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理想与繁殖矛盾
理查德森太太只是伊奇血缘上的母亲,伊奇却把米娅当成精神上的母亲。
女性理想与繁殖矛盾
✪李沁先
说实话,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对本书的作者伍绮诗知之甚少。我见多了书商用“感动世界人民”的宣传语来营销新书,自然形成了营销免疫力。拿到这本书,看见本书荣获27项年度图书大奖,而且有板有眼列出各个奖项明细,例如:亚马逊年度小说,《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年度常畅销书,《圣路易邮报》、《赫芬顿邮报》、《华盛顿邮报》年度图书,等等,不禁有些摸不着头脑。我也不晓得这27家媒体在美国属于什么层次,反正我也不会英文,无从考证。索性还是看看文本吧。
这本书是用第三人称写就的。第三人称写作历史悠久,这种传统的写作方式,天生的缺陷是容易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感。缺乏亲近感的写作,令读者无法入戏,经常游离于书本之外,容易怠倦,甚至不能坚持看完一本书。但是,伍绮诗的这本书,足够引人入胜。尤其是语言的运用非常精巧,行云流水一般;犹如美女一般,该瘦的地方瘦,该胖的地方胖,纤细优雅,却又圆润可人。
第三人称写作,最难做到的是克制,很容易落入不自觉掺进情节之外评论的圈套。而伍绮诗足够冷静、克制,不落俗套地展现了如诗如画的文本世界。
《小小小小的火》是一本女性之书,书中人物多为女性,女性为主角,男性为陪衬。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来讲,故事谈不上有多复杂,场景少得可怜。人物活动地点除了家庭就是学校。小说以家庭和学校为舞台,不到十个人物,却囊括了亲情、友情、爱情,探索了人生观、价值观等终极问题。甚至提出了宏大的命题,当然,在本书的前半部分并未显露端倪。真佩服伍绮诗的冷静和耐心。
这本小说一共二十章,中译本是22.7万字。每个章节字数大体相同,没有太短的章节,也没有太长的章节。平均每个章节大约1万字。
第一章用“现在时”写作,从一场大火写起,第二章开始用倒叙的手法写作,第二章到第十九章都是过去发生的事件,直到第十九章结束,第二十章又回到现在时。结尾时候,提到了一句“在以后的很多年里”,把时光又向后延长。虽然是开放式结局,实际上是封闭式结局。
长篇小说都力图搞一个精巧的结构,倒叙的方法也屡见不鲜。文中会提到“无论表达方式看上去多么直白浅显,一定要融入一定的思想与主题。”
我把这本书分成两部分,第一章到第七章是第一部分,第八章到第二十章是第二部分。
第一章到第七章,故事不算精彩,基本都是铺垫,为后面的情节做准备。这七章读起来虽然索然无味,却为重头戏制造了良好的开端,读起来并非毫无用处,也不至于怠倦。在这七万字里,作者用了大量篇幅介绍了故事的发生地——西克尔高地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
西克尔高地环境优雅,街道整洁,豪宅林立,连树木都很庄严、肃穆。每家门前的草坪必须定期修剪,如果草长到六英寸没有修剪,当地政府就会派人修剪,然后给业主寄一张账单。西克尔地区的房屋必须统一颜色,每条街道必须审美和谐。“总之,在西克尔高地,一切皆有定规。”尤其是当地居民,非富即贵,衣冠楚楚,冠冕堂皇。
住在西克尔高地某豪宅里的理查德森夫妇是中产阶级,夫人是《阳光报》记者,丈夫是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继承祖辈资产,有两所房子,一所自住,一所出租。
最令人羡慕的是理查德森夫人有引以为傲的繁殖能力。
她很喜欢孩子,生了四个孩子:两男两女。
理查德森夫人把另一所房子出租,她出租不全是为了赚钱,她更在意挑选干净、文明、品德好的房客。而这本书故事的主角就是房客,理查德森一家因为房客而搅乱了生活,故事便由此展开。
前七章除了介绍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之外,还着重描写了孩子们的生活。并对塑造了孩子们的性格花了大量笔墨。房客米娅的孩子珀尔和理查德森夫妇的四个孩子。场景主要是两所房子、和校园。
情节并不复杂,人物也不多,主要写了三个家庭,以两个家庭和校园生活为舞台。如果排成影视剧,如此少的场景,除了理查德森太太的豪宅,就是学校,要么就是曾在46处城镇落脚的游牧的“现代吉卜赛人”米娅和女儿珀尔租的理查德森家的另一所房子。
卡佛在《论写作》中说“这世界上有才华的作家多的是,但一个具有特殊观察事物方法,并能赋予艺术表现的作家就不多了。”
作者写孩子们生活所用的篇幅,超乎了我的想象,前七章七八万字都在写孩子们。小桥流水一般的温柔细语,朴实无华。尤其是对孩子们内心的把握,非常准确。
看了将近半本书,恍惚中我以为这是一本儿童故事。实则不然。
