是最合适的种类。
噼里啪啦讲了一堆,又是明代皇帝,又是宋代文士的,折扇因该是中国发明的吧!有人说,汉代的“驸马便面”就是现在的折扇;还有人说,魏晋的诗歌中已经出现“叠扇”这一名称……
其实折扇起源现在还有争议,大致分为这几种:
1.折扇源于中国,具体发明时间不确定。
2.折扇是舶来品,是日本人发明的。
3.折扇是舶来品,是韩国人发明的。
韩国人的理由是,宋明时期,韩国也有折扇,当时叫做高丽扇。日本的学者说那是因为“错把日本的折扇当成了韩国的”。两国学者怎么吵,折扇是北宋传入中国的准没错。为什么不信第一个呢?一没有出土文物,二是北宋之前,和折扇有关的画作都没有。倒是《宋史·外国传》明文记载:“遣其弟子喜因奉表来谢……实端拱元年也。又金银莳绘扇一合,纳桧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端拱元年,即西元988年,这个叫喜因的日本和尚来朝,贡品中有“金银莳绘扇一盒,桧扇二十把,蝙蝠扇二把。”请记住这个桧扇和蝙蝠扇,它是折扇起源于日本的重要证据。
桧扇,是拿桧木片做的扇子,尾部聚合,前段散开,那丝带串联木片。和檀香扇类似。桧扇起源于日本奈良时代末期至平安时代初期,那时大臣都穿唐代服饰,手上拿着笏板记事。上朝只带一块笏板不够用,不知道从谁开始,笏板变成了串起来的木片——桧扇。笏板最开始就是拿来写字的,穿在一起也是写字的。折扇题字的历史源远流长。

桧扇木片越多越尊贵,表现了一种等级尊卑。平安时代的宫廷女官也用桧扇,扇子两端有五色丝线,扇面画了日月花草。桧扇现在是日本很出名的工艺品,售价10万日元,人民币5千到6千之间(中国名家画的扇子动辄几十上百万,这可能就是工艺品和艺术品的区别)。桧扇是折扇的前身。

宣纸传入日本并经过改良后,日本匠人将纸做成扇面,对桧扇进行改良。改良后的扇子就是蝙蝠扇,传统意义上的折扇已经诞生。蝙蝠扇和我们今天看到的扇子有些不同,它的扇骨无论是大骨小骨(扇子最外侧的两根扇骨为大骨,其余是小骨)都非常的细,好像筷子一样(因此又有一个诨名“筷子扇”),扇面褶子比大骨宽,看上去好像蝙蝠的翅膀,所以才叫蝙蝠扇。

纵观日本折扇发展史:笏板——桧扇——蝙蝠扇,合情合理的发展轨迹。
折扇自北宋传入中国以后,就在上流社会流传,还是舶来品的折扇相当稀罕,当时就卖出了天价!据《事实类苑》记在,熙宁年间,有人在相国寺卖日本扇子,琴漆的扇柄,上边画着五彩山水渔人,意境技法都是“中国之善画者不能及也”。无奈价格昂贵,没有买成,后来再去找也没有了。到南宋时期,市面上才出现了专门做折扇的工坊。画作中也出现了手持折扇的丽人。

也有很多人以为折扇是明代传入的。这不能怪他们,因为元代对汉族人压制,汉族士人在元代还不如乞丐。元人崇拜满月一般的团扇,低等汉人普遍用折扇:可收缩的折扇总比团扇方便,需要工作的时候收起来插在腰间也行啊。另外还可以藏在袖子中,避开那高贵人种的目光。

扇子得到大力发展,多亏了明成祖朱棣。他不仅改良了扇子(前文所说的双面),还因为他的喜好,全国刮起一整“折扇热”。成祖让人在扇子一面写端楷,一面画上相应的画作,每年端午分别赏赐给嫔妃王公。这时,每柄扇子就“价值五金”了。明代扇子以“吴、蜀”两地质量最高。最初进贡给成祖,价值五金的就是四川折扇。如今四川折扇名气显然不如江浙。

由于朱棣的大力推广,折扇成为官员士子夏季服装的一部分。清代着便装的男子,手上必须有折扇,身上还配有刺绣的扇袋,就连扇坠也非常讲究。女性用折扇的历史相对晚,明代除去宫中嫔妃,民间就只有妓女用折扇。事实上,从明代到民国,各种时尚风潮都是妓女这一特殊团体引领的。男性的折扇要大一些,八寸到一尺之间(26~30厘米),八寸以下为女扇。个别极端的女扇还有三寸的(10厘米)。除此之外,男扇一般都是宣纸扇面,女性多是绢布扇面。日本现在的折扇依旧十分小巧,几乎不会超过7寸,以5寸居多。这可能是文化差异吧。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文玩折扇”,其特点就体现在一个“玩”字上。折扇扇骨种类颇多,从硬木到各类竹骨,甚至还有象牙。不过文人雅士最喜爱的还是竹骨,爱它品行高洁。文玩折扇价格都在三位数以上。先盘扇骨,在装上扇面。盘扇骨的方法和盘手串类似。民艺出的APP——折扇,可以为想要了解折扇的朋友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