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游离
一入京,雾气沉沉。
逛完首都博物馆,如愿以偿去吃碗炸酱面。来到大名鼎鼎的海碗居,两人点了三个菜一碗炸酱面。面很劲道,大酱很咸,总之油腻地难以下口。涮肚是将清汤煮熟肚类,蘸芝麻酱、辣油、香菜、葱,称作爆肚,算能入口,比起西安的涮牛肚真是差点远,还不如自家煮了牛肚吃。炸灌肠真是不堪忍受,大肠熬油炸制,一解老北京对肉食的相思,明明是甜点却非要蘸蒜水,吃的一口大蒜味算是老北京了?
北京人热爱两个东西:大酱和麻酱。北京极爱大酱,这怕要追溯到满清时期。著名的东北酱茄子是东北菜,最主要也就是茄子浇上大酱。还有红遍全中国的煎饼果子,在北京算是较常见的小吃。因为用酱刷过的薄饼真是北京人的爱。至于麻酱的热爱波及面之广:面茶、豆泡汤、麻酱糖花卷、麻酱烧饼、芝麻酱糖花卷,还有吃涮肉蘸芝麻酱。
说北京没有好吃的,或许我没有找到地道的美食,毕竟如今北京早已不是老北京,这座城市容纳五湖四海的人。
去了一个隐蔽的小店,号称最好吃的越南菜,在故宫附近胡同的二层四合院里,院子里有一颗大树,显得幽静又舒适,在院里吃饭需提前预约。因预约较晚,坐在了靠窗的小桌,空气里散漫着幽微的凉气,伴着嘈杂的说话声。来客大多是外国人、或是年轻漂亮的人,看来在北京吃一顿异域菜品真是一件闪耀的事。
比起越南菜,在贵州大厦吃到的贵州菜更接地气,老式的装潢,几张大圆桌铺上白色的桌布。一份酸汤猪蹄上桌就解了东南亚菜的馋,浓郁的酸味配上香料,放上几根米粉,就可以叫做越南米粉。

这样说来,越南的异域菜色和中国边境城市不可分割。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越南中北部一直是中国(汉朝、东吴、晋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汉)的直属领土。无怪乎贵州菜竟吃出越南菜的味道,或许原本是一家。
首都博物馆偶遇一个志愿者讲解员,年纪约莫五十岁上下,看起来儒雅颇具大学教授气质。在讲解景德镇窑外粉彩内青花镂空花果纹六方套瓶,说这个展品真是历尽千辛万苦回归中国,而它的价值被圆明园的十二生肖拍卖所掩盖。2000年初,前往香港是一件不易的事,北京文物局领导电话指挥,成交价为2094.7万港币拍回。在这个拍卖中艰难的不是钱而是在很短时间内去判别文物的真假。

去观复博物馆真是坎坷,转车两次,走路穿过建筑工地边,灰尘很大,简直漫天。一个不起眼的建筑映入眼帘,九十年代时期的铁大门上挂着观复博物馆几个大字,有人在门前留影。院子内布置的简单,由猫舍围绕的院子。整个展馆是一栋两层的建筑,分为瓷器馆、家具馆、门窗馆、书画馆,从明代到清代、民国无所不包。



观复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中,我和张先生流连耀州窑的精美,远远胜过去陈炉古镇看到的瓷器。我们恨铁不成钢感慨陕西为什么不好好发展耀州窑,竟然在北京看到极好的耀州窑。最后买了本《观复》算是到此一游。


