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扬州百卉悠
【初探扬州】
总体来说扬州人还是活得挺逍遥的,穿过各大巷子,都能听到稀里哗啦的麻将声,感觉很和谐。百姓还算友好,不管是旅社的服务员还是路上行人,都是心平气和的,大概和扬州人传统的素质与教养息息相关。其中一条巷子里,张贴有很多自家或是名人的家训,其中以何氏家训数最多。何氏家族繁荣昌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严格的家教。
列举几条:
1.做人,选择真诚;处事,选择善良。
2.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
3.与贤于己者处,常自以为不足则日益;与不足己者处,常自以为有余则日损。
4.勤俭为成家之本,男妇各有所司。
5.遇贫寒而相济,使其生存;有志者而共助,务使成器
6.千好万好,第一等好事,便是读书。
扬州人还是很重视读书的,何氏家族里也因此有大量后代从事教育与科研工作,就连商人起家的黄氏家族也在牌匾上写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无论是何园还是个园,它们的之大之妙之美,都让人对这两个家族更生敬意。两个园子各有特色。何园似乎要小一点,里面的陈设是中西合璧的,就连下水道管子也是当年进口来的,现在也保存良好。印象深刻的还有文革时期被子弹射过但是没有碎的玻璃窗,据说当年是按一寸黄金一寸玻璃购买来的。我觉得最有趣的是下面这个东西,不知道具体名称,但是知其用途。比如,女孩儿们要吃什么东西了,就从这个洞里面吊上来,方便省事!

何园有四个“天下第一。“天下第一廊”指的是何园的复道回廊。复道回廊分上下两层,贯穿全园,全长1500多米。而复道回廊上的花窗被称为“天下第一窗”。造型阔大,气宇轩昂,绕廊赏景,步移景异,是园林花窗中罕见的极品。”

天下第一亭”指的是以水池居中的西园池中央的水心亭。水心亭是一座中国仅有的水上戏台。

位于园东南的片石山房称为“天下第一山”,在石涛大师叠石人间孤本的腹内,藏有一座石屋。石屋有两间,东西都有洞门出入,盛夏酷暑,烈日炎炎,这里便成了养心消暑的绝佳之处。

园中还有专门的家珍拾贝馆,我是太喜欢这个名字了,心想我以后要是有很多宝贝,也专门布置个房间名曰“拾贝馆”。里面有三个部分,字画、瓷罐、玉石样样有,足见他们家业之殷实。更重要的是,我深深的喜欢园子的别名“寄啸山庄”,其取自陶渊明“依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之意,好一番诗意! 个园是在东关街发现的。东关街是真没有意思,和众多没意思的旅游景点一样,商业气息浓厚,到处都是奶茶店和火爆大鱿鱼。但是我告诉自己要坚持走完,幸好我坚持了,发现个园竟然就藏在其中。个园是真的大,园中竹子量多品种多,还有专门的盆景陈列室。我还在竹子文化馆花10元钱得一诗(就当花点钱买个赞了,无论真假。):
宓姝雅逸气自妍,甜美冠群谱华篇。
丽质芳华前祝锦,秀外慧中舞大千。
个园系清嘉庆年间,由盐商两淮商总黄应泰在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主人性爱竹,盖以竹本固。取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的诗意,在园中修竹万竿。因“个”字乃“竹”字之半,且状似竹叶,固取名“个园”。园以假山堆叠精巧而出名,四季假山各有各的味道。看完冬山穿过一个瓶子形状的门洞(寓意平平安安)便是春山,真是“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记忆深刻的是他们有很大的厨房,炉灶都有五个,厨师想必是很有施展的空间了吧。园内有不同级别的接待室,关于牌匾下的陈列风格,据说来自安徽。西侧是西洋镜,中间是石头,东侧是花瓶,寓意平静祥和,时来运转。要么就是中间放一个钟,意思是终生平静,蛮有意思的。

这边的人都很讲寓意,楼房之间的防火通道很窄,像棺材一样又细又长,寓意“升官发财”,第一次知道棺材竟然也能衍生出这种积极意义。

园主算是一个低调的人,商人出身,后来皇帝送他一个官,他也就能有五间居室了。而他家实际是“明三暗五”,有两间只有自家人知道。我为什么对此印象深刻呢?因为那暗室只有把楼梯放下来才能上去,平时看不见楼梯,藏在墙板后面。而那暗室也多是给闺秀准备的,把她们关在里面学习琴棋书画,下面墙板用钥匙锁上,一般不让她们下楼见人。想想还是恐怖,幸好我没被我妈这样锁。

