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电影评论赏析
《精致的温情主义-影片<芳华>中的两个“冯小刚”》-王一川
名家观点:作者(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开篇提出自己观点,认为《芳华》中“呈现出两个冯小刚,互相矛盾”,体现在“过度渲染的怀旧情怀与稍稍隐晦的冷峻反调”。
首先,热烈怀旧是体现在影片中大量的“歌舞奇观包”,其次,冷峻反调是体现在具体人物“何小萍”与“刘峰”的不幸遭遇上。
之后作者找出影片的不足:缺乏自我反思。换句话说是:“在过度的怀旧歌舞‘奇观包’包装出来的唯美主义式美感与无情的人际戕害导致的丑恶感之间,缺乏一种合乎逻辑的来自价值链条的勾连,从而暴露出一种本不应出现的美学脱节。”
最后作者找到不足根源:“编,导在主观动机上既想赚票房,又想体现社会担当,但顾此失彼。这样,“精致的温情主义”便诞生:影片有意识地在怀旧影像系统与冷峻反讽影像系统之间维持一种精心设计的美学平衡,导致以显著的怀旧之情而暂时遮掩住冷峻反思或批判力度之不足所带来的美学遗憾,从而让观众在投入消费怀旧感时,于不知不觉中无限期推迟对相关人物所曾犯下的过失的理性反思。”
个人感悟:对冯小刚导演的了解不深,对他的研究自然不如作者透彻,但是,《芳华》这部影片,自己是有幸得以在学校放映室看过的。
诚然如作者文中提及的“对影片情节产生以一种隔膜感或冷漠感,不仅难以从中获得相同或相近的文化缅怀,而且还会生出或强或弱的抵触感或陌生感。”
当我在影院里“强迫”自己专心致志地看电影时,我的确感到内心没有起伏,没有情感共鸣。我为自己没有体会到人们所谓的“一个时代已过去,芳华不再”的感慨而生气,进而内心开始抵制,反感这部电影。
看了作者的点评后,不禁在问,电影为何取名《芳华》,自然书名就叫《芳华》不能解答我的疑问。经过自己尚不成熟的思虑:《芳华》是整个文工团的芳华,如若电影的编,导也这么想的话,那么电影拍摄的整体基调—作者所说的“歌舞奇观包”就是服务于文工团的团员们,而不是强拉观众入怀旧国度,这样好像就将影片的编,导洗白了(假设编,导黑的话)。只是,其中看似主人公的“刘峰”和“何小萍”又作为个体来反映那个时代小社会环境的残酷冷漠。总结我的观点:影片《芳华》既体现了文工团的“芳华”,缅怀过去,同时,也批评了过去。它没有作者的“矛盾”,而是大中有小,或者说互补的关系。大“芳华”中有小“残酷”,“美好”与“邪恶”的互补。而我与作者观点的不同,也验证了作者开篇提到的“评论也大相径庭,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一部电影必需要有主人公?这是我悬而未决的一个问题,希望在以后的观影中找到答案。
名词摘录:导演姓名代理影片整体艺术 身体美学意义 女性身体文化消费需要 决定性心理救援 情感慰藉 情感触发点 故事情节转折点 岁月怀旧感 美学效应 蔓延效应 小社会环境 善恶混淆 是非颠倒 方正倒置 被世道形塑 人生价值蕴藉 更深刻的世界性意义的中国情怀及中国价值观
© 本文版权归 Captain Butl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