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后插管之前,AI会如何改变教育?

AI将会如何变革教育——未来教育论坛
Matt Kimberley | 英国科学博物馆科幻大展内容主管
黄琇瑜 | 英国科学博物馆集团中国事务专员
姬十三 | 果壳网、在行一点创始人
任萍萍 | 科大讯飞市场总监、AI教育公益计划发起人、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
魏红祥 | 中科院物理所综合处处长,所长助理
赵海虹 | 作家,银河奖得主,代表作《伊俄卡斯达》《水晶的天空》
赵洋 | 中国科学技术馆副研究员,古代科技展览部副主任,科学史博士,科普作家
📝
今年的亚太科幻大会上,“AI将会如何变革教育——未来教育论坛”带来了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教育辅助技术,还有赵洋的这句话:
“现在的教育试图把人变成机器,同时,技术的进步又试图把机器变成人。”
在许多科幻作家笔下,未来的教育以脑机接口、大脑芯片为工具,把人类塑造得越来越像机器。
现实会如我们担忧的那样,还是背道而驰呢?
一番讨论,几位嘉宾却给出了一个乐观的答案。
当下教育的弊端之一,是不够个性化。
原本,学生的起点和知识结构不同,有人适合先学数学、再学艺术,有人则恰好相反,有人在某个科目上可以学更高级的内容,而另一个科目则需要夯实基础,他们都应该采用不同的学习路径。
然而,现在的学校无法提供这样的个性化路径,只能将学生按年龄划分年级、学习固定的科目,学习效率没法最大化。
姬十三认为,现在不得不用统一的固定标准来进行考试和筛选,是因为还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
想要准确地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对学生进行精细的个性化评价,首先需要技术进步。在这方面,科大讯飞市场总监任萍萍表示,讯飞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深入探索,产品覆盖教、学、考、评、管等场景,已有很大进展。

教学领域中,讯飞用AI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
改卷子、批作业,可能是每个老师的修罗场。红笔勾勾画画的过程中,也只能找到共性问题,很难记住某一个学生哪道题错了、哪个知识点没掌握好。
讯飞的AI阅卷技术恰好可以填补这个空白,让老师快速收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安排教学重点。
任萍萍还举了另一个例子:现在的技术,可以把高中物理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对每个学生进行评测,量身订制学习方案。
然后,学生就能省出大量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用在重复练习上浪费时间。
考评领域中,AI可以对学生进行精细评价。
任萍萍说,讯飞的技术在普通话评测中,相比从前采用的专家听测,机器更能精细地界定考生的问题种类,给出评价。
但另一方面,AI技术对信息的发掘也可能引起争议。
前段时间,杭州一所中学采用了类似于人脸识别的课堂管理系统,实时分析全场学生的行为、表情,给出评分。学生趴桌子超过多长时间,表情会被识别为“兴奋”或“沮丧”,然后反馈给老师。
姬十三说,这样用技术去监督学生就是一种反人性的教育过程,而且,学生反而会伪装自己的行为,并不会改进学习效果。
所以,AI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工具,如何在教育过程中使用这种工具,仍取决于教育者。
当下教育的另一个弊端,则是对知识的机械记忆。
Matt Kimberley分享了这样一段回忆:他在大学时学习古印地语,考试要求在3小时内翻译古印地语文本,不许使用字典。Matt认为,这种闭卷考试的形式毫无意义:
“实际生活中,你翻译古印地语这种死语言的时候,永远都需要使用工具书;所以,强行背诵工具书上的知识是一种浪费。”
这样看来,互联网和AI只不过是比字典更高级的工具,与其背诵google就可以找到的知识,为什么不把精力花在更需要创造力的事情上?
任萍萍想象了未来AI作为知识工具的潜力。她认为,在医学、司法和翻译领域,AI都可以快速学习,掌握远超人类记忆的海量资料。
在这幅未来图景中,每人都拥有一个AI助手,简单地问一下,随时随地获取知识,“死记硬背”这个词,就可以从人类的字典里彻底消失了。

但是,哪怕获取知识因AI而变得极度方便,教育仍然是必要的。
不知道的东西问AI,得到的多是短期的碎片知识,在此之上,还需要“形成自己对于知识体系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的认识”。
赵海虹用自己攻读艺术史博士的经历佐证了这一观点——不同人写的艺术史有不同侧重点,她就比照阅读不同的艺术史,慢慢建立了一种宏观把握。
要知道,碎片知识不经大脑的吸收和整理,无论数量多么庞大都无法形成这种宏观认识。所以,AI无法取代教育。相反,分担了对碎片知识的记忆,AI帮助人类达到的宏观理解与体系构建,才是真正的教育。
“学校教育就是当你忘了所有学到的知识之后,剩下的东西。”任萍萍说。
或许,未来教育的终极,就是将知识直接输入大脑吧。但是,脑机接口与大脑芯片,会不会让人也变成机器呢?
“我们今天已经把大量的知识放在体外了,比如手机上。以后把知识放在大脑芯片上,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和大脑整合得更好。”姬十三说。
芯片的载体依然是我们的大脑,插上同样的芯片,每个大脑也都不一样,所以他并不担心人变成机器。

通过芯片获得的基本知识,仍然需要人的思维来整合、应用、创造,这种思维能力仍然要依靠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更有创造力的,发挥每个人更大的价值,不是植入一个芯片、一个单一的工具就能简单取代得了的。”
阿西莫夫的《他们的乐趣》和卡德《安德的游戏》中,主人公都是通过某种未来技术进行学习的(机器教学/虚拟现实),但他们都感到了某种空虚和孤独。
刘慈欣的《乡村教师》里,没有记忆遗传、信息传输效率很低的人类,因为教育,成为银河系中最独特的智慧文明。
教育不仅仅关于知识,它也是交际的过程,如黄琇瑜所说,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无论技术怎样发展,未来的教育仍然需要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真实的交流。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教育的核心都不是把人变成机器,而是把人变成人——技术的进步将是实现这一点的最好助力。
文字整理:冬蛰意
摄影:武颖、王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