故宫博物馆花了大半天的时间,珍宝馆收集着大量珠宝首饰,可想当时清王朝的辉煌。瓷器馆和字画馆虽预定了票,但却闭馆。从故宫出来叫了滴滴,一路上司机作为老北京人,从旅游讲到北京发展,谈到王府井、景山公园都是外地游客钟爱的地方,北京人不会去的。我开玩笑作为西安本地人,我也不会去兵马俑。
司机是一个神奇的职业,知道哪里有最好吃的东西,知道一些稀奇古怪的小道趣闻,还对城市发展侃侃而谈。从涿州市坐滴滴回北京,司机作为老北京人感慨北京变化之大,作为本地人都没办法适应。又道出变化之快的实质:什么火搞什么,到头竹篮打水一场空。区块链火了,开始做区块链,过两天中美贸易战开打,做对抗美国的东西,现在什么最吃香?当然是AR(人工智能),只要和人工智能挂上边,有点噱头,钱就滚滚而来。
北京变化之快,整个中国看北京、看上海,哪里有人回头往往走过的路。
逛了两天的博物馆,终于可以去798艺术区,开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之先河的地方。其中最具网红气质的是木木美术馆,在微博上圈粉无数。木木美术馆此次展是的43件由保罗·麦卡锡创作于1970年至2013年的录像作品。

且不说影像播放不配中文字幕,让观众一头雾水。从黑白影像行为纪录《将颜料甩向墙和窗》(1974年)表演者在一个空无一物的房间里不断将黑色颜料甩到墙上的无意义和荒诞,到最后一个长达7个小时的《白雪公主》(2013年)影像播放,充斥着性、暗黑童话,完全是美式风格,虽说是一种对美国文化的反思,其实还是美国文化的输出。这场展览我真的看不懂,张先生更是在耐心观看下崩溃说:这些东西令人反感反胃难受恶心。相比传统艺术的永久性,带给人审美愉悦,这种现当代艺术不能称做经典。
张先生开玩笑:让我看传统艺术,我可以说磁州窑的专注枕头一百年,德化窑的白。现当代艺术你让我讲什么?看来现当代艺术真是让人无话可说。而这诡谲之处在于就是让你无话可说。


本着失望之余的心情,去了红砖美术馆,单从建筑来说,真是别有洞天。

勾起我对建筑的兴趣,买了两本董豫赣的书(《败壁与废墟》、《玖章造园》)想细细研读到底为什么会带给我如此震感。在《玖章造园》的序言里董豫赣提到“我为什么转向中国园林?”一则是中国园林的博大精深有待人挖掘,二则是文化自信。他的序言让我莫名触动,就如进入红砖美术馆之初,混凝土、钢板、白色涂料、红砖这些材料的运用和糅合竟体现着西式和中式的融合。红砖属于典型中国房屋的建筑材料,构造西式美术馆的形象。中式园林顺着展馆步入后院,践行着郭熙“行、望、居、游”的山水理念。换句话来说,园林或行走其中,或从远处观望、或居坐一处、或移步游览都皆景可赏,给人以人生、生活的理想氛围。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 的展览通过诠释北欧风情,带给人们种种奇幻的感受。时间、光线、永恒.....一系列触动引发我的思绪,这怕是这个展览带给人们的目的。


早上九点,来到潘家园,以为是旧货市场,原来是批发市场。或许因为我们来的太晚真正的“旧货”老板早已撤走。我们好像错过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还好旧书摊很好玩,各式各样的旧书,你可以看到民国时期的报纸、俄罗斯的画报、德国的机械类书、大部头的古籍……逛了一圈每个书摊各有所长,有些书摊老板专注建筑类书籍,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西方无所不含。


有些老板摊位上大多是艺术类书籍,从版画、浮世绘、观音像到瓷器。老板甚至还夸下海口说:只要关于观音像的没有我搞不来的,除非孤品比较难找。这些老板他们可以练成文艺青年,辨出在手札落款处如有“知堂”和“剑三”落字的,便知道那是周作人和王统照。
淘了本《芥子园画谱》一是因为便宜,若要真的藏书,我可是负担不起;二是此书值得收藏,这书和张先生我一个月出生。还淘到一本《三十三观音法像礼赞》画册香港出版,印刷1000册,我不是一个信教的人,但被精良的画笔触动。香港的书流入潘家园旧书摊,证明书摊保存着最自由的民间阅览室传统。
穿梭在北京中,大多不靠走路,公交带你去向更远的地方,北京的公交可以去河北、天津。无缝衔接的城市生活,速度更快、空间迅速转换,隔离着人们和这个世界。A在这个城市工作五年,B在这个城市工作三年,C在这个城市工作一年,没有人会说我在北京生活几年,因为北京和生活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