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百科全书式妈妈
不要做百科全书式妈妈
CC: 猫为什么喝水啊?
妈妈:因为他渴了呀。
MM:妈妈,你摸一这个水好热。
妈妈:嗯,好热,太阳晒的吧。
幼儿特别喜欢问为什么,因为他们对世界认知太少,好奇自然就会太多,一天会有许多个为什么,有的妈妈常感叹自己的知识不够用,根不得自己像百度一样什么都知道。
当一个百科全书式妈妈,我觉得并不必要,也不一定就比知道得少好了。 试想一下上面的对话是下面这样子的 --
CC: 猫为什么喝水啊?
妈妈:CC观察到了猫渴水啊,是呀,猫为什么渴水啊?
MM:妈妈,你摸一这个水好热。
妈妈:MM发现了这个水好热,哎,真的好热哦,为什么这水会这么热呢?
妈妈并不用回答孩子的问题,反而是把问题踢回给了孩子,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也许什么也不会发生,但 -- 虽然妈妈没有回答孩子的问题(其实第二个问题中,MM未必是期待妈妈回答,或许她只是一种“告诉妈妈自己的发现”),但妈妈却更“有心”。
学习知识固然重要,告诉孩子为什么,就是直接传授知识。 但这样的知识孩子可以轻易地在书上、电视上、网上或和同伴交流中学习,而“观察”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在妈妈的回应中,妈妈鼓励孩子的观察,妈妈鼓励孩子的发现,当然就是更“有心”的响应。
把问题踢回给孩子,或许少了一次传授给孩子知识的机会,但或许多了一次探索的机会,或许什么也没发生,但孩子是可以感受到妈妈对他的观察的鼓励,这样让孩子更乐于观察和发现。 观察和发现比知识更重要,因为观察和发现是亲历的,是带有更多情感的,印象是更深刻的。
现在的孩子获取知识太容易,但因为娱乐的丰富,观察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很珍贵。我们内心重视什么就会鼓励什么,当妈妈的从理性上来说会重视观察,但内心上并不是如此,我们更急切地希望孩子掌握丰富的知识。 我发现许多妈妈在孩子问问题时,基本是无意识地,就那么瞬间地回答了。
当然孩子的每一次问问题,也没有必要都给踢回去,这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孩子的性格,当时的情境,考虑如何回应孩子的问题,简单地直接回答问题或简单地直接把问题踢回去都过于机械。 例如,在第二个小对话中,妈妈就无需反问,响应一下孩子的“发现”就OK了。
(*微信订阅公众号:皮蛋老师 *个人微信号: precom *微博: weibo.com/precom 博客: blog.sina.com.cn/precom )
*覃山学校是一所实践“夏山+杜威”的微型理念学校,我们提倡“按照孩子自己的节奏来生活、学习、工作”。
*“好好玩幼儿园”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乐园,我们的幼儿园就是要让:幼儿好好地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