米娅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单身母亲,还是一个摄影艺术家,为了艺术创作,和照顾女儿珀尔,她打了好几份零工。而女儿珀尔则向往理查德森一家的中产阶级生活,最喜欢放学的时候在理查德森家的阳光房里看电视。米娅和理查德森家的孩子成为朋友,五个孩子都上高中,珀尔一放学就要去理查德森家玩耍。米娅为了生计,同时也能近距离了解女儿,接受了理查德森太太的工作邀请,每天上午去她家做女佣。因此,理查德森家的小女儿、性格孤僻的伊莎贝尔*理查德森,又名伊奇,认识了同样特立独行的米娅。第88页,伊奇正式出场。在珀尔每天放学去理查德森太太家看电视的同时,伊奇却喜欢去出租房里找摄影艺术家米娅,帮米娅干活,例如冲洗照片。
此时的伊奇发生了重大变化。
理查德森太太只是伊奇血缘上的母亲,伊奇却把米娅当成精神上的母亲。
米娅为何能成为伊奇精神上的母亲?伊奇生活在富裕家庭,衣食不愁。而母亲理查德森太太无法给他精神上的支持。而米娅的出现,给了伊奇莫大的鼓励和自信。伊奇自此也确立了人生观和价值观。文中没有明确描述,用小火苗来指代。
米娅又何尝不是?米娅不甘心按父母的指令去考她不喜欢的大学。父母认为学习摄影没有用处,声称不给她支付学费。
米娅选择了理想。不考虑经济基础,不顾一切为女性理想奋斗。她毅然决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大学,学习摄影,却因为付不起学费而沉沦。难得的是米娅迷途知返,离家出走,勇敢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从第八章开始,本书的精彩部分才正式到来。接下来的章节,可以一口气读完。
托物言志。
第十三章,第243页一句话的震惊了我:言之无物等同于失败。
一共390页的书,看到一半,我看出了一些门道,情节开始精彩起来。我预感到,作者不可能只写平庸的小说,这一定是一本拍手称好的书。原文这样写道:
在此之前,米娅都是凭直觉拍照,依靠情节判断好坏,波琳引导她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创作,无论表达方式看上去多么直白浅显,在每张照片中都要融入一定的思想与主题。‘言之无物等同于失败。’波琳反复告诫米娅,这是她最喜欢的口头禅,借由这句话,米娅对摄影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借书中人物之口,说出了作者的心声。想必,这也是伍绮诗的创作观。
写一部好小说要有野心,更要有耐心。
作者选择了沉重的话题“代孕”。足以见得作者的野心。势必做到“言之有物”。越沉重的话题越难写,越沉重的话题越难读,容易落入悲伤的俗套。作者由浅入深,把“代孕”的深刻话题写得轻轻松松。由此可见前面的大量铺垫则是必不可少,写孩子的笔墨也派上了用场。我不喜欢剧透,这里就不具体说了。
作者必然有这样的经历,才能写出这样的故事。新闻时代,我们对代孕故事也并不陌生。很多富裕家庭没有生育能力,有的选择领养,有的选择代孕。
女性故事,都摆脱不了繁殖的话题。杨黎在《有一朵花开在比喻之外》中这样写道:
最早的时候,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男人,另一种是女人。男人一般死于猎物以及保护自己猎物的战斗中,而女人死于生殖。即使如此,那些新生的女人,依然非常地迷恋交配、孕育和生产。一个个不断降临的生命,延续了这个世界。世界成为人的世界,整个过程很漫长,很重复,很男女,但也很坚强。
小说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
家庭条件对比:理查德森家、麦卡洛家和米娅的家庭以及来自中国广州的贝比周的家庭对比。
繁殖力对比:瑞恩家、麦卡洛家两个无法繁殖后代的家庭。理查德森太太引以为傲的繁殖能力,米娅、贝比周的繁殖能力。
车辆对比:米娅开的是大众“兔子”。理查德森还上学的长女莱克西开的是福特探界者,长子开的是吉普车,夫妇的座驾更是豪车。
人物对比:米娅、伊奇。波琳、米娅。米娅父母、理查德森夫妇。瑞恩家、麦卡洛家。
这更是关于选择的故事。选择大学。选择爱人。选择堕胎。选择代孕。选择抛弃……
作者以小桥流水般的语言,低声呢喃,不华丽,不张扬,不做作,写出了发人深省的深刻故事。
书中小火苗大约出现了六次,分别是第95页、182页、189页、191页、207页、390页。小火苗是愤怒之火,也是不甘平庸之火,更是理想之火。
小火苗让我想起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也是一本关于选择之书。理想太过高远,零钱却不屑一顾。为了艺术理想,必须生存,必须吃饭。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有太多苦难,有太多羁绊,历经沧桑还能否保持初心,不懈追求呢?
米娅送给理查德森太太的那幅摄影,她本人是那只冲破笼子的小鸟,还是束缚小鸟的笼子。她会花上一生的时间,去寻找女儿在陌生人的面孔中寻找久违的小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