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の人类学笔记
(一)
人类学的田野,要求我们既在社区内,又不在内,既是自己也不是自己。当地人的内部视角与外来人的外部视角交织演变,人类学家投入而抽离。做得好,在自己身上看见别人,在别人身上看见自己;做不好,精神分裂。 智慧与精分,一步之隔。 内外交织中,深刻与新鲜并存。深刻需要理性思考,新鲜需感性投入。列维-斯特劳斯在《看·听·读》末篇总结道,千年历史中,人类激情交融,衍生绚烂生命。时间永恒,不为爱恨添枝加叶而随意抹去几十个世纪的历史,也不在人性上强加外物。古往今来,人既复杂又统一,绚烂多彩,却也不动如山。 从1922年现代人类学产生,人类学家发展了内部视角。这是人类学最强大,也最经得住考验的方法。 历史上,四个步骤的内部视角不断深入、推进,直至看见人身上的细微隐秘。对当地人,这很残酷,对人类学家,却纠结而神经。艰难过后,内化别人的内部视角,人类学家产生内在转变,经历自己世界之外的人生,重新活过。 理解别人,首先触摸别人置身其中的社会体系。现代人类学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和R-布朗认为,不同社会有不同结构,规划着人际关系,既是资源分配的基础,也是人生的框架。社会结构世代传承,人依附其上,被分化为不同等级。 社会结构背后是价值理念,决定制度的类型和运作,也决定社会的走向。 看到社会结构及背后的价值理念,人类学家需要知道这样的结构和理念塑造什么样的人。 在很多传统社会中,人类学家需理解亲属制度:是什么规范着人的性行为和婚姻,由此确立血亲和姻亲体系,于中,日常生活一一展开。 对比而言,中国和美国学生的很多差异多是两种教育体系的结果。美国大学大体分研究型大学、文理学院(博雅教育,小班教学,训练批判性阅读和写作), 和社区大学(职业学校)。各州都有世界一流大学。教授依据学科精神设置教学规划,学生所学和重点自然与国内不同。当然,这些都是原则,现实会有所不同。 文化是认知方式,语言是思考方式。人生之初,大概相似,之后,社会过程不断印在身上。成年后,每个正常人都能实践社会允许的很多方面。社会成就了我们。我们因此被固定在社会的某个阶层、职业、信仰,习惯于特定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轨迹,远离其他可能的生活和认知方式。社会也限制了人。 真正达到完全内部视角的只有自己对自己的世界,却不可言说。他者之于我们,我们之于他者,都是碎片。唯一完整的只有自己,因不可言说而完整。 内部视角要求适当放开理性,去感受当地当时。放不下自我,进不了他者的世界,进不了人类学的门。然而,成为他者是不可能的,人类学家的内部视角永远有局限。或者,我们根本不需要成为他者。 上世纪,人类学中最常用的的外部视角有两个。一是科学,把人当物,看哪些力量(结构性、政治经济的、进化的、生态的)影响、决定、控制着它,如结构主义站在所有文化的立场,探讨人类思维的统一机制。二是把小社区放到大区域中,看社区内部的意义和结构如何被更广阔的外部世界影响,如政治经济学。当代人类学中,社会与生物协同进化理论,及大数据视野下的人类学,也凸显外部视角。 外部视角站在外面,把人当物,观察人的活动在时空中的变化,并转变为数字,以公式推演行为的规律,或外在决定因素。 外部视角下,内部视角会更鲜明。 人类学的基本方法论是内外视角的交织:外部视角,从大环境看,决定事物的方向;内部视角,看事物内部的构成,决定其可能性。人类学家的工作,投入而抽离,既作局内人,也作局外人, 既立足真实,也跳脱真实,从外向内看,也从内向外看,内外交织。纯粹的内部视角,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被别人世界的限制和偏见束缚住。纯粹的外部视角,走不进他者的世界,只见研究者想见的,或其方法和理论允许看到的。 内外交织源于人类学的根本目标:理解人的整体性。人的整体是矛盾的。一方面,人创造、想象、设计,无中生有,改变人类及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和方式。理解这一面,需感同身受,以生命理解生命。另一方面,人是万物之一,受制于进化和生态的机制,人在社会中,也受社会规则和历史遗留的影响。这部分个体无法改变,需以科学方法,抽离出来,把人当物,探讨世界如何规范和控制人。内外交织的核心是同时地投入与抽离。 格尔兹认为,人类学是研究者和当地人各自内外视野双重交织的结果。一方面,社区构成当地人的内部视野,社区外的世界构成外部视野。当地人活在自己的社区中,社区在更广阔的环境中,他们的每一行为和想法都由社区历史、价值理念与社区外政治经济过程交织而成。人类学家在田野中接触的一切细节、个人观点、现象都是当地内外视角交织的结果。 另一方面,人类学家无法逃避自己所由来的世界,即自己的内部世界,而当地的世界则构成人类学家的外部视野。看到当地人的内外视野交织,人类学家也带着自己的内外交织,形成了自己的世界和当地世界的碰撞。 因此,格尔兹认为人类学应以恰当的方式呈现这两种交织,民族志研究不是一个客观真实的科学报告,而是世界观交织碰撞的结果,既是科学也是人文。 田野调查中,内外视角的交织无处不在:调查者, 当地人, 民族志读者, 都带着自己的内外视角。以当地人为参照,其社区构成内部视角, 社区所处时代政治经济是外部视角,这是教科书上内外视角的定义。以人类学家为参照:其所由来的世界是内部, 当地人的世界构成外部。以读者为参照:当地人和作者是外部视角,读者的世界是内部视角。更广泛地,以人为参照:社会文化历史是内部视角, 生态-生物进化及其他物种是外部视角。 人类学家的田野笔记,既要记录当地的社会文化事项,也要记录自己、他人的情感与交流,形成两个文本(材料/故事文本)。材料和故事文本体现了分裂,整合两个文本就是整合内外视角。 田野中发的朋友圈就是一种田野材料。当时有感,时过境迁又不同。把票圈作为材料,当时投入、受鄙视、被狗咬、带着价值判断,和事后抽离观看,既享受又想离开,整合起来,体会内外交织感。 在研究主题上,系统严谨的设计与随性的投入并行交织。下田野前,有一个清晰方向,田野中根据当地重要社会事实,随时调整计划,在自己的追求和当地的走向之间不断平衡。观察当中蕴含着观察者。清醒地观看自己在田野投入中思路和理解的变化,本身就是一种内外交织。 人的生命存在,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理性抽离,感性投入,都是基本能力。在理解人时,不同学科选择了不同能力。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生物学强调理性抽离,文学艺术强调感性投入,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要求研究者既是自己,也不是自己,以面对世界的完整。因为世界本来就不规则。 世界在真与伪之间,在想象与实在之间,交织演变,衍化无穷。在今天这个理性至上的时代,我们过分纠缠于真,只相信眼中的真实,这几乎成为时代的神经官能症。
人类学在文理之间,连接真伪,穿梭于虚拟和现实。但人类学擅长内部视角,从严谨的社会结构到感性的生命体验,步步深入;而外部视角很缺陷, 只有政治经济和协同进化学派。外部视角需要定量的数据,与个体和情境无涉,通向个体无法改变的规则和机制。
-
雪里拾多德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3 15: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