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方法论•吴伯凡•认知退化与格物致知
认知退化与格物致知1•结果的简单,起点的复杂
笔记:
简单是长期努力工作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投资时要追求的简单,是结果的简单,而不是起点的简单,而起点是极其复杂的,需要有多元化的认知模型、生态式的思维方式、大量的跨学科知识等等。
只要做好准备,在人生中抓住几个机会,迅速采取适当的行动,去做简单而合乎逻辑的事情,这辈子的财富就会有极大的增长。这种机会是很少的,通常它只会落在不断寻找、等待、充满求知欲而又热衷于分析不同可能性的人头上。当这样的机会来临之后,如果获胜的几率极高,那么只要动用过去的谨慎和耐心得来的资源,去重重下赌注就行了。
工具箱里的工具之间是有一种内在联系的,它的复杂性最终要归结到简单性——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简单性。这就是“起点的复杂性,结果的简单性”。
反过来,如果你手里只有一把锤子,那就是“起点的简单性”,结果是你解决不了问题,因为你的工具太少了,在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你就会付出很大的努力。
学霸的逻辑:
“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
当你做事情总是不顺的时候,你是属于那种不考不玩的人呢?还是不考大玩的人呢?
留言:
我可能属介于这两种之间的人,不考的时候偶2尔瞎玩,但还是会不玩,只尽到了70%的功力,但由于大学身边的人大都还不如这个功力,导致我以为的学霸,其实并不是。
同样我认为那些刷卡能力强的大牛,不仅仅是默默的努力,过程有多复杂,他们的起点复杂在于真的找到一些方法论以及为方法论所付出的实践,可能后者更加重要,实践中会完善这些方法论。
认知退化与格物致知2•聪明人如何避免犯愚蠢错误
笔记:
“熟练的无能”:技能的单一,认知的单一,确对其他问题无能为力。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是认知的起点
而对于“格物致知”比较通行的解释是:所谓“格物”,就是对各种各样纷纭复杂的事物进行分类整理,让它们各归其位,形成一个有条理的整体性知识。 就像把书本整齐的,有条理的放在书架格子上。
格物的陷阱:一旦一个框架、格子在你内心形成,外在的各种可能性就会固化,你的想象力、判断力都会被局限在这个框架里。 认知本来的特性,它的好处是避免了无谓的能量消耗,以最快的速度过滤那些不相干的信息,形成一个有价值的认知。
我们认知的特点是“好逸恶劳”,不喜欢停留在焦虑区,因此,我们的认知总是受到一种像地心引力一样顽固的诱惑——回到一种舒适状态。
雷曼兄弟的老板理查德·福尔德对听不进咨询师的结论和建议,最后破产。
那么,我们如何能够避免这种“最聪明的人犯的最愚蠢的错误”呢?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证据从来不缺乏,关键是你的认知框架能容纳吸引什么样的证据。观点与观点之间的冲突,并不是证据的冲突,而是认知框架的冲突。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在福尔德的位置上,你会怎么做?会比他做得好吗?
留言:
观点与观点之间的冲突,并不是证据的冲突,而是认知框架的冲突。福尔德觉得雷曼兄弟经营了一百多年,怎么会破产呢?因此他盲目自信,觉得咨询师豪无道理。
如果我在福尔德的位置,恐怕也很难做得比他更好,如果当时雷曼兄弟当时没有破产的迹象,老板当然就是希望稳定,维持现状,也不会想到危机马上来临。诺基亚短短两三年,就从行业老大衰退到破产地步一样,管理层的决策不能迎合趋势,今后只会惨败收场。
认知退化与格物致知3•侦察兵与司令员的启示
笔记: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旁观者的智力和认知能力不一定比当局者高,但他拥有了一种认知优势。这种认知优势来自于旁观者所处的场景,最重要的是,旁观者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价值中立的。
“动机性推理”里有一个特别不容易觉察的东西——维护自身的正确性和一贯性:
正确性:人在形成认知的时候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没有意识到的冲动——不遗余力地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一贯性:也是一种冲动。不管这些材料看上去多么杂乱,甚至是矛盾冲突的,无论我们多不能容忍这些感知材料之间彼此抵触的矛盾性,最后的结果是,我们背后的动机扮演着一个“家长“的角色——当孩子有了矛盾以后,家长认准哪一方对,就强行按住另外一方,让他闭嘴。这是我们做出判断和决策的时候身不由己遵循的一个规律,甚至可以说,这种一贯性是我们认知的一种原罪。
侦察兵有一种自然的谦卑,他没有动机性推理,没有认知的傲慢和偏见,
社会意义上的“蠢人”
朋霍费尔所说的“蠢”是由于一个人处于某个位置、场景,某一个他不得不坚持的立场上的时候,他会被这种位置、场景格式化。他的认知会有一种既定的格式,而这种格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免疫系统——以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把外来的信息挡在外面。
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今天讲的“司令官”和“蠢人”,跟我们说的“中年油腻男”之间相通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说“要想活得不油腻,就应该像侦察兵那样,虽然地位很低,身份很卑微,但内心是开放的,身体是充满活力的?
