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
孟子跟孔子最大的区别是孔子是以理性规范感性,而孟子是从感性出发,培养感性。以前西方的学者认为我们就应该用冷认知压制热认知,而今天的科学家明白,人的最基本思维模式完全都是模拟和形象化的,所以孟子的确有道理。
老子学派主张关闭冷认知,让热认知主导。但老子学派又把热认知系统分成了“腹部的”和“眼睛的”两类,说腹部的欲望就是好的,眼睛的欲望就是不好的。为了回归好的本性,老子学派必须采用避世的方法,过隐居的生活。
庄子的做法是根本不做任何事先预设的对和错,“跟着感觉走”,热认知把我们引向哪里,我们就去哪里。
现代心理学实验的确发现,如果通过喝醉酒的办法让人关闭冷认知系统,以热认知为主导去思考问题,有可能获得更发散的思维,带来创造性。
这大概是庄子式“无为”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 它不但能带来“德”,而且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创造性!
正常状态,能听到外界的声音,考虑外界对自己的评价
不听外界的声音了,只关注自己的内心冷认知对对错的判断
忘记自己,不听冷认知的判断了,让热认知接手
孔子、老子、孟子、庄子,他们的最高目标都是让冷认知和热认知完美统一,达到无为状态,也就是 not trying。但是他们的路线非常不一样。
孔子主张以冷认知为主导,通过勤学苦练,把先王的智慧凝结在人的热认知之中,是 try hard not to try;
老子主张直接关闭冷认知,只保留“好的”热认知,是 stop trying;
孟子主张人天生就有好的热认知了,应该把这些好的热认知给培养壮大,而不必用冷认知强行建一套新的热认知系统,是 try, but not too hard;
庄子跟着感觉走,事先不做任何对和错的区分,是 forget about trying / not trying。
在学习任何技能的初期,我们应该用孔子的办法,勤学苦练,搞沉浸式的教育体验,争取习惯成自然。
具体做事的时候,尤其是要做那些能够影响别人的大事,我们应该参考老子的思想,不轻易干扰复杂系统。
培养艺术品位,提升道德水准,我们可以用孟子的办法,找到身上的闪光点作为种子,慢慢发展壮大。
如果面对一项压力巨大而又特别重要的工作,我们就应该学习庄子,忘记自我,让热认知引导我们发挥水平。
这些手段的确是互相矛盾的,但世界本来就充满矛盾。无为,本来就是一个悖论:你越想得到无为,你就越得不到无为。
森舸澜最后说,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最大的一个不同,是中国文化不爱在理论上较真,但是特别崇尚实践!
你说怎么才能骑自行车,光看一大堆说明书没用,只有当你骑过自行车以后,你才能体会到那种感觉。
无为,也是这样。四派武功,我们光在这里纸上谈兵没用,你只有实践了,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境界。
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观自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0 00: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