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和“人设”的阴谋论
百度有云:人性,即本质的人的心理属性。
人设,即人物设定。
可大致总结为,拥有个性人性的人,根据动画角色或剧本角色而设定了人设。
好的人设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个性,或好或坏,古往今来但凡流传下来的名著经典,其中人物无不具有鲜明的个性,且到最终篇都没有崩塌的嫌疑。所以高鹗方敢根据人性及人设去续写曹雪芹的《红楼梦》,却仍遭人诟病为狗尾续貂。可见人设并不好揣摩,人性更难以琢磨。
所以到今日纵有各种大家解读红楼梦,或出书,或访谈讲座,可正版红楼梦的一部分,仍然是高鹗所著,在未见其他名人名家的署名。
“人设崩塌”是一个比较外在的灾难,外在在于,你还是你,只是你的一件事也许触发了一个连锁反应,经过各种发酵、沉淀,然后在大众的眼中,你变得不一样了。
其实你真的不一样了么?也许有,也许没有,可是“众口铄黄金”啊,人都更愿意接受自己容易接受的事情,这是人性所在,于是你的人设在不经意间就崩塌了。
就好比如今周遭社会中,大家承认的伯乐不多,承认的千里马更少。可如果所谓的“伯乐”选中了一匹所谓的“千里马”,那么就会有人或跳出来或背地里说,这匹马一定让给伯乐草吃了,而且啊,是很多很多的草。
可也许呢?这匹马真的不是什么千里马,它也就只能“吧嗒吧嗒”慢慢悠悠的勉强跑一千里罢了,可它或许就是听闻要远行时从始至终面带微笑的那一匹,没有皱眉没有抱怨,任有道路崎岖,也要披荆斩棘。
总之,它或许真的有它的优势,也或许,它真的让给过伯乐它最爱的草,更也许,真的让了有很多很多。
也许……也只是也许,可所有的悬疑事件若被人斩钉截铁的盖棺定论,未免显得霸道了一些。
所以,“人性”啊,也是有阴谋论的。
阴谋论下的人设,自然有崩塌的一天。
钱钟书在《围城》中曾写道,“话是空的,人是活的;不是人照着话做,是话跟着人变。”
人,变;话,也在变。
话,出于人口,人口里的人,是话形成的,而话形成的人,并不可信。
信了,也可以理解,毕竟人都有一个共性,在于愿意相信对自己或同一卦的人更有利的事实。出于各种缘由,比如羡慕、嫉妒、同仇敌忾、憎恶、讨厌,或仅仅因为简单,如果这个理由最简粗暴,那么就是这个原因好了,为什么要去思考编排其他的可能。
自己就这么把自己说服了……
“人性”存在阴谋,同时也存在“绑架”,被绑架的人性,似乎连话语权都一同被绑走了。因为你没有权利为自己平反,硬要替自己辩解就未免显得矫情了些,而“矫情”,是属于贱人的。
人人都不愿意当“贱人”,却有人乐此不疲的说人贱。
所有存在利益关系的评价或多或少都是有失公允的。
与人为善,不知何时起竟变得如此难得。
而维护自己的“人设”竟成了重中之重,讲义气、大方、脾气好、不拘小节、眼界宽世面广、任劳任怨、单纯、傻缺……一个个标签组成了一个个人设,然后大家学着八面玲珑的去塑造一个自己,一个用于展示的自己,却与真正的本我无关。
“本我”于自己来说是最好的,我是多么好的一个人,本应该得到我想要的一切,所有我配拥有的一切。我的“不好”是外界造成的,就应了当下流行的一句话,“我能怎么办?我也很无奈啊?”
人都愿意为自己的“好”索要殊荣,为自己的“不好”寻找借口,以此来维持着自己的“人设”。而假的时间长了,自己也会觉得拧巴。偶尔会放空一下,思考着接下来该何去何从。什么时候生活,活生生的演绎成了一个剧本,还需要去撰写故事情节了。
单纯的做自己,恐怕是古今中外最难的一件事了。
因为本我,早已被社会、家庭、周遭的一切干扰的模糊不清。当有一天想做回自己,却发现这个自己早已经被磨平了棱角,变得不那么像曾经的自己了。
索性就活在当下好了。
人生本就是一场即兴演出,别人鼓掌与不鼓掌又有何干,说到底,终究是自己的一辈子罢了。
-
斜风吹火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28 01: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