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之路
现象世界的本质是变化。变化之所以能够产生,是因为一生二,“二”是对立面。因为对立所以有了区别,对立+时间+空间,变化由此产生。现象世界的规律由无数组的对立面控制。
所谓的“我”是由个体的个性定义的,而个性是由个体在每组对立面中的选择决定的。个体可能接受了一面,而拒绝另一面,或者两个面都有所接受,但是接受的比例不同。由此,个体有了自己的喜好,一个”我“由此而生。
所以,定义”我“的是在无数组对立的两面中取舍的分布。这个分布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取舍及其变化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大家想当然的以为我就是我,却没有看到我本质上是在每组对立面中取舍的分布。
二由一而生,它们既对立,又服务于同一个目的。如果个体在一组对立面中的取舍不均衡,此不平衡则生成欲望。我所说的“欲望”是指对个体的驱动力,使得个体在现象世界中的行为进一步加强对立面的取舍不均衡,使其更加极端化。欲望的强度对应于个体在对立的两面中取舍度的差异。由此个体被这个对立面钳制和控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命运。
在对立面的钳制下,很多人逐渐变得浑浑噩噩,成为对立面的奴隶。有些人有意识地调整自己,平衡对立面,像在网中游走的鱼。少数人在束缚中挣扎,试图寻根究底,获得解脱。
个体一旦想得到,就必然在对立面中做出选择,其结果就是被对立面束缚。所以,佛家认为解脱的途径是无欲。佛家看到了“二”的虚妄,选择由二归一。二是变化,一是永恒。二是时间和空间,是现象世界,一是涅槃,是寂灭。
但是,为何一生二?这难道是错误,是神的堕落?不是,在现象世界里,神获得了生命,得到了实现和发展。二是虚妄,但这是有意义的虚妄。我们不应该局限于二,但是也不应该拒绝和否定二。
于是,我的选择是经历和体会二,但是我对对立的两个面做同样的接受。我没有想得到,因为得到和失去对我有同样的意义,我所做的是体会得到或失去的感受。也可以说我想得到,因为任何一个经历和体会对我而言都是得到。我没有欲望,也可以说我拥有所有的欲望。
这是一个什么状态?我不再陷入“二”中,而是跳了出来。但是没有背过身,回归一,而是拥抱二,把自己融入到所有的对立面中。(我并没有真正进入这个状态,而是对这个状态的预测和感悟。)
这种状态的确摆脱了命运的束缚,因为当我拥抱整个“二”,命运已经不存在。但是,讽刺的是,我意识到,我将不再是我。“所谓的‘我’是由个体的个性定义的,而个性是由个体在每组对立面中的选择决定的。” 当我对对立面不再选择,而是同等地接受的时候,我将失去了个体的特征。
神创造二,是为了体会二中的变化,从而实现自我的differentiation(区分)。对神而言,对立的两面没有好坏之分,他要的是变化以及由此而生的体悟。
佛家选择由二归一,是自我的消亡,是死。我拥抱和体会二,是完全的生。没想到,这也是无我之路,死亡与完全的生竟然汇合在一点。意料之外,想想,也意料之中。
知一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认识你自己 (4人喜欢)
- 用黑格尔的三段论来解释荣格的自性化 (3人喜欢)
- 人死后是什么样的? (3人喜欢)
- 几千年来,人类的精英到底在探索什么? (1人喜欢)
- 给亲密关系如何相处的建议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