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法国:法国除了浪漫为代名词,还有高傲和冷漠
这几年都一直在旅行,每次都遇到有趣的经历,由于种种原因,很可惜没有记下来。这次我想把旅游经历写下来,即使是给自己作个留念,这篇是第一篇。时间有时是个很可怕的东西,随着时间推移,记忆会慢慢褪去,一些细节无论多精彩再也不会记得,这算得上是精神上和人生阅历上的一种浪费。
如果你感兴趣,不用酒,给我点时间,一定有故事。
吃个饭跨三国
我们入住法国境内一个B&B时(欧洲一种简易旅馆,提供住宿和早餐),已经是傍晚六点多。P先生跟我说,我们今晚去申根吃晚饭。我第一反应是:“什么,去卢森堡吃饭,那要多远啊,我已经骑一天的自行车够累了好不好?”
然而我们处于的地理位置很特殊,酒店在法国的东北部一个叫Apach的镇,骑自行车经过一斜坡后就进入德国境内,一个叫Perl的小镇;接着在环形交叉路口往左拐是一条桥。桥的中间有路标写着:卢森堡,经过这个告示牌,意味着已进入卢森堡境内,这边就是申根小镇。 申根小到不能再小,仅有31平方公里,目测就是一个欧盟博物馆、一个小城堡和一些屋子,就是申根镇了。▼

著名的申根协议于1985年的摩泽尔河上,在一搜叫Marie-Astrid公主号的游轮上签订。最初签订协议的国家有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和当时的西德。从那时开始,这最初的五个申根国家之间取消边境管制,持有任一成员国有效身份证或者签证的人,均可在这些成员国境内自由出入。申根签证就是由此而来。后来申根协议国的规模扩大,目前包含了欧洲26个国家,但不包含爱尔兰和英国。

在最初的申根协议签订之前,上面提到的几个国家连同意大利使用的是罗马协议,规定立约国之间的关税同盟,这就是欧盟的原型。虽然这个协议也让居民在协议国之间自由进出,但边境的证件检查还是需要的。
这晚是吃个晚饭跨越三个国家,我们骑自行车只需要15分钟左右的时间,就来到申根的一个餐馆。一看菜牌都被价格吓着了,没想到小小的申根镇,物价比很多欧洲大城市还要贵。
赶紧把法式蜗牛吃了,这顿后离开法国就吃不到正式的蜗牛了▼

坐下来不久,突然餐馆的电话铃响起,我和P先生对看了一下,突然都有种时空错觉的感觉,这明明就是德国家里典型的那种电话铃声响。餐馆里的服务员说着法语、德语、还有卢森堡语。我们在这个行程点前,在法国境内呆了4天,基本上都是说英语,忽然间我们却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交流。餐馆的菜单有法餐、也有典型的德国菜,例如香肠和土豆。
法国人被认为是集浪漫、高傲、冷漠为一体的民族
P先生最高兴的,不仅是再次喝到德国啤酒,而是感觉终于可以交流了。我们在法国境内的那4天,他已经受够了法国人。我们自行车骑行从法国的梅斯(Metz)开始,计划沿着摩泽尔河(Moselle),从法国开始、经过卢森堡、再回到德国,总行程307公里共14天。
其实我们在法国停留的时间不长,用P先生的话说:“我们只是碰巧在这个国家而已。” 但他已是后悔不迭,老是说不应该来这里,我心想有那么严重吗!不但是他,德国人只要一提到法国人或者在法国旅游,普遍都会表示自己受不了法国人的高傲和冷漠。

有人说,曾在餐馆坐了45分钟,根本没有服务员过来问你要点什么;然而当法国人进来时他们却无比热情地去招呼。同样在商店里,店员会花上一小时时间给法国客人讲解只值2欧元的产品;而不大愿意花几分钟时间,跟可能要买1000欧元产品的外国人聊上几句。 在商务上,如果之前没有合作关系,你的英语咨询邮件从来不会被人回复。P先生也说过,工作上很难和法国同事达成共识,他们会在某个事情上一直跟你较劲。他任职的公司在西班牙和法国均有工厂,由于整合问题正当考虑要关闭哪个工厂时,法国的员工进行大罢工,公司毫不犹豫地选择关闭了法国工厂。

