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性傾向”成因解析

不同学术报告中,有关“同性性倾向”的成因,有 先天与后天之说。
先天因素
一般以遗传基因、脑部结构、荷尔蒙分泌或胎儿期 为研究对象。上世纪90 年代,美国遗传学家Dean Hamer“发现”同性性倾向基因,历经十年的研究、 讨论,因其他学者无法考察Hamer 的“发现”而被 媒体冷处理。然而,遗传基因与“同性性倾向”关系 的课题从没停下来。
同性性倾向是否由遗传基因所引发,目前仍没有定 论。学者们普遍认为:基因是决定身体的蛋白质,与 行为及倾向并没有直接关系。而遗传学家则强调,至 少有五至一百个基因可能与性行为有关。谁是谁非, 仍在探索中。然而,若同性性倾向是天生的,那么有 这倾向的人,可能因没有后代而早已绝迹了。
另外,神经系统科学家Simon LeVay,在1991 年 提出“下丘脑 (hypothalamic) ”的大小与同性性倾 向有关,但很快就被推翻,因为荷尔蒙所激发的是性 慾而不是性倾向。
值得一提的是,在遗传基因的研究中,过去20 多 年多次对“同卵双胞胎”(即基因及胎儿期成长环境 均一致)的调查,显示双胞胎都是同性恋者的比例, 远低于其中一个是同性 恋者,这结果更加无法 证明同性性倾向与遗传 基因有关。
后天因素
在成长因素的调查与 研究中,发现原生家庭、 社会及教育对于幼儿、 孩童及青少年的心智成 长有深远的影响。
1991 年,在新加坡对 12 岁以下儿童调查发现,在成长过程中被性侵犯或 虐待,或被父母忽略及拋弃等,都会影响儿童的身心 发展。有83% 的男同性恋者及70% 的女同性恋者, 在12 岁前曾被性侵犯或虐待;多达90% 的同性恋者, 自觉被父母忽略或拋弃,尤其被同性別父母拋弃;有 40% 同性恋者曾被身体虐待。
在美国,一份35,000 人所做的调查显示,同性 恋者在儿童期被性侵犯比异性恋者高三倍,58% 曾 被性侵犯的儿童,成年后自称同性恋者;有43% 在 10-12 岁期间,开始有同性性关系。另有多份报告指 出,父子关系疏远加上过度严谨、苛 责的母亲,与男同性恋倾向有密切关 系。
历史上确实发现有同性性行为,但 从来不是同性“恋”,其目的是因为 男性权力象征或宗教仪式。还有学者 发现,城市比乡村有较高比例的同性 恋者。
总而言之,人类试图为逆性的行为 或倾向找寻“科学”依据,而不顾其 行为给社会带来的伦理破坏和道德失 丧。笔者认为:“倾向”与“行为” 是两回事,正如人有情慾是事实,但人绝不能为满足 个人情慾而胡作非为。行为是个人的选择,但终要承 受败坏的结果。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章23 节说: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 造就人。”
作为基督徒,我想问:确定同性恋是先天或后天又 如何?难道有了先天或后天的原因,人就有了放纵情 慾的理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