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对话与阅读
要能够进行自我对话,就必须掌握对话的工具:语言,语言的材料就是信息,各种信息。要获取这些信息,就必须进行阅读,阅读其实就是一种收集信息、解码信息、重组信息、创造信息的过程。
信息,以各种载体、介质、形式存储、传播,可能是书报,可能是影视,可能是音乐,可能是图画,可能是味道,可能是形状,可能是各种物质形态,甚至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形式。要捕捉这些信息需要有意识的建立接收信息的意识、习惯、方法、系统。我们今天要讲的就以读书为例。
任何一本书,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可以按不同的维度进行分类:正确的和错误的信息,显性的和隐含的信息,正义的和邪恶的信息,积极的和消极的信息,真实的和虚构的信息,整体的和片面的信息,静态的和动态的信息,等等。当我们要孩子读“书”的时候,心中一定要有一个认识:要逐步帮助孩子建立独立自主的收集信息、解码信息、重组信息、创造信息的能力体系,只有当孩子逐步具备这些能力时,孩子才能真正建立自我对话的能力。
信息,就像矿石一样分布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但是书籍中的信息密度最大,获取最直接,效率最高,但是,有一点,书中的信息都不是第一手信息,而是经过一次以上加工过的,这些信息可能存在谬误,因此要让孩子获取信息的最佳方式就是读“经典”!因为“经典”是通过历史检验的,谬误相对少,或者说,对其存在的谬误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于学龄前的儿童,要在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这些经典上下功夫,到了小学、初中,要向中长篇的名著进攻,到了大学、工作以后,要向更加现代、当代的作品拓展。
阅读,不只是用眼睛看,用嘴巴读,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解码”,就是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分解、分辨,就好比消化食物一样,剔除骨头和刺,并将有营养的部分吸收过来。文章中的道理,常常不是我们看到的字面意思,而是需要我们用心领会、领悟,特别是经典著作,更需要我们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出文字中的万水千山、风云变幻。
阅读,能够与作者共鸣、共振还不够,还要追求对这些信息进行重组、重构、重建,形成我们自己的信息。自我对话的过程,就是对每一天获取的各种信息的深加工的过程,这种加工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提炼、提纯,从简单信息变为复杂信息,从粗糙信息变为高质量信息。这里面蕴含的是一种“矿物哲学”,此为后话,今后再展开。
阅读,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即创造更加有用、更加有价值的信息,此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否则,我们就是信息的“搬运工”“存储器”了。如何进行创造,这取决于我们获取信息的动机,解码信息的深度,重组信息的力度,而要实现创造,则必须对整个“信息处理机制”进行不断的升级和改造,从而使得这个“中央处理器”的算法更加高级、高效。
M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