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三国纪游·第三日(2015.9.12,7节)
北欧三国纪游·第三日(2015.9.12,7节)
/范达明/
(挪威奥斯陆-小镇-弗洛姆(小火车)-麦达尔-弗洛姆-居德旺恩(峡湾游船)-弗洛姆-耶卢,第三日行程)




晨曦中的风景与酒店门前留影(关于傅希陶)
清晨6:00前,我与老傅早早起床。梳洗与收拾了行李后,就与昨天一样去酒店外走走。6:30跨过门前马路,回望晨曦中下榻酒店外貌,我拍摄了照片:那开了灯的店名招牌,一字字格外清晰明亮。天还未完全放明,我们沿着呈紫蓝色、有点坡度的花园路径行走,一些路灯还亮着橙色的光。周围幽静。这里一直通向海滨,那应该是奥斯陆峡湾最北端的一部分。忽然,前面发现了我们的两位女士林云屏与金素华,居然比我们还早就出来了!呼吸北欧早晨清纯的空气,欣赏与拍摄挪威山水的景色,一旁听林大姐埋怨她的相机没有了电或出了什么问题,照片也没法拍;在她们往回走后不久,我们也跟上了她俩的脚步。
早餐后回房间取行李,在8:05离开前,我拍下了我们268号房间内的镜头。约8:10时,我和老傅分别在酒店门前留影。我给老傅拍的照片,是在我们的人开始上车的时候,这在照片右侧留下了记录(还有司机从后面走来)。拍摄背景为酒店外的一个露天餐院,全部木制的条桌条椅,有序而整齐地布满在大门左侧开阔的地坪上。可以想见,如果在夏季的度假热潮中,临到傍晚支起一个个大蓬,这儿应该是游客们乐意选择的用餐、休憩地。



