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话本小说中出现的尼姑,为什么大多是“淫尼”形象?
中国历史上,出家女性兼作招嫖卖淫的皮肉生意,最出名的莫不过是以开放著称的唐代了,其时所称四大女诗人,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其中两个是艺伎(薛涛、刘采春),两个是女冠(李冶、鱼玄机),俱有淫名。这些可以视为“传统”行业,而淫尼的兴起,相对较晚。按明代社会史研究专家陈宝良先生的说法,所谓淫尼,即以卖淫为生的尼姑,最早起源应该是宋代的“尼站”,他主要根据的是宋人周密的《癸辛杂识》一书,主要是说为了接待往来视察的僧官,让寺中有过犯错的尼姑承担陪侍任务。可以说,按阶级分析论的角度来说,淫尼的起源,可以写出一篇抨击万恶旧社会三座大山的忆苦思甜文章出来了。
尽管历史上是否存在过大规模的尼姑卖淫活动我们已经无法得知,但可以从简单逻辑出发来看,首先朝廷有专门管理僧道度牒的官员,地方又有专门供应性需求的妓馆,可以说,尼姑没有必然从事卖淫的动机。但自明中叶开始的众多文学作品,如话本、小说、戏曲中都大规模开始出现淫尼的现象。比较出名的如《金瓶梅》中的薛姑子,《初刻拍案惊奇》中的赵尼姑,《二刻拍案惊奇》中的尼姑真静,《醒世恒言》中的非空庵等等。以往在理解这个现象的时候,根据“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概念,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跟当时盛行的资本主义萌芽紧密联系。诚然,资本流动催生新的社会产业,追逐资本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但这并不能说明女性,或者说某个职业内的女性,会全数堕入风月场所中去。那么,在明中期以后的大规模“淫尼”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些原因呢?


首先,尼姑在古代社会的地位,并不像现在想象的宗教信仰者一样高,它在古代只是社会职业的一种,虽然不是下九流,但也是社会边缘的群体,对她们及其职业保持好感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其次,由于职业女性能从社会大分工中获得资源,这从物质层面冲击了男尊女卑的礼法,是与当时的礼法设计所不相符合的。再次,社会对性服务的需求,没有大规模的规范化管理,需要借助一些比较明显的社会身份来做指引,提供进行性交易的场合。通常会选择寺院,庙会,楼馆等城市中较为明显的空间范围。
而尼姑的地位,必须要放在女性的整体社会职业角度来看,由于传统社会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男权至上社会,女性所能从事职业范围非常狭窄,除去嫁人之外,大致只有“三姑六婆”这么几种工作可以从事,按明代人的通俗讲法,“三姑”就是“尼姑、道姑、卦姑”,也就是佛道两教的宗教职业活动者,以及民间信仰中的占卜者,“六婆”指的是“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主要从事的是商贩、说媒、念咒、风月、卖药、接生这些社会边缘行业。这些职业类型中,要么是基于男女大防,男子不能从事的,如入闺房占卜、为妇女接生、替小姐说媒等;要么是因为礼义廉耻,男子不屑从事的,如唆使卖淫、贩卖人口、下蛊治病等。可以说在正经的士人家庭之外,女子想要独立从事社会职业,获取社会受益与经济来源,只能拾人牙慧,从事的大多是社会边缘职业。要想依靠自己的职业身份或者说个人努力,来获得与男性同等的社会地位与经济财富,都是非常困难的。
就算是时兴的大女主戏剧,在描述传统成功女性的故事中,通过嫁人生娃,依靠男性来积累原始资本,也是这些女性成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直到今日,人们仍然会把嫁娶这一个人生环节,与女性成功密切关联起来,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评价。


插一句不合时宜的题外话,封建时代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既是为了男性考虑,也是家族中的女性考虑,没有新鲜男性诞生的家族,在封建时代延续下去的可能非常小。这与其他国家,以家格/家徽这种形式物,作为传承的方式不同,如欧洲的女爵以及日本的女系家族等。

那么这些试图从事社会边缘职业,通过摆脱男性控制来获得独立经济来源的底层女性,自然而然就会受到封建文人的诸多歧视。例如明代著名学者陶宗仪,就在《说郛》中形容三姑六婆与“三刑六害”(形容极其恶劣的命格)相等,“人家有一于此,而不致奸盗者,几希矣。若能谨而远之,如避蛇蝎,庶乎净宅之法”,只要家里出了一个涉及到三姑六婆行业的人,在社会上就影响整个家庭的名声,必须要将他逐出家门,才能保全家庭。可以说,明代人憎恨“三姑六婆”,如同蛇蝎毒虫一样了。即使到了晚清李汝珍写《镜花缘》时,同样形容“三姑六婆”是“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认为这种职业女性是典型的害虫。仔细想想,即使是号称最尊重女性,为女性立传的《红楼梦》里面,不也有做法害人的马道婆么?直到现在关于淫尼的故事还在曲艺中留存,最典型的就是相声《学小曲》中的《尼姑叹》唱段,同样反映了这一现象:逗哏说捧哏是求佛求来的,他父亲是跳墙和尚,母亲是跳墙尼姑,母亲做尼姑的时候就在禅房中思春,唱词是“尼姑坐在庙堂,四季花儿为谁开放~背地里埋怨我的亲娘,不该把小奴舍在庙堂~人家的儿女成双配对,可叹小奴懒梳妆~掐朵鲜花插头上,插也插不上~”捧哏这个时候要问一句,“为什么插不上?”逗哏的底就要抖出来了:“你妈是个秃又亮。”

从整体社会中所处的职业群体划分,就不难看出,尼姑虽然是佛教中人,但是由于整体对于女性印象实际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并不会享受到宗教身份所带来的光环。反而更多的是,一大批人因为阶级局限与生计所迫,不得已从事这些个行业。无论是文人出于讽喻所宣扬的“淫尼”角色,还是描写了当时社会女性从事职业的真实内容,都还是在反映着一个时代的性别观念和社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