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权益保护
查看话题 >Tilda Swinton:一个女的扑朔迷离的美貌,能拯救什么?
她们从不煽动对立,从不把自己标签化,她们为我们贡献的力量,就是提着裙摆泰然的穿行在时代之中,认真的经历自己的生命。

戴安娜王妃也是有小学同学的——不知道她如果在同学聚会上遇到Tilda Swinton,两人会聊些什么。
人间真是充满奇遇,从那所“贵族儿媳培育基地” West Heath Girls’School毕业后,戴安娜与她的小学同学Tilda走上了几乎截然相反的道路:前者作为世界著名太太,一生将优雅、柔美的女性气质发挥到极致,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顶级妇女:

而后者,Tilda Swinton,即便你在之前对她一无所知,只要看一眼她的照片,你也能立刻感受到她身上极致的双性别之美:



不知你会否赞同我的这种比喻:她的身上同时存在着一种别开生面的灵动感和一种庄严肃穆的木调香水气质,这两种特质在她身上游走、调和,使她能够逃离任何一种性别对人的界定。

你甚至很难仅仅用“中性”去定义她,在她的早期电影中,她极富女性美的角色是与“中性”相去甚远的。



而在《Orlando》与《Constantine》中,Tilda又以模棱两可的性别形象出现,虽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女扮男装,也都赋予了角色一种烟幕环照的男性之美。



并且,绕开这类“俊男美女”型的角色,Tilda还有很多令人“一言难尽”的实验性演出,虽然大多是些戏份不重的角色,却因她的演绎而变得存在感十足。



媒体喜欢用“行云流水”来形容Tilda的表演,人间大概不存在她没有演过的角色了,吸血鬼、天使长、粉红少女、冰雪女王,甚至在与卷福合作的《奇异博士》中,她演了一个臭脸的和尚。

2008年,Tilda收获了她表演生涯中第一座奥斯卡,算是收到了来自主流电影界的官方印戳——“你是一个很不错的女演员了”。
但是她似乎志不在此,2013年,她毫无预兆的出现在MoMA(纽约现代艺术馆)的一盏玻璃盒子中,为数万吃瓜群众带来一场名为《The Maybe》的行为艺术表演:

似乎觉得和自己玩不够带劲,在去年的巴黎秋季艺术节上,Tilda伙同另一位宝藏级女演员Charlotte Rampling来了一场名为Sur-exposition(过度曝光)的视觉表演。
在光影的配合下,两位教宗气质的演员自带圣光的表演,是能用气场划定出结界的,是标注了“请勿模仿”的——根本Nobody模仿的出来嘛!


如果有人能把电影圈与艺术圈同时混得如此风调雨顺,那TA在时尚圈一定是可以祈雨求福的级别,Tilda本人身体力行了这一点。
周知,一个女明星在时尚圈的升级体系简单来说就是:她能接到多少代言→她能接到哪家的代言→她能成为谁人的Muse。根据这个评分系统,Tilda显然是处于时尚链顶端的女人:



Tilda的时尚大片艺术成分极高,为数不多地在我电脑中享有专属文件夹。

她的时尚硬照以和Tim Walker的合作最具代表性,其中总是弥漫一种时间维度被抽离后,空间缓慢凝固下来的质感。



似乎你把她放置在任何时空里都合情合理,而任何时空情境都不能阻止她演变成为她自身——时间对于她毫无意义,所谓“风格隽永”,形容的大概就是这类女性。



2013年巴黎时装周期间,她更是把自己的时尚地位从“Muse”提升到了“Musest”——Muse的最高级。她与巴黎时尚博物馆Musée Gallier的馆长Olivier Saillard合作,进行了一次名为名为《THE IMPOSSIBLE WARDROBE(不可能的衣橱)》的时装艺术表演。

