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照彬:创作是一场漫长的蛰伏
电影抓住了工科男
台湾中央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本科毕业,考入台湾交通大学传播科技研究所,硕士毕业后任台湾经济部工业局高画质电视计画人机互动小组工程师、新竹市工研院计算机与通讯研究所研究员以及程序设计师。
在29岁一脚踏入电影圈,走上职业编剧的不归路之前,这是工科生苏照彬的漂亮履历。

世纪之交互联网热方兴未艾,台湾IT业发展如日中天。倘若按照这样的人生轨迹走下去,现在的他大概是某公司或学术界响当当的人物。
“但这个工作是没什么变化的,看一下坐在办公室里的组长,很容易就知道自己30年后是个什么样子。有一天,我坐在那看,越看越害怕,心想:不要啊,我不要秃顶。”年轻的苏照彬开始拒绝人生的确定性,就在这时,有朋友找到他,问:“你敢不敢写剧本?”
与其说他抓住了电影,不如说电影抓住了他。一个不甘寂寞的程序员,在而立之年快要到来的人生关头,决定选择以创作的方式来寻找生活的新鲜感。
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两个礼拜之后,《运转手之恋》诞生了。“朋友看后觉得还挺好玩的,感觉不错。”

用编程的思维写剧本
《运转手之恋》由张华坤、陈以文执导,宫泽理惠、屈中恒主演,在第3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中获得包括最佳剧情片、最佳原著剧本在内6项提名,并最终获得最佳男配角与评审团大奖,苏照彬从此名声大噪,被称作鬼才编剧。

同样由程序员转为电影人,苏照彬从影初期的经历不由让人联想到杨德昌。杨在硕士毕业后,于1974年前往南加州大学学习电影课程。他在某天看完赫尔措格的《阿基尔,上帝的愤怒》,受到前所未有的艺术震撼,而后返台开启电影生涯。跟杨德昌不同的是,苏照彬没有受过系统的电影训练,读书时看的也都是美国商业片,不热衷于欧洲的艺术片,完全是凭兴趣,天马行空地写剧本。

但在《运转手之恋》里,你可以发现他对剧本结构与故事细节有超乎寻常的掌控。这种能力似乎归功于他编程的训练,在上千行代码间理清前后顺序、嵌套关系、调用逻辑。这种严密的创作思维已经内化,成为他作品中无法忽视的亮点。
2002,苏照彬年
两年以后的2002年,被媒体誉为“苏照彬年”。这一年,前前后后共有4部苏照彬参与的电影上映,而且每部都质量不俗,这里要重点提及其中两部作品。
他的导演处女作《爱情灵药》,被冠以“台湾A世代青春性爱喜剧”之名,有人甚至称其为台湾的《美国派》。但《爱情灵药》比简单粗暴的《美国派》可复杂了不止一个纬度:9个故事,12个人物,被苏照彬从容不迫地编织进这部内核温暖又悲哀的爱情电影里,童话般的人设以及繁而不乱的剧本结构再次证明了他的编剧才华。《爱情灵药》像是他在《运转手之恋》里没有讲完的故事的延续,也是他宅男情结的一次集中释放。另一位联合导演李丰博以拍摄MV见长,他的前卫影像则使影片的气质更为独特。

而被盛赞为“国产恐怖片巅峰”《双瞳》,也是当年低迷的台湾影坛的“救市之作”。因为今年春节档《唐人街探案2》核心创意与之相近,影迷圈又掀起重温《双瞳》的热潮。结识导演陈国富,大概是苏照彬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之一——是陈国富说服了国际大公司哥伦比亚,启用这位新编剧的剧本,并笼络港台实力影星,最终完成这部有里程碑意义的恐怖经典。它将本土文化、社会观察与类型风格恰当地筑融在一起,拍出真正的大制作应有的气魄。

好饭不怕晚
在势如破竹的创作高峰期过后,苏照彬一下沉寂了四年。四年,足以让频繁更新换代的娱乐圈忘记一个明星,但一个富有才气而笔耕不辍的创作者总能找到最好的回归方式。
2006年,苏照彬推出了自己的第二部导演作品《诡丝》,依然是恐怖题材,比起初执导筒时尝试的小体量爱情喜剧,大制作、明星卡司、加入高科技元素的《诡丝》实在有“叫板”当年《双瞳》的意味。承认鬼,研究鬼,在人性的角度解释鬼,以此来理解死,进而更好地活下去,并过得快乐,让怨恨消散。这种人性冰冷与温暖交织的立意,让《诡丝》在一众专注于吓人的恐怖片中脱颖而出。

《诡丝》之后,又是四年。2010年,苏照彬剑再出鞘,这一次,他选择的题材是武侠。“每个男导演都想拍一部武侠片。”他不满足于飞檐走壁、奇技淫巧,依然试图关照人性深处最复杂的情感。哪怕戏份再少的角色,性格也决不是扁平化的。《剑雨》得到了吴宇森的提携,海报上甚至直接打上“吴宇森作品”的宣传语。但苏照彬对此安之若素,他十分感激前辈的意见和资源。一个苏照彬式的好剧本,加一个国际化的拍摄团队,《剑雨》被影评人称为“继《卧虎藏龙》之后最好的华语武侠片”。

苏照彬是谁?
两个四年过去了,时间来到2018年。这些年来苏照彬忙着扶持新导演,也给大导演的商业项目做编剧,影迷们苦等的第四部导演作品迟迟没有到来。据他在采访中透露,那将是一部筹备十余年的科幻电影。他说,“剧本不是写出来的,是一遍又一遍改出来的。”
2014年,苏照彬担任编剧与监制的《追爱大布局》在大陆上映。有电影记者干脆在采访稿中写道“在当今整个华语新晋导演梯队中,苏照彬是创造力与认识度的反比比例最大的一位,没有之一。”喜爱苏照彬的影迷都会同意这个观点,但是对于这个在2002年就拍出处女作、不断开拓新题材的导演,“新晋”二字也让人哭笑不得。

苏照彬是谁?
在今年FIRST青年电影展评委名单公布后,恐怕还有不少人会问这个问题。
他是编剧、导演、监制、制片,是华语电影圈里名副其实的“扫地僧”。他对故事有一种敏感和狂热,但对创作又有超乎寻常的冷静和执念。他不会轻易放手,也不会贸然出手。这些特质,都是他能给青年电影人带来的最大的财富。

苏照彬的外号叫“大目仔”,他的眼睛不大,但时常带着框架很大的眼镜。多年前他在旅程中用毛笔画下一副漫画,称其为“纸上电影最新力作”。其时他还没有进入电影行业。

现在看来,这幅戏谑的漫画好像也成为他人生的一个写照——不满足于现状,执意与自己搏斗,睁大眼睛看世界。改行做电影的决定,更像是一种命中注定,他从程序跳入影像,继而走进更真实的生活。而电影也治愈了他青春的焦虑,实现了他少年的梦想,帮助他研究爱的奥秘。电影没有亏待他。
电影不会亏待任何一个真心爱它的人。
本文系FIRST青年电影展评委人物稿 | 首发于电影通缉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