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也让我联想起《乔布斯传》中的法国人加西。在1985年乔布斯计划趁着CEO斯卡利去中国访问,密谋推翻斯卡利的计划并重组公司。加西在斯卡利出行前的一个小型家庭聚会上,指着斯卡利的胸口说:“如果你明天出发去中国,就会被取代。乔布斯正密谋除掉你。”
结果斯卡利临时取消行程,直接第二天在高层会议上和乔尔斯对质,才出现历史上经典的那一幕:经过董事会投票决定,把乔布斯逐出苹果。过了四分之一世纪后,乔布斯看到法国人名字出现时,仍然会大声咆哮。有那么几个人,乔帮主到去世也没有原谅,法国人加西就是其中之一。
法国人和英语的较量
如果说在中国,中国人不会说英语,还算是件正常和可理解的事情。首先这门西日耳曼语言本来距离我们就遥远,是完全不同的语系;加上我们的考试模式没有口语,绝大部分是笔试形式(国外的语言考试分成听说读写)。这导致很多人即使学习了10多年的英语,最终连简单的交流也成问题。
但是法国,这个欧洲国家,61%的法国人连最基本简单的英语也不会说。原因可能是他们在学校时没有选择英语作为第二外语,或者他们懂英语但不愿意说。
法国人是这样解释的:“当一个法国人到了你的国家,他直接跟你说法语,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而且生气,为什么不说些能听懂的语言?倒过来,当游客来到法国,不说法语而直接说英语,法国人也是会生气,来到我们国家为什么就不能说点法语?”

好像听起来很有逻辑,但想了一下这种逻辑是缺乏理论支持。
我们在学校学英语是有原因的啊。我们希望通过英语能获得更多的工作和商业机会;出游可以踏足到更远的国土;遇到不同国籍的人可以有共同的语言交流;能看到更多的书、听懂更多的音乐、涉及到更多的电影和节目。但是法语毕竟还是小语种啊,再说,无论在中国还是德国,当我们遇到外国人,也不期待外国人能说中文或者德语啊,更不会因为他不说本国的语言而生气。

但话说回来,我真的不是存意要黑法国,虽然也听过不少负面的评价,但对法国的态度还算是中立。我们这次是第三次来法国,细心一想还没有过经历特别不愉快的事情。在法国看到很多无比亲切的笑容;在餐馆也没有遇到坐很久没人理会的境况;在法国境内骑行时,很多路人会跟我们热情打招呼;甚至当我们看来似乎迷路的样子,有人会上动问我们是否需要帮助(虽然也只是法语)。
摩泽尔河两岸均是葡萄种植地▼

最多也只是他们的菜谱除了法语就不再有其他语言;我们打电话找的士的时候,他们一听到是英语就说不会来;我们经过一个小镇买午饭时店主直接问我们:为什么你们不会说法语?还有他们餐馆可以连续很多天不开门:我们到达那天是星期天,当然不开门;接下来周一通常餐馆的休息日;星期二是五一劳动节,肯定不开门啦;到星期三也莫名其秒地很多餐馆也选择不营业。 噢,对了,我们去法国那天还遇到铁路罢工。我们两个月前在德国买火车票的时候,法国铁路已经开始罢工。我们当时想,到我们出行时应该他们也正常运作了吧。然而这样的好事我们还是摊上了,据说他们会一直罢工到今年夏天结束。。。

我忍不住要问,这种生活态度就是一种错误吗?加措大师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里说到:“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很多事情本来就无所谓对错,因为我们每个人在看待同一件事情时的角度不同、情感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 对于法国人,希望游客说法语,或许是希望游客能对他们的国家有基本的尊重。有人就表示过,他们并不要求游客说得多完美,但学一些简单的单词,表示你曾努力过去了解他们的文化和语言,他们就会很感激。
天鹅直接在路边搭窝产蛋▼

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曾经写过:“每一个人身上都拖带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 每个国度的人们世界观不一样,这也正是我们需要走出去的原因,感受、尊重和接受每一种文化。P先生有一个很生动的比喻:“当你走出自己的小村庄,发现另外一个村庄的人持不一样的生活态度;再走远一些,发现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不同的人,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观念。慢慢自己就不再那么以自己作为中心,愿意宽容和接纳不一样的人和事。”
我们14天所有的行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