顶级时尚圈的半壁江山:Christian Lacroix、Haider Ackermann、Martine Sitbon之流的设计师们,排排坐在台下,以迷弟的身份为她拍手叫好。
这次开辟性的表演,使Tilda不仅仅只是“穿衣服的人”,更是作为时装符号的一部分,融入了整部时装历史。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搜刮了不少关于Tilda的访谈文章。剔除那些媒体为了博人眼球而去“刻意”津津乐道的标签,有一些更为内核的概念在她的故事中频频出现:scottish、androgynous、open relationship...而在我眼中,最不容忽略的那个关键词应该是:1970s.
“70年代我不过十几岁,现在回想起来,那一时期正是西欧培养艺术思维的黄金年代:两战相继平息,人人都积极投身和平运动,社会大力提倡包容性与多样性,这一切都让人充满了信心。”Tilda在一篇专访中如此描述她的1970S。
那10年的确是魔法般的10年,除了彼时正要走入剑桥大学攻读社会政治学的Tilda,地球上其它几位同样拥有“雌雄同体”标签的美丽人类,也正陆陆续续迎接着属于他们的人生巅峰。



所以1970年代,我们的这颗星球在干嘛?
Well,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嘻哈音乐诞生了,Coco Chanel离世,葡萄酒销量暴涨,金价迎来历史巅峰、原油危机、全球性经济滞长,老鹰乐队成立,女性主义开始介入艺术史,时尚圈迎来了风格最自由最多元的十年,妇女开始享有堕胎权。

It seems 整个1970年代,世界文明在经历着战争后的第一个自我修复,人类在50、60年代对困局的反思、对自由的推动、对未来抛出的疑问,在1970S拿到了第一份不拘一格的答卷。
借此,一批摩拳擦掌,对这个世界跃跃欲试,并在我们的21世纪依然朝气蓬勃的了不起的女的,诞生了。



如果我们仔细打量这些女性,就会发现,她们的眼神内自有一种天真。那天真来源于她们持续的、坚定的、年复一年的,遵从,倾听,打磨自己的天性。
她们的人生并不囿于“事业”、“情感”这种单项的抉择之间,而是真诚的将自我袒露在社会结构中,思考自己作为个体人类的流向。她们人生的高山低谷既不依附于美貌,也不依附于爱情,甚至不依附于事业——她们始终在书写她们自身。

这是这篇文章的意旨所在:我知道近期有很多与“女性”有关的事件,令人心碎的,或令人不齿的。我想通过这篇文章传达的,并非一份“哇她好厉害、她简直是神”的盛赞,而是,说真的哦,我想煽动一份“或许我也可以”的贪念。
讲实话,优秀女性的人生其实毫无值得借鉴之处。她们特殊的天赋与经历塑造了独有的传奇。把她们写成“遥不可及”的神话或“只要努力就可以”的鸡汤,两者均是一个内容生产者的不负责任。
那么,书写她们的故事,意义在哪?

我想,是为了分享“身而为女性”的值得感。
即便生活在2018年,依然有很多女性困囿于男权价值的钢筋水泥中,甚至有一些正在经历沮丧与不幸。但同时,亦有很多很棒的女士正书写着振奋人心的消息,并建造着更多专属于女性的人生欢乐——她们从不煽动对立,从不把自己标签化,她们为我们贡献的力量,就是提着裙摆泰然的穿行在时代之中,认真经历自己的生命。
我坚信,世界正在这两者的前仆后继中,被推动着,缓慢向前进。
所以,希望你们喜欢这期Tilda的人生故事:
“嗨,这里有个快60的女的,她过的还不错耶。”



-
布伦希尔蒂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05 21:09:05
-
暮离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9-10 10:10:55
-
arie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03 01:45:08
-
AK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7-27 05:05:33
-
啊qiu~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6-23 00:59:55
-
哴哩个浪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6-20 19:53:07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6-15 19:12:43
-
七面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6-09 14:14:02
-
sitr_zha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6-07 09:28:53
-
yasashhi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5-10 21:44:09
-
青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5-10 13:04:40
-
绒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5-10 12:56:10
-
大魔王蔻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5-10 12:09:59
-
八方来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30 18:51:06
-
Cindywitch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27 22:05:45
-
沙华倪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13 00:13:03
-
静影沉璧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07 23:27:12
-
中年少女Hisok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04 18:53:51
-
Chomsk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03 00:02:32
-
小满。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09 07:48:35
-
无法无天大魔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07 22:24:58
-
Veali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2-01 18:52:58
-
churchillmock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1-21 21:45:39
-
锦鲤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1-18 01:14:43
-
清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0-27 23:24:18
-
キ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0-17 03:35:27
-
铃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0-16 09:4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