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历史】 《智囊》里的故事
《智囊》是明冯梦龙记载的关于政治历史方面一些轶事,体裁和《世说新语》差不多,都是一则则短小精悍的故事。不同的是《世说新语》只是魏晋时期的名士轶事,《智囊》则从夏商周到明无所不包,而且在每一则故事后面都有“冯述评”,即冯梦龙自己对这则故事的评价看法,类似于“太史公曰”以及《聊斋》中的“异史氏曰”。冯梦龙和魏忠贤同时,其时朝堂黑暗,以古讽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拿手好戏,所以本书中也反应了作者的一些政治态度。既然取名为《智囊》,其选取的故事当然非常具有智慧性和趣味性,但其实lz认为其中某些故事的真实性是可以存疑的。闲言少叙,下面书归正传:
1.姜子牙受封于齐地。齐有一个叫华士的人,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人都认为他很贤能。姜子牙使人传召了他三次,他都不接受,于是命人杀了他。周公说:“此人乃齐之高士,为什么要杀他?”姜子牙说:“不臣天子不友诸侯的人,我也无法让他臣服并与之结交,无法臣服而结交是弃民,召之再三而不至是逆民,如果表扬他让全国民众都把他当成了榜样,那我这个国君还怎么当呢?”
冯述评:齐正因此而无惰民,并且始终是个强国。韩非的《五蠹》一书也是以此为本的。
2.少正卯与孔子同时讲学,孔子的弟子经常跑到少正卯那里,使学堂为之一空。孔子当了鲁国大司寇(掌刑罚之官)后,就把少正卯杀了。子贡说:“少正卯是鲁国的名士,夫子杀了他是不是不太好?”孔子说:“人有五恶,盗窃和这五恶比起来都算轻的。这五恶是:聪明而阴险;乖僻而固执;宣传谎言而又能鼓动人心;记载异说却又能旁征博引;赞成错误且为之辩护。这五恶,有其中一恶便要杀了他,而少正卯兼具五恶,是小人中的枭雄,不能不诛。”
小人如果没有过人之才就不足以乱国。然而如果小人有才又能受君子节制,这是有利于国的,君子不能一概摒弃。少正卯煽动孔子弟子,甚至盖过了孔子,难道可以与之同朝共事吗?孔子诛杀少正卯防止了因辩才而乱政,也为后世以学术杀人树立了“榜样”。
当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少正卯宣传的只要不是极端学说,只是因为和孔子不合孔子便杀人是非常错误的。
3.子产(郑国大夫)对太叔(继子产执政)说:“只有有德者才能用较宽的法律治民,次一等的不如用重罚。就像火烈,民众害怕,所以死于火的少;水懦弱,民众喜欢在水中戏耍,所以死于水的多。所以施行宽政是非常难的。”后来太叔执政,施行宽政不忍重罚,郑国多盗,于是太叔非常后悔。
这里其实谈到了“宽省”与“重罚”的关系,假如都能达到治理的效果,“宽省”当然是首选,但其实用“宽省”治民是非常难的事,只有具有大德大才的人才能做得好。所以假如自己没有那么大的才能,倒不如选择用“重罚”这个简单点的治理方法。
4.有次孔子出游的时候,自己的马吃了农民的庄稼,农民很生气就把马扣了下来。子贡前去要马,言辞卑下但农民就是不还。孔子说:“用别人听不懂的话和人交谈,就像用太牢祭祀野兽,给飞鸟听《九韶》!”于是再让马夫就要马,马夫对农民说:“你的地不在东海,我也不在西海,我的马误吃了你的庄稼不是很正常的吗?”农民觉得很有道理就把马还回去了。
冯述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给不识字的农人讲述《诗》《书》,这是腐儒所以误国的原因。马夫的话很好,但这话如果出于子贡之口,农人仍不会听从,因为子贡的修养学识气质等和农人差别太大,彼此早有距离。为什么孔子不一开始就让马夫去呢?因为先让马夫去,子贡肯定不服,先让子贡碰壁,再让马夫去,不但子贡心服,也让马夫能一显本事。圣人通达人情,所以能人尽其用。后世默守陈规,哪能成功。
太牢是最高的祭祀规格,《九韶》是古代音乐,孔子闻之三月不知肉味就是说它。
