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尔幸运的遇到了阿塞夫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反倒错上加错,逼走了哈桑,不久,阿富汗战乱,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
然而事实上却是这样的:他是主人,他是仆人;他是普什图,他是哈扎拉;他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这些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标签所分隔开来,尽管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尽管他们事实上拥有同一位父亲。无论是平凡的阿米尔和哈桑,还是高高在上的查希尔国王或者卡尔扎伊,都不得不接受社会为他们预定的座位——阿米尔不再是阿米尔,哈桑也不再是哈桑,他们必须戴上社会分给他们的面具。
相信在大多数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阿米尔,每个人的身边也曾有过一个哈桑。哈桑也许不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明明内心在呼唤你去保护去追求的东西,而手脚却被一些东西束缚住了。我们经历内心的纠结,承认自己的懦弱,编造谎言让自己觉得自己并没有那么可恶,然后慢慢任凭贪婪的时间吞噬掉所有的细节。
并不能把当年的懦弱、欺骗简单的归咎于年少无知,随着年长,我们更难摆脱掉社会分给每一个人的面具。小说戏剧性的巧合,使得阿米尔和哈桑成为了同父的兄弟,在我看也成了阿米尔最大的幸运。有时只有这样的机缘才能让人找回那些被时间吞噬掉的东西。让人鼓起勇气,放下现在已经得到的东西,去完成自己的救赎。普通的我们往往没有这样的幸运,有这样的契机推着你完成救赎。有人已经遗忘,有人仅仅在夜深时内心泛起一丝的涟漪,第二天醒来则继续带上面具。
阿米尔更幸运的是他遇上了阿塞夫,那个曾经让他陷入深渊的人。在救赎的铁拳下纵情大笑,在愧疚多年之后得到惩罚,不是谁都能得到这样痛快淋漓的救赎。我想作者还是仁慈的,他没有让阿米尔再次见到哈桑,没有让哈桑对阿米尔说:“”过去的事了,不提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