我把照片里的老傅,拍摄成正面略有侧转的大半身近景,背景则起衬托作用。作为肖像照,不仅如实还原了人物相貌,站姿也差不多是他习惯的或典型的样子。那么,从照片形象来看,你觉得他给你留下何样的第一印象?当然,如果论相貌,老傅堪称英俊,你恐怕还看不出他已有73岁年纪吧。这几天来,与老傅拉家常很多了,顺便在此侃一点他的情况,也有必要。
要说老傅简历,一时真难以说得周详与准确,那么不妨从百度百科搜索一下。果然,早已有人给他和盘托出了:“傅希陶(1942.7—),江西泰和人。擅长版画、漆画,研究馆员职称。中国美协漆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浙江省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浙江树人大学专聘教授。”
在“艺术简介”名下还有更具体的记述:1965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曾在部队、杭州市美术工作团、杭州市群众艺术馆、浙江省艺术研究所、浙江省群众艺术馆工作。80年代初,在敦煌、新疆克孜尔千佛洞长期艺术考察临摹,他艺术涉猎广泛,在版画、漆画、油画、书法上均有建树,只是他为人低调,作品也很少参与商业行为。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和出国展览。作品《流不尽的黄河水》(漆画)、《故乡的路》(漆画)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文化部群星美术展铜奖。《向前!向前! 向前!》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有《伟大的实践》、《夯平坎坷开新路》(木刻)、油画《路》、《竹乡》等。傅希陶先生书法逐渐引起各方重视,在海内外都有“粉丝”。还记述有一则个人感悟:“人生一世,甚感人这种生物太贪婪,远没有草根伟大:它有点雨水就盎然、给点阳光就灿烂。它渺小得不能再渺小,可世上没有它,其他生物就无法生存。真有来世,做棵草根。”
老傅读浙江美院,又参过军,退休前就职美术工作,大部分是与群众美术辅导相关。我跟他最先的接触是在80年代末以来,多半是在每年年初参加浙江省美协年度工作会议的时候(他代表省漆画研究会,我代表省美术评论研究会)。他曾两度结婚两度离婚(后一次就在近年)。与前妻有个儿子,儿子儿媳等远在重庆生活。目前在杭州他是独居者,却也成了“围城”外的自由人。
细细回想这些天他跟我有过的言谈,以及显现的性格与为人,我相信,他“个人感悟”中鄙薄人之贪婪而崇尚草根的思想,该是有他独特经历的切身体会的。
我们的目标:以弗洛姆为核心的高山小火车与松恩峡湾
挪威,位居北欧最北,是世界上峡湾最多的国家。从现在的地貌看,北大西洋的挪威海和北冰洋的巴伦支海的海水深深地切入挪威狭长的内陆,让其西海岸与西北海岸变得支离破碎,这里有2.5万公里蜿蜒曲折的海岸线,15万个大大小小的岛屿,也形成了无数条曲折幽深的峡湾(有所谓“万岛之国”、“峡湾之国”之称)。从地质史上说,峡湾,原系地球冰期特殊形式的冰川槽谷,经亿万年冰川融化、海水入侵与演变,于百万年前形成如此地貌。这些峡湾之长,有的几公里,有的几百公里;两岸是陡峭的山谷崖壁,有的山峰高达千米,海水最深处有1300多米。而松恩峡湾,就是挪威也是世界数一的最长最深的峡湾了(长204公里,最深处为1308米)。
按照行程单的规定,我们今天的游览目标,就是以弗洛姆为核心的高山小火车与松恩峡湾。松恩峡湾是我们此番北欧游招牌所谓“双峡湾”之一;弗洛姆小镇,既是坐高山小火车的起点,也是松恩峡湾游船的终点。这是一次深入挪威独特地貌大自然的探访。由于奥斯陆至弗洛姆有312公里,大巴车程约需近5个小时,路上时间消耗很长,也因此,今天的游览景点相对比较简单。再一点,路途没有办法安排团餐的午餐,吃饭要自行解决。此外,旅行社行程单安排的四个推荐自费项目的前两个,即峡湾游船与弗洛姆坐小火车,也都是在今天两个地点的行程里。如果你不参加这两个或其中一个自费项目,那么你只能随大巴车到达目的地的游船码头上或小火车的车站上,就自己在那周围转悠了。
有关今天的行程的具体细节,开初大家并不太有数。现在依据实际走过的路线(事后又可靠查证了地名)概述如下:
我们先是从奥斯陆出发,直达位于其西北方向的小镇弗洛姆。弗洛姆的具体位置,是在挪威西海岸出海的松恩峡湾支流或源头东南段的奥兰德峡湾最深处。奥兰德峡湾的准确译法(若依据挪威语音的话),应该叫艾于兰峡湾(Aurlandsfjord)。松恩峡湾支流或源头另一段(西南段)叫纳柔依峡湾(Naroyfjord)。在弗洛姆车站坐上“弗洛姆-麦达尔”的小火车(包括来回两趟),再由大巴把我们送往松恩峡湾之纳柔依峡湾的某一小镇(查考资料证实,此小镇即著名的居德旺恩Gudvangen),随后从该镇码头登游船游览,游船经过这两个支流峡湾与松恩峡湾的交汇口,不是返回我们上船码头的居德旺恩,而是顺着东南段的艾于兰峡湾回到我们此前坐小火车的弗洛姆车站一旁的码头。
上述细节,好像在李导游以及旅行社行程单的介绍中并没有如此细微的说明。它们是我眼下在回顾旅行经历与写游记时参考了网络资料、图片与弗洛姆地图获悉的,特别是那张Flamsbana:the flam railway的地图(坐小火车时索取的)及地图所附的相关资料——此地图无疑是专为国外游客设计的,有包括中文繁体与简化字在内的8国文字(9个文本)的详细介绍,很有价值。
事实上,我们坐游船游览松恩峡湾,不过是一个大而化之的说法;精确地说,我们是游览了位于挪威西部中心地区的松恩-菲尤拉讷郡(Sogn og Fjordane)之松恩峡湾深入腹地的两个支流峡湾。而弗洛姆正位于此腹地的核心。这就好比你在中国游览三峡,它实际上是包含了西陵峡、巫峡、瞿塘峡三个江峡的,当然,你游览了其中最秀美的西陵峡或其中两个峡,你也算是到了三峡了。但与走完三个峡的全部,还是不一样的。把游览松恩峡湾的支流峡湾就说成是游览松恩峡湾,或许是我们中国旅游界贪图简便的说法。



挪威的森林与村上的《挪威的森林》
我们约8:30离开奥斯陆的酒店上路。一路过来遇经好几处的阴雨连绵。雨点飘打在车窗玻璃上,既妨碍了我们从车上观景的视线,也不便于拍摄照片。8:46在雨有间歇的时候开始拍摄车窗外风景。隔着玻璃拍摄的照片,时常有照相机与我们拍摄者自己投影进入镜头的隐约反光。
天,山,水,森林,公路,有时是一横走向的画面构成,在阴雨天呈现各种不同的蓝与蓝灰色、紫与紫灰色的冷色调,唯有森林是在墨绿中含有棕色的暖色。有时是出现了明亮的屋宇,白色的墙壁,暗红色的屋顶。有时可见延伸的小路,有高矮不同的树丛,那是经过了什么小村子了。有时乌云密布了大半个天空,但远山后面露出一片白色,景致显得极为空灵与遥远。有时近处是一片收割后的麦田,在乌云下显出幽暗的棕色;有时近处是一