5.“三徐”即徐延休、徐铉、徐锴在江东很有名,中原人都知道他们十分博学,其中徐铉尤最。当南唐派徐铉向宋朝朝贡时,按照惯例宋朝应该派出一人陪伴。但朝臣都自觉不如徐铉,宰相也不知道选谁。太祖赵匡胤说:“你们退下,我自己选人。”太祖于是亲自选了一个不识字的人,朝臣都很惊讶,但也不敢质疑,于是就让这人陪着徐铉。渡江时徐铉词锋如云,旁观者皆骇然,其人不能答,只是唯唯诺诺。徐铉不知道他不识字,仍然勉强和他说话,但过不了几天那人一直回答不出什么,徐铉也就倦怠得不说话了。
冯述评:岳珂说:“当时陶谷、窦仪等有学问的人都在朝为官,他们未必不如徐铉吧?”实际上太祖认为大国之体统不应如此。这也是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策吧。前面马夫的事是以愚者对付愚者。太祖选择不识字的人,是以愚者对付智者。以智强愚,愚者不解;以智角智,智者不服。
6.燕昭王问如何使国家强大,郭隗说:“帝者以臣为师;王者以臣为友;伯(霸)者以臣为宾;危国之君以臣为虏。大王你选哪一种呢?”燕昭王说:“我想学而无师。”郭隗说:“大王真的想的话,就让我为天下士人开路吧。”于是燕昭王为郭隗筑宫殿,大加礼遇。不三年,苏秦自周往燕,邹衍自齐往,乐毅自赵往,屈景自楚往。
冯述评:郭隗有招致士人之术,有大臣气象,不愧为人主之师。刘邦封雍齿(曾叛变刘邦)为侯,于是其他未受封的功臣也不敢有怨言;刘备礼遇许靖(蜀人),于是其他蜀人也都归心。他们都是予人以名,而收人之实。
其实楼主觉得关于郭隗最有名的事迹是《战国策》里千金买骨与黄金台的故事,大意为:齐国破燕后,燕昭王问策于郭隗,郭隗便讲了一个千金买骨的故事。并说,大王如果想招揽贤才就请先从礼遇我开始吧,连我都能得到礼遇,那些优于我的人肯定都会来了。于是燕昭王为郭隗筑黄金台。其实开始只有“筑台”而无黄金之命,鲍照(即李白“俊逸鲍参军”之鲍参军)有诗云:岂伊白壁赐,将起黄金台。后人便都开始称黄金台了。
7.秦桧当权时,有一个人假造秦桧的信去拜见扬州太守。太守发现是假的,就把那人和信交给秦桧。秦桧见到后,反而给了那人一个官。有人问原因,秦桧说:“有胆敢假造我的信,一定不是常人,如果不给他一个官留住他,他就会去向敌国了。”
冯述评:西夏扰边时,有张、李二人,想要献策于韩琦、范仲淹(时二人在西北主对西夏兵事),但又不好意思自己去,于是在碑上刻诗,让人拉着过二人府邸。韩、范疑而不用。很久后,二人去到西夏,化名张元、李昊,到处题诗。李元昊听到很奇怪,就把他们叫来,与他们交谈后很高兴,奉他们为谋士,于是西夏大为边患。奸臣秦桧此举大大胜过了韩琦、范仲淹。此所谓“下下人有上上智”。
8.楚庄王大宴群臣,命美人行酒。天快黑时,酒酣烛灭,有一人拉住了美人衣裳,美人挣脱并把他帽带拉断了,想要点亮烛火看看谁没了帽带。楚庄王说:“哪能为了一个妇人而辱将士。”于是命群臣都把帽带拉断。后来在与郑国交战时,有一将屡次无畏冲锋,最后战役大获全胜。庄王询问那人姓名,原来就是那次轻薄美人的人。
袁盎曾为吴国刘濞(七国之乱主谋)之相,有一侍从私通侍女,袁盎知道后并没有说出去。有人恐吓侍从,侍从逃跑。袁盎反而追上他并把侍女赐给他,待他和从前一样。汉景帝时,袁盎在中央任太常,出使吴国。刘濞当时正准备谋反,想要杀了袁盎,以五百人包围了他,袁盎并未发觉。恰逢那位侍从担任袁盎的校尉司马,就是买了二百石就,把五百人灌醉了。夜里叫起袁盎说:“吴王要杀你,快跑吧!”袁盎问你是谁,侍从回答说就是从前私通侍女的人。袁盎也就惊险地逃跑了。
冯述评:金兀术喜欢上了一小卒的妻子,就把小卒杀了把他妻子夺走。一日睡觉时见此女拿着利刃走向他,金兀术惊起问她,她说:“想要为夫报仇!”金兀术默然。第二日金兀术大宴将士,把此女叫出来,说:“杀了你可你并没罪,留着你也不行,在军中你自己挑一个人吧。”此女挑了一个人,金兀术当即赐给了他。金兀术不杀小卒的妻子,也算是胡虏中的豪杰了。
9.唐高宗李治巡幸东都洛阳,关中饥馑。高宗恐怕路上多盗贼,命监察御史魏元忠检校车驾前后。元忠在巡视赤县监狱时,发现一个盗贼神采异于常人。就命人把他放了,让他负责防范盗贼,那人笑着答应了。高宗及群臣到了东都,士马万数,不失一钱。
冯述评:因材任能,盗贼也可以用。腐儒常以“鸡鸣狗盗之雄”嘲笑孟尝君,却不知道有时除了鸡鸣狗盗之徒,其他人都派不上用场。
