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物事80:含情不语自吹箫
渭阙宫城秦树凋,玉楼独上无憀[liáo]。含情不语自吹箫。调清和恨,天路逐风飘。
何事乘龙人忽降?似知深意相招。三清携手路非遥。世间屏障,彩笔画娇饶。
——《花间集》/牛希济/临江仙
古代神仙、帝王用得着箫,乞丐也有“吴市吹箫”者。秦穆公因为萧史“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而将女儿弄玉(秦娥)嫁给他。事见汉代刘向所著《列仙传》。司马迁则在《史记·周勃世家》中透露,这位汉朝开国元勋早年主要从事两项贱业,一是织薄曲(养蚕器具)卖,二是奔赴办丧事的人家吹箫。箫之所以流行于社会各阶层,是因为便宜、易得,有竹子就可以制作,与笛相似。
箫音之美,在其含蓄、悠远。李白说“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忆秦娥》),其中还带点幽怨。古人的“流行音乐”中,没有今天那么多快节奏、重金属元素,总体倾向于舒缓、悠扬、雅致,从唐诗宋词这些“歌词”中可窥一斑。所以,箫非常适合古代文艺氛围。李白提及的秦楼,就是秦穆公专给女儿弄玉建的。因为她老公萧史箫吹得美妙,竟然引来凤凰,之后双双成仙。但唐太宗对此似不大相信,作《三层阁上置音声》说,“不似秦楼上,吹箫空学仙”。
《庄子·齐物论》中提及“人籁”“地籁”“天籁”,晋代郭象注释认为:“籁,箫也”。显然,箫的诞生不但古远,而且早早就与仙气关联。唐代韩愈作《梁国惠康公主挽歌》中,有“秦地吹箫女,湘波鼓瑟妃”之赞词。这位公主是唐宪宗长女,十分受宠,她的死对父亲打击很大,韩愈不言其死,而用此句暗示她登仙。传说“张良吹箫退楚兵”,给了项羽最后一次重击;而张良之所以会吹箫,正是得一位“异人”亲授。
唐代的吹箫艺术十分普及。艺伎中善吹箫者尤其多。有的因色艺双绝,迷得文人们神魂颠倒。杜牧曾作《伤友人悼吹箫妓》说,“艳质已随云雨散,凤楼空锁月明天”。这份深切怀念,更像是针对自己的情人。
宋代大词人姜夔亦是吹箫高手。有一天,其好友范成大以家里的歌伎小红相赠,姜夔带她坐船回家时,亲自吹箫,小红伴唱,情景交融,浪漫美妙,有《过垂虹》为证——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这就是白居易所言“选吹箫之匹”,意为缔结美满婚姻。古人中难得夫妻都是“文艺青年”啊!有道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这份意境,正好被姜夔乘坐的小船悠悠漂过……
近些年,中国民间有推动吹箫艺术的舆论和行动,关于吹箫能养生的说法也出来了,细看还颇有道理,比如以此修身养性等等。清代龚自珍《已亥杂诗》中有道——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集今朝。
——这箫听似温柔幽怨,却能与剑气匹配。古代侠客中文武双全者,或可用箫、剑并挂为外部装饰。现代作家金庸、古龙等塑造的武侠形象中,不乏此例。宋代宰相王安石作《午枕》说,“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这是对人生、世事无常的悲观感叹,但今天看起来,更像是惋惜箫的没落。
-
山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5-27 12:5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