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编剧]《金牌投资人》江泽宏:豆瓣7.1收官,职场剧也能谈好恋爱

谷臻:请问您当初为何选择了进入编剧行业?
江:我本来就喜欢写东西,之后进了中戏,自然就开始从事职业写作了。
谷臻:从学生成长为职业编剧,这中间的转变是如何完成的?其中有没有某些您认为比较重要的机遇或时间节点?
江:从学生到职业编剧的跨度还是很长的。我们毕业的时候是22岁,但业界一般认为编剧生涯在30岁才真正开始,也就是说,你有8年的时间处于一个漫长的潜伏期。如果你机遇比较好,那从学院出来之后会遇到一些老师或学长学姐,他们领着你去做戏;如果这个戏做成了,播出的时候有你的名字,这也就成了第一块敲门砖,意味着编剧生涯的起点。成长快一点的编剧大概在28岁左右的时候逐渐被大家认识,大部分编剧在30岁之后才开始拥有成熟的创作经验。在这段潜伏期当中,你一方面要积累阅历,没有人生经历的人是写不出成熟的剧本的;另一方面,你还要在创作当中不断积累创作的经验和技巧。
谷臻:积累阅历的途径是什么?
江:正常活着就可以了。在22岁到30岁之间,很多人会谈恋爱、结婚甚至生小孩,这些都是你的经历。我们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会跟我们说赶紧去谈恋爱,其实就是要你去体验生活,去建立人跟人之间真实的关系,这样你就会去理解人。对编剧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对人有理解,对生活本身有理解。
谷臻:有些影视剧——比如玄幻题材和民国题材的电视剧——它们表现的并不是我们直接的经历,那么我们要如何从我们的生活出发去处理这些内容?
江:像玄幻或谍战这样的题材或类型确实需要用技巧去处理,也需要编剧发挥想象力,但它里面的情感和其他影视剧是一样的,人物也会建立恋爱关系,跟父母之间的亲情、跟朋友之间的友情也都会有。
谷臻:您的作品主打职场题材。相比于其他的题材,职场题材的独特性是什么?如果一个编剧想写职场题材的剧本,那他一定要抓住哪些东西?
江:我认为对于写职场戏的编剧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对这个行业真的有自己的认识,并且你建立的那些人物要具备这个职业的特性。
谷臻:可以从您的作品里举一个例子吗?
江:就比如说,我这次的电视剧《金牌投资人》是跟投行相关的,其中人物的思维和行事方式都跟他们从事的投资行业息息相关,女主角就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投资的,包括感情。我可以给你开出一个你没有办法拒绝的条件,然后我们的交易就达成了。

谷臻:也就是说,在职场剧里,编剧要让人物拥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并且把这种特征引申到其他领域里面?
江:一定是这样,我们的职业一定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包括性格、具体的行事方式以及人际关系。但这种影响又是潜移默化的,所以要把它发掘出来。很多人对职场剧都有一个误解,批评职场剧是包着职场外壳的恋爱故事。我觉得在职场剧里谈恋爱没问题,但是这场恋爱要带有职场的特性。做销售的人跟搞科研的人肯定有不同的思维处事方式,对待人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