留言:
油腻男事故圆滑,以此呆在自己的舒适区,并“笃行”自己那一套,来好为人师。他们和司令员一样,处在社会的地位让他们很难接纳其他,尤其是年轻人,社会地位低的人的观念,生活方式。
给自己的提醒是:保持学习,开放的心态来过完这一生。
认知退化与格物致知4•与物格斗,才能获得真认知
笔记:
亨氏番茄酱做成牙膏式,让消费者可以挤到面包上呈现各种形状,偷梁换柱的达到意外效果。
因为观众对偶尔有人添加表演的更感兴趣,马戏团以动物为主变成了以人为主的歌舞形式,获得了更大成功。
无论是产品、服务,还是商业模式,都不过是一种对于客户需求的认知表达而已。你的认知限度就是你的产品和商业模式的限度,只有突破你的认知,才可能在产品和商业模式上成功实现基因突变,推出新的物种。
火力侦查,战争中制造真实的开战场景来获得敌方真实实力。
狮子捕获斑马,羚羊,十次进攻九次佯攻,就是为了观察到腿瘸的受伤的,年老跑不动的,从而大大提高下一次的成功率。不然只是突然去捕获,很难抓到(生物进化下来的大都是跑得很快的)。
“格物致知”通常的解释是“自己的内心有各种规范和条理,然后将外在的材料纳入到我们已知的规范和条理,放到我们内心的格子里,形成一个认知”。但是明朝有人将格物中的格理解为格斗。
格斗就是正面近距离的冲突。通过近距离接触、互动、冲突、博弈,获知对象的真实状况。所以“格物致知”的“格物”就是与物格斗、与物博弈、与物互动。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格物”才能够达到真正的认知。
快速将这个体现你认知的产品推向市场,用产品在市场上进行火力侦察和佯攻。在佯攻过程中,发现关键的客户需求信息——这是对客户需求的新的升级认知。接下来,把这些升级的认知马上注入到新版本的产品中,再把它推向市场。
改变对陌生人、陌生组织、陌生机构,甚至是一些陌生产品的偏见,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非静观式的认知,火力侦察式的认知。大家不妨回想一下,在自己的生活当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况:你对某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判断,但是通过某次偶然又比较有深度的接触以后,他大大地改变了你对他的看法呢?
留言:
就比如我一个同事,第一印象看他染发,留着非主流的长发,觉得这个人是那种吊儿郎当的人,但是后来两人因为一起打篮球,讨论NBA, 再一起吃饭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其实打篮球中投特别准的,平时打野球五个球得要他进3个。再后来年会,知道他唱歌还不错,原来以前参加过校园十大歌手的。还有素质拓展的运动,也是我们分公司打乒乓球打得不错的。更让我刮目相看的是,他在深圳都两套房了,小的房子出租,大的跟老婆一起住,毕业并没有太多钱,但是在2014年的时候有眼光借钱买房,应该不仅仅是运气,还需要勇气吧。另外性格也是很正能量的。所以不深入了解,你很难发现别人更多的闪光点,以及有可能颠覆你的第一印象,跟本文讲的火力侦查,与物格斗一个概念。
问答•高带宽专线是否会导致思维固化?
笔记:
建立专线式的高带宽连接,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认知效率,让我们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点上成为高手。但是,神经元的连接有一个特点——一旦建立了一种连接,就会自动抑制其它神经元的连接。你在某一个地方获得了近似于特异功能的认知能力的同时,也导致了很多你不知道的盲区。
在今天,要有效解决一个问题,其有效的路径常常都带有跨界性质,因为单个领域往往是无解的:单个领域会让我们划地为牢,把我们锁死在某一个觉得是自己专长,实际上已经悄悄成为我们认知牢笼或监狱的小领域。
达尔文去去搜集证据,看能不能推翻自己的结论,就是一种“认知自虐”,这样防止已经陷入单环的固有的认知中。比如他发现孔雀的长尾巴对环境里生存并没有什么优势的时候,他没有回避,后来发现这也是进化动力,性选择。
留言:
没有一种方法是绝对占有占优的,如果你仅仅只有一种认知方式,并以这种认知来应对一切,就会失去那种场景才能提现的高速带宽。
比如如果以严肃的批判性思维,来应对女朋友丢给你的问题,可能就会丧失一些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