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意志的式样》:《静默之美学》笔记
P5 “灵性”(spirituality)【大概有本雅明的影子在里面?】
在现代社会,这一灵性最活跃的隐喻之一是“艺术”。(控制或调和这些矛盾...)...当然,这一场所需要不断的更新。无论艺术的追求是什么,与思想最广泛的追求相比都是有限的。艺术本身是一种被神秘化的形式,一直承受着被非神秘化的危机;...支持艺术渡过危机的力量——可以说是一种共同的力量——就是将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的活动统一成一个单一的门类。艺术的现代期是自“艺术”一词出现之时开始的。
当艺术形式演变为“艺术”,关于艺术的主要神话,即艺术家活动的绝对性,也随之产生。(早些较为简单的形式是将艺术作为人类思想的表达,思想通过艺术了解自身→艺术不再被视为思想的表达,从而间接地肯定了自身。艺术本身不是思想,而是从思想内部发展而来的思想的解毒剂。)
P6 ...最终必然是否定的神学,是上帝缺席的神学,是对无知而不是知识,对静默而不是言语的渴望,所以艺术必然是倾向于反艺术的,是对“主体”(或“客体”、“意象”)的消解,是时机对意图的替代,以及对静默的追求。
艺术力图表现的“精神”与艺术本身的“物质”特性发生了冲突。艺术被揭露为毫无价值的东西,而艺术家工具的具体性(特别是语言具有的史实性)似乎像个陷阱。在这个人云亦云的世界,加上由词语的变异而来的困惑,艺术家的活动注定是居于中间状态。艺术成为艺术家的敌人,因为它不让后者实现其渴望的目标——超越。
因此,人们想要推翻艺术。一种新的元素进入个体艺术作品,并成为它的一部分:消灭其自身,以及最终消灭艺术(或隐或现)的诉求。
P7 ...对工作的否定成为其有效性的新来源,证明了其无可挑战的严肃性。...真正严肃的态度是将艺术作为达到某种也许只是通过放弃艺术才能获得的事物的“方法”...
艺术已不再是一种告白,更多的是一种解脱和苦行修炼。艺术家由此将自身净化,并最终将自己的艺术加以净化。...(艺术家)更乐意保持静默,而不是在艺术中找到自己的声音。这种作为终结的静默,是一种终极状态...传统上对静默的严肃运用是相对立的...最终获得话语的权利。
P8 对交流的勉强/与观众接触的犹豫不决 →不断诱惑中断与观众的对话:静默正是这一心态的最深远的延伸。(不过,我们不应该忽视这对“社会”的放弃其实是非常社会性的姿势。)
P9 对于观众而言,我们时代最有价值的艺术都是进入静默(或不可解或无形或无声)的过程;这是对艺术家能力和职业责任感的解除——因而对观众来说是一种侵害。
艺术的历史就是一系列取得成功的僭越。
对观众来说不可接受,这是现代艺术的典型目的。...观众的在场是不可接受的——...现代意义上的观众,即一群偷窥者。
认定艺术的力量在于其否定的能力,艺术家在与观众的矛盾斗争中最有效的武器就是趋向于静默的边缘。...差距、缺失或断裂的对话空间也可以构成一种禁欲式主张的基础。
P10 艺术家最多只能修改他自己面对观众和自身时的术语。讨论艺术中的静默思想就是讨论在这基本无法改变的情境中的各种选择。
P11 静默并不真正存在于观众的体验中。静默也不可能真正作为艺术作品的特性存在。作为艺术品自身特性的静默,只能是一种伪装或空洞的存在。(换言之:如果存在一件作品,那么静默只是它的一个元素。)我们找不到天然抑或实现的静默,只有各种向着静默那不断后退的地平线的移动——这样的移动事实上是永远无法完成的。
...建构似乎缺少情绪共鸣的“最少的”艺术形式,这样的选择本身就是充满活力,令人兴奋的。
P12 看“空的”东西也还是在看,在看某样东西——哪怕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幽灵。要感知完满,必须要对与之与之区分的虚空有敏锐的认识;相反,要感知虚空,需要领悟世界其他部分的完满。
静默不可避免地仍然是言语的形式(在很多情况下,是抱怨和控诉的形式)和对话的组成部分。
P13 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充斥着渴求静默的喧扰声。
一种迷人甚或愉悦的虚无主义。我们承认静默的力量,但还是继续说话。当我们发现没什么可说的时候,就想方设法来说出这一境况。
P14 ...静默的修辞意味着对艺术活动比以往更加迂回的坚决追求。...这些削减艺术性的规划不该简单地被视为对观众的暴力训诫,而是提升观众体验的策略。
...更直观感性的艺术体验,或是以更加清醒的观念性的态度面对艺术品。
减少艺术手法和效果的要求(其最终限度是静默),与关注能力之间的关系需要探讨。【角度切换了,从艺术作品→ 观众(if there is)】