10.刘邦进咸阳后,诸将都争相抢夺金银财宝,只有萧何把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收藏好。后来刘邦之所以知道天下关隘、户口、民间情形等,就是因为有秦国图书。
11.刘邦到洛阳时,新城的三老豪杰中的董公说:“师出无名,事所以不成。只有说明对方为乱贼,敌人方服。天下共立楚怀王为义帝,项羽却杀了他。大王你应该率领三军为义帝素服,昭告天下诸侯讨伐项羽。”于是刘邦为义帝发丧,兵皆缟素,告诸侯说:“寡人尽发关中兵,将收服三河(河南、河东、河内),并南渡江、汉,希望和诸侯王一起讨伐杀了义帝的人。”
冯述评:董公这个说法,乃是刘、项是非曲直的分水岭。后来随何招降九江王英布,郦食其招降整个齐国,所说的不外乎就是这件事。许庸斋先生认为,事实上是刘邦激发了天下人叛楚归汉的大机括。张良号称帝师,也没有这样的大谋略。我朝(即明朝)卢廷选担任楚地臬台(掌刑罚)时,有次突然昏死过去,很久以后才苏醒。自己说是阴间项羽告刘邦之事:刘邦派英布杀了义帝,把罪嫁祸给了项羽,并为义帝发丧以欺天下后世,卢廷选在汉时就是九江王英布,这件事非常奇怪。
关于义帝之死确实有人提出过质疑,但并不见于史书记载。其实在《史记》中义帝之死确实有可疑的地方,由于史记是纪传体,所以义帝之死在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等篇章中都有记载,但记载的死亡时间却是矛盾的。而且当时项羽、英布已有隙,所以项羽派英布杀义帝是很可疑,但刘邦派英布又太戏剧化了。
12.刘备一见马超就封其为平西将军,都亭侯,马超见刘备厚待自己,就没有了上下礼节,和刘备说话时直接称呼刘备的字。关羽很生气,想杀了马超,刘备不从,张飞说:“这种情况,应该用礼节来开导他。”第二天大会诸将,关羽、张飞拿着武器侍立在刘备两旁。马超进来时,不见关张的坐席,见到他们站在刘备两旁,大惊。于是马超后来知道了要尊重刘备。
冯述评:释严颜,教马超,都是很细心的,后世把张飞当作粗人,实在是冤枉了他。
严颜为刘璋部将,“释严颜”之事见于《三国志》,原文如下:(张飞)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
13.孟尝君问门客:“你们谁会算账,可以为我去薛地(孟尝君封地)收债?”冯谖说:“我能。”于是准备好车子,拿着债券契约出发,又问孟尝君,收完后买点什么呢?孟尝君说,你看我家缺什么就买点什么吧。冯谖到薛地,把欠债者都叫来,核对好债务后,假称孟尝君的命令让人把债券都烧了,民皆称孟尝君“万岁”。回到齐后,孟尝君奇怪为什么这么快,就问,收齐了吗?答曰,收齐了。又问,买点什么了吗?答曰,您说买点您家缺的,我看您家珍玉宝马美人都有,只是缺少了义,所以我就为你买了义。问。怎么买的义?答曰,现在您只有区区薛地,又不爱护薛民,只想着赚他们的钱,我假称您的命令让他们把债券都烧了,民都称你万岁,这就是我为您买的义。孟尝君不高兴,说,你可拉倒吧(先生休矣)!数年后,齐王猜忌孟尝君,让孟尝君回自己封地去。孟尝君离薛还有几百里呢,薛民都携老扶幼赶来欢迎他,孟尝君对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义,我今天才看到了啊!
冯述评:冯谖施计谋让齐王重新任孟尝君为相,以及后来在薛地设立宗庙,都是纵横家的轻车熟路,只有“买义”一事乃是千古高义,不是战国策士所能比的。想要保国保家的话都应该用这个办法。
冯谖的故事见于《战国策·齐策》,冯谖刚投奔孟尝君的时候,经常发牢骚对着长剑说,剑啊剑啊,吃饭没有鱼。孟尝君送来了鱼。又说,剑啊剑啊,出门每车。孟尝君送来了车。又说,剑啊剑啊,没钱养家。孟尝君又给钱养家。“弹铗而歌”即出于此。冯谖让齐王又重新任孟尝君为相的事就类似于饥饿营销,他游说魏王,让魏王厚金任孟尝君为相,齐王看孟尝君这么抢手,就赶紧把孟尝君请回来了。“狡兔三窟”即出于此,魏、齐、薛三窟。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