谷臻:塑造这类人物时编剧需要遵循的一般性原则或步骤是什么?
江:首先,你要知道自己的剧本要表现的是什么,主题要特别明确。其次,对于一般的类型剧,主题的表现都是在主要人物身上完成的,所以你要找到人物身上的亮点。你周围可能有这样的人,你要经常去观察他、接触他,不要凭空想象。但在创作人物的时候,你要运用编剧的技巧,把真实的人身上的亮点给提炼出来,因为一个人可能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有意思,但直接放在剧里可能会变得很平淡。第三,你要把自己对于职业的理解结合在人物身上,虽然各个行业的工作者对自己的职业都会有特定的理解,但是编剧在写剧本时是以自己对它的理解为主,因为剧本就是编剧的世界。当然,最后还需要结合市场方面的考量,比如现在的市场比较喜欢什么样的人物,什么样的人物会受到市场的欢迎。
谷臻:影视剧中的人物和情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江:故事的深层结构来自于人物命运的发展。这个人物原本是什么样的人?他希望变成什么样的人?他最终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他又是如何朝他的目标走过去的?中间发生了一些什么?有没有事与愿违的地方?有没有做出选择的地方?有没有被辜负的地方?这实际上模拟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经历。
谷臻:在创作人物的时候,要如何确保他的统一性或连贯性?
江:一个人物要做一个人物的事情,他有一些独立的特点,有些事和有些话只有他能做和他能说。有时候人物可能会发生转变,一个人可能一开始很霸道,但最后变成了一个很温暖很有同理心的人。但是在处理的过程中,转变的理由和过程必须要让观众信服,否则会让观众觉得不连贯。
谷臻:您平常会和观众交流吗?会从观众那里得到反馈吗?
江:会,我其实非常喜欢跟我的“对立方”交朋友。很多编剧都会说,资方会有某某意见,电视台有某某意见,我们都要照着改。看上去好像他们跟编剧是对立的,但实际上我觉得不是这样的。你要去跟你的资方、演员、平台方以及观众尝试着交朋友,去听他们对于某些东西的想法。你把这些不同的想法综合起来,以后就能大致判断出某个项目是不是可行的。演员能否接受,平台和观众喜不喜欢,资方能否赚到利润,这些我觉得都是编剧需要考虑的。
谷臻:编剧要和制作团队中的其他人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需要注意些什么?
江:这确实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作为编剧,你要特别精准地把握到他们的要求,有选择地吸取有效的意见,结合你自己的理解,最终整合到自己的作品里面,这样基本能够获得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结果。并且,编剧一定要考虑到:自己的观众是谁?自己的市场在哪?以前的编剧可能不太会考虑这个问题,因为大家会觉得,剧本写作就像艺术创作,编剧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但我认为电视剧还是一个商品,编剧要有市场概念,一部电视剧可能有四五个亿的投资,它的走向不是由你的个人兴趣爱好决定的。你必须参考各个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并且还要考虑作品最终面对的人是谁。因为不管是编剧,还是平台方的演员,还是资方,我们最终都要把作品推向观众。
谷臻:所以编剧不仅要和制作团队保持沟通,同时还要关注观众的需求。
江:对。不过要强调一下,这里并不是说要照顾到全部的观众。看电视剧的人从几岁到七八十岁都有,编剧不可能覆盖到这个全民的市场。但我们可以对自己适合的那块市场有一个大致的判断。以我自己为例,我的观众处在18岁到29岁这个年龄段,我会留意:他们关心的是什么?他们更想在电视剧里面看到的人物和主题是怎样的?这样的话,之后就可以对他们精准打击,我觉得这一点特别重要。
谷臻:这是不是说,一个编剧最好能够找到清晰的定位,专门创作面向某一类观众的作品?
江: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但是新手编剧一般做不到,因为你刚刚从学校出来的时候不太清楚自己特别擅长写什么,有些东西你自以为很擅长但之后发现其实不是,有些你虽然很擅长但市场不喜欢——很多学院派的人刚出来的时候会遇到这个问题,他们的创作过于文艺化,而商业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运作。要想解决这些矛盾,你就要在创作的过程中去摸索,把你擅长的东西和资方或观众想要的东西做最大程度的结合。
谷臻:您在创作的时候,会有价值观上的考虑吗?
江:肯定是有的。我个人认为,90后跟00后非常厉害,他们思想特别自由,也很有进取心,所以我在创作主流作品的时候,还是倾向于这些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当然我个人认为,像现在流行的“佛系青年”这种比较消极的价值观对于年轻人也非常重要,因为这种价值观在大家觉得压力很大时候可以作为精神上的缓冲。但它可能不适合提倡,这个里面既有政策的原因,也有剧作本身的要求,因为这类人物缺乏行动力,所以他们要么就不是主角,是主角的话就必须“成长”,不可能从头到尾都很“佛系”。
谷臻:您怎样理解当下青年人的生活状态?
江:我面对的是年轻市场,我喜欢90后和00后胜过80后。我自己是80后,我以前对年轻人有一些偏见,但是后来我发现,现在最新奇的、最流行的那些东西,最有创意的、最有生命力的那些东西,全是这批年轻人做出来的,我觉得他们特别厉害。比起80后,他们在思想、家庭、社会甚至道德上面的束缚都会少一些,更愿意做自己,这种状态我特别喜欢,我觉得很自由。
谷臻:在您以后的创作中,这个判断会影响到人物或情节的设计吗?
江:肯定会。其实我现在写的所有主角都是90后。我会尽量把现时代的一些特点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都纳入我的剧本。比如互联网,它影响了大多数人的生活,而且改变了游戏规则。年轻人不再按照老的那一套游戏规则做事情了,这也是我非常喜欢年轻人的一个原因。我希望自己的剧本能把这种更具生命力、更具有活力的精神状态给呈现出来。
谷臻:对于现在的新手编剧,您的期许是什么?
江:要有市场方面的考量,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你要充分认识这个行业,接受它的商业性。并不是说你不能做一名艺术家,但你要意识到艺术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不一定能够存活下来。我个人认为,中国的电视剧市场并没有被充分细分,有艺术性的作品和过度商业化的作品都在同一个池子里面。作为学院派,我也很想追求有艺术性的东西,但因为市场细分不够充分,做某一类产品的时机可能就不够成熟。所以,新手编剧要对整个电视剧产业拥有更加清晰的全局观,对行业发展的趋势也要有所思考,而不能只是把目光放在创作本身。
谷臻:您心目中的好故事具备怎样的特征?
江:我认为好故事就是有效的故事。所谓“有效”,就是对观众造成了冲击。哪怕你认为它的艺术性可能不够,可能过于狗血,但只要它对观众有效,那它就是OK的。我认为新编剧首先得达到这一点,写出有效的戏,能够精准打击你的核心观众群,然后再追求更高的东西,这是作品的加分项。如果你连有效都做不到,那其他的都是纸上谈兵。

如果你是编剧,有更多编剧知识想要分享
请后台联系我们 谷臻故事工场(ID:guzhenstory)
劳请备注姓名、作品,工作人员将联系采访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