P16 要表达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的中介特色,语言似乎正是合适的隐喻。(非物质性的媒体;材料中最不纯净、污染最严重、消耗最严重的。...语言的这种双重性——抽象性和历史中的“堕落性”——正是当今艺术抑郁特征的缩影。)
P17 语言不仅供人分享,同时也正由于历史的积累和重压而变质。...现代艺术由此充分传达了由历史意识产生的异化感(艺术家借助完全非历史性、非异化的艺术梦想来拔高自己,由此弥补历史带来的奴役和羞辱)。
观看looking;凝望staring:传统艺术鼓励观看,而静默的艺术引发的是凝望。...没有乞求过后者。当代艺术所能获得的与历史最远、与永恒最近的就是凝望。
P18 沉思,严格来说,需要观众的忘我:值得沉思的客体事实上消解了感知的主体。
所有的客体,如果感知正确的话,本身已经是圆满的了。...圆满——空间全部充盈以致思想难以进入——意味着无法穿透。对他人来说,静默的人难以捉摸;他的静默,开启了一系列解释那种静默,以及把语言归入那种静默的可能性。
P19 ...静默的难以捉摸也可以是积极的,它意味着焦虑的消除。...静默等于留住时间(“放慢时间”)。...因为时间或历史是明白、确定的思想的介质,所以永恒的静默产生出一种超越思想的思想。从传统思维和习惯思想来看,它根本就不是思想——但它标志着新的、“艰难的”思考。
最激动、最热切的对静默的提倡,表现为一个彻底解放的神话般的计划。它所设想的解放包括艺术家摆脱自身的限制,艺术摆脱特定艺术作品的限制,艺术摆脱历史的限制,精神摆脱物质的限制,思想摆脱认识和智力的限制。
P20 静默是重新评估艺术的策略,而艺术本身则是未来对人类价值观全面重新评估的先驱。
P21 言语的另一功用,比激发行为更为普遍的的,就是进一步激发言语。但是言语也可以是静默。...静默——如同言语——还有更具体而不确定的功用。
静默的功用之一是对缺乏或放弃思想的确认。静默另一显然相反的功用是确认思想的完成。静默还有另一功用:为继续或拓展思想提供时间。静默让事物保持着“开放”的状态。静默仍有另一功用:提供或帮助言语获得其最大限度的完整性和严肃性。
P23 而随着语言声望的下降,静默的声望则在上升。
P24 “感觉的语言”,是直接表达感觉的介质。...很多当代艺术趋向于追求一种净化了语言污染的意识,还有一些追求清除了种种假象的意识,这种假象是由于完全用保守的语言去认识世界而造成的。
艺术表达出双重的不满:我们缺乏话语,同时我们拥有过多的话语。
P25 即使艺术家的介质是话语,他也能参与这项工作:语言可以用来抑制语言,表达沉默。...艺术必须用静默的标准,借由语言及其替代品,对语言本身发起全面的攻击。
P26 艺术的功用不是认可任何具体的体验,而是要保持体验的多样性——这在实践中变成对一般认为琐碎或微不足道的事物的明确强调。
P27 ...我们也许能够超越语言,或者是在说话中进入静默...(喋喋不休的艺术作品...)
P31 艺术语言是自主的和自足的(最终是自省的),伴随这一理念成长的一个必然结果是,传统上在艺术作品中所探索的“意义”走向衰落。“为说话而说话”迫使我们重新界定语言或类语言描述的意义。这也导致我们不再用意义(指向艺术作品之外的事物)作为艺术语言的标准,而赞同“运用”。...(卡夫卡和贝克特)他们的语言的力量正是来自意义如此显白这一事实。
P32 这种“显白”带来的效果常常是一种焦虑——好像那种发现熟悉的事物不在其位或是没有扮演起其惯常的角色而产生的焦虑。
P34 静默的价值不是来自艺术本质,而是来源于当下赋予艺术客体和艺术家活动某些“绝对的”品质的行为。
当代艺术,不管其如何用否定的品味来界定自身,仍然可以被视为一整套对形式的维护。。
举例来说,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一个了解事物的形式、范例或是模式,是一种认识论。...合宜的标准。
当代艺术家对静默的提倡有两种风格:喧闹的与温和的。

P36 所有精神活动本质上都会消耗自身——耗尽它们自身的意义,也就是它们赖以表达的那些术语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灵性”必须要不断再创的原因。)一切真正根本的意识活动最终都会变成拆解其思想本身的活动。
© 本文版权归 RoseTell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RoseTell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6-01 17: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