这边大街小巷都是名人故居,大街小巷也被各式各样的名人踩过。老百姓们似乎都很淡然,可能已经被熏陶习惯了吧。朱自清故居就在普通居民楼里,我很好奇这些居民的心态。朱自清的故居那就很小了,没什么可看的,五分钟就逛得差不多了,还不如坐下来把他的《说扬州》拿来读读惬意,但是也算和朱自清近距离“接触”啦。最意想不到的巷是青莲巷。某一刻觉得可以把江苏的扬州比作四川的江油,然后竟然就走到了李白去过的巷子,颇有感慨。

夜宿绿杨旅社,和郁达夫在同一间屋养足脚力。我想他来的时候,这个旅社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好吧,尽管现在很简陋,也少有人住。我被蚊虫叮咬得厉害,郁达夫是秋天来的,自然是不会有这样的愁苦。





【品味扬州】
早上一大早就是奔着冶春茶社去的。因为陈晓卿去的是御马头店,我也就去的那儿,我这人就信这个。冶春茶社总店好大,在护城河边。一进园子就看到一栋楼,进去才发现都是宴请用的包间。里面大概是包房专门一栋楼,往里走是吃套餐的一栋楼,最后才到河边的一个大亭子,散客专用。我点了包子和千层糕。

朱自清曾这样形容:“扬州的小笼点心,肉馅儿的,蟹肉馅儿的,笋肉馅儿的且不用说,最可口的是菜包子、菜烧卖,还有干菜包子。菜选那最嫩的,剁成泥,加一点儿糖、一点儿油,蒸得白生生的,热腾腾的,到口轻松地化去,留下一丝儿余味。”

而淮扬的包子在我看来还是有点清淡了些,面太多,馅儿太少。我喜欢那种油沁沁的包子,皮儿因为包裹的油而有点晶莹剔透的样子,这种包子以十年前成都八宝街家乐福卖的包子最让我记忆深刻。小时候还喜欢吃芽菜包,每天都吃。所以还是对路边包子铺更钟爱。 这次有一个小遗憾,没有吃到干菜包子。
关于汤包,先用一个小吸管把蟹汁儿都吸了,看着本来就躺着的包子一点点瘪下去,最后就只剩下个无精打采的皮儿,没有里面的汤,外面的皮儿经风一吹也就凉得很快,当然是不讨我喜欢了。

饭后,胖胖的我饱饱的去逛瘦西湖,步行便可到达。今天天气很闷热,所以兴致大减,走在水边也不能感到丝毫清凉。总的来说,个人认为此地景色没有很惊艳的。景区很大,不舍得请讲解员,自己走又摸不着方向,经常怀疑是否错过了景点。确实是“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但是要说其有多清秀婉丽,倒是没有什么共鸣。

出了景区,大概步行四五百米的样子就到了扬州大学,一座颇具江南气息的大学。

而狮子楼餐厅竟然就在学校里面。

我狠下心点了88元一个的红烧狮子头,藏在里面的一个大蛋黄给了我新的认知。

这个菜可以说是很有代表性,淮扬头等名菜。“狮子头者,以形似而得名,猪肉圆也。猪肉肥瘦各半,细切粗斩,乃和以蛋白,使易凝固,或加虾仁、蟹粉。以黄沙罐一,底置黄芽菜或竹笋,略和以水及盐,以肉作极大之圆,置其上,上覆菜叶,以罐盖盖之,乃入铁锅,撒盐少许,以防锅裂。然后,以文火干烧之。每烧数把柴一停,约越五分时更烧之,侯熟取出。”

不知道狮子楼家的狮子头是否也是这样的做法?但是吃狮子头真的会有一种孤单感油然而生。其他还点了凉拌干丝和文思豆腐羹。传说在清乾隆年间,扬州梅花岭右侧天宁寺有一位名叫文思的和尚,善制各式豆腐菜肴。特别是用嫩豆腐、金针菜、木耳等原料制做的豆腐汤,滋味异常鲜美。描述与实物基本吻合。

发现这边的人对豆丝特别有灵感,昨天吃的烫干丝,今天点了份凉拌干丝,都还不错。

引用朱自清所述:烫干丝先将一大块方的白豆腐干飞快地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放在小碗里,用开水一浇,干丝便熟了;滗去了水,抟成圆锥似的,再倒上麻酱油,搁一撮虾米和干笋丝在尖儿,就成。说时迟,那时快,刚瞧着在切豆腐干,一眨眼已端来了。烫干丝就是清得好,不妨碍你吃别的。

最后临走了才想起忘记喝扬大酸奶了,想象中应该是挺有特色的。后来才得知国宴主打就是淮扬菜,若主观来说不太喜欢,至少客观来讲是极好的,这次没有白来更没有白吃。喜欢扬州的底蕴,喜欢老百姓的不急不躁,但大概不会再来这个城市了,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