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经济的反比例
今天看文学理论教程,来恶补一下自己不是科班出身的遗憾,看到文学活动这章,有一段让我感到非常疑惑:
这样的问题就来了:我们如果来理解和解释物质生产发展同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呢?其实,“不平衡关系”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个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就是说,经济的、物质生产的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也正因如此,恩格斯才指出,18、19世纪,“不论在法国或者是在德国,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普遍的学术繁荣一样,也是经济高涨的结果”。在当时,法国经济发展不及英国,德国经济又不及英法两国,而经济相对落后的一方在文学与哲学上却有更大成就,这一比较显示出不平衡关系;但是法、德两国在文学与哲学上的成就又与当时各自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状况是适应的。进一步说,不平衡与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之中,从局部的情况,或者从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看,不平衡关系确实是存在的,但在总体的方面看,或者我们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那么文学发展的水平就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因此,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我们先从第一句话入手,问题是:我们如何来理解和解释物质生产发展同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而后作者给我们提供关于不平衡关系的两层递进含义,第一层是想说明文学与经济关系上的不平衡,第二层则想具体讨论两者发展上的不平衡。
而后作者提出物质生产的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这看来是一个总结性的语句,用了“制约”一词,可想物质生产对于文学发展是一个反作用力,他们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发展轨迹。可奇怪的是,作者在后文提出一个因果关系,恩格斯“才”指出,18、19世纪,无论在法国或者是在德国,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普遍的学术繁荣一样,也是经济高涨的结果。这句话的论点阐释了哲学或者学术乃至文学与经济高涨有一种普遍的“平衡”关系。而与上一句“制约”一词的“不平衡”,显然无法吻合逻辑关系。
而后作者提出因为A所以非A的结论后,又用一个A来解释非A的观点,“经济相对落后的一方在文学与哲学上却有更大成就,这一比较显示出不平衡关系”来解释恩格斯的那句平衡观点。倘若这句话独立于前一句,那让我再看看后面一句说了什么,作者认为两国文学的成就与当时经济高速发展状况是适应的。这句显然又是表示文学与经济的平衡。而与上一句的“不平衡”形成了对立的局面。
接下来,作者要进一步探讨适应问题,他认为,在局部而言,是不平衡;而在总体上而言大致是平衡的。那我们可以总结作者意思是这样的:物质生产发展同文学发展在总体上是平衡的。而这段话的第一句问题反而成了不折不扣的反问句,也否定了物质生产与文学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关系。那反过来第二句话为什么要肯定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呢?
作者也自我总结认为,物质生产或者经济基础支配这文学发展。其实“支配”一词存在这双向性,既可以“制约”也可以“促进”。而作者得出这个结论反而又把不平衡问题丢给我们读者,即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否“制约”还是“促进”了文学发展?这一句又恰恰与上一句“大致平衡”互相矛盾。
如果从整体而言,作者的这段论点是先肯定有不平衡性——再用恩格斯的话肯定平衡性——接着用法、德两国的例子驳回恩格斯的平衡性,强调不平衡性——再进一步认为局部的不平衡无法磨灭总体的大致平衡——最后再丢给我们读者以及学生,到底平衡还是不平衡?
作者的结论让我想到了一个正弦曲线与反弦曲线相交的图像,以绝对的反比和部分同一点来诘问我们这群还没学过文学理论教程的良民。
当然作者也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他在另起第二段给出,“最终的支配作用”的因素并不等于唯一的因素,影响文学发展的除了经济基础外,还有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它们甚至会对文学发展产生更直接的影响。
这句话一写出来,前面的所有论点都成为了伪问题,我不知道作者是想说什么,但是对于是否平衡这一问题上,作者没没给我们一个比较合乎逻辑推理的论证更和谈什么理解和解释呢?我们只是在他的肯定和否定之间找到了一个荒唐性观点,这段文字的论点全是以反比例形式存在的。
这样的问题就来了:我们如果来理解和解释物质生产发展同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呢?其实,“不平衡关系”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个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就是说,经济的、物质生产的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也正因如此,恩格斯才指出,18、19世纪,“不论在法国或者是在德国,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普遍的学术繁荣一样,也是经济高涨的结果”。在当时,法国经济发展不及英国,德国经济又不及英法两国,而经济相对落后的一方在文学与哲学上却有更大成就,这一比较显示出不平衡关系;但是法、德两国在文学与哲学上的成就又与当时各自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状况是适应的。进一步说,不平衡与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之中,从局部的情况,或者从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看,不平衡关系确实是存在的,但在总体的方面看,或者我们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那么文学发展的水平就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因此,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我们先从第一句话入手,问题是:我们如何来理解和解释物质生产发展同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而后作者给我们提供关于不平衡关系的两层递进含义,第一层是想说明文学与经济关系上的不平衡,第二层则想具体讨论两者发展上的不平衡。
而后作者提出物质生产的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这看来是一个总结性的语句,用了“制约”一词,可想物质生产对于文学发展是一个反作用力,他们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发展轨迹。可奇怪的是,作者在后文提出一个因果关系,恩格斯“才”指出,18、19世纪,无论在法国或者是在德国,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普遍的学术繁荣一样,也是经济高涨的结果。这句话的论点阐释了哲学或者学术乃至文学与经济高涨有一种普遍的“平衡”关系。而与上一句“制约”一词的“不平衡”,显然无法吻合逻辑关系。
而后作者提出因为A所以非A的结论后,又用一个A来解释非A的观点,“经济相对落后的一方在文学与哲学上却有更大成就,这一比较显示出不平衡关系”来解释恩格斯的那句平衡观点。倘若这句话独立于前一句,那让我再看看后面一句说了什么,作者认为两国文学的成就与当时经济高速发展状况是适应的。这句显然又是表示文学与经济的平衡。而与上一句的“不平衡”形成了对立的局面。
接下来,作者要进一步探讨适应问题,他认为,在局部而言,是不平衡;而在总体上而言大致是平衡的。那我们可以总结作者意思是这样的:物质生产发展同文学发展在总体上是平衡的。而这段话的第一句问题反而成了不折不扣的反问句,也否定了物质生产与文学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关系。那反过来第二句话为什么要肯定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呢?
作者也自我总结认为,物质生产或者经济基础支配这文学发展。其实“支配”一词存在这双向性,既可以“制约”也可以“促进”。而作者得出这个结论反而又把不平衡问题丢给我们读者,即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否“制约”还是“促进”了文学发展?这一句又恰恰与上一句“大致平衡”互相矛盾。
如果从整体而言,作者的这段论点是先肯定有不平衡性——再用恩格斯的话肯定平衡性——接着用法、德两国的例子驳回恩格斯的平衡性,强调不平衡性——再进一步认为局部的不平衡无法磨灭总体的大致平衡——最后再丢给我们读者以及学生,到底平衡还是不平衡?
作者的结论让我想到了一个正弦曲线与反弦曲线相交的图像,以绝对的反比和部分同一点来诘问我们这群还没学过文学理论教程的良民。
当然作者也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他在另起第二段给出,“最终的支配作用”的因素并不等于唯一的因素,影响文学发展的除了经济基础外,还有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它们甚至会对文学发展产生更直接的影响。
这句话一写出来,前面的所有论点都成为了伪问题,我不知道作者是想说什么,但是对于是否平衡这一问题上,作者没没给我们一个比较合乎逻辑推理的论证更和谈什么理解和解释呢?我们只是在他的肯定和否定之间找到了一个荒唐性观点,这段文字的论点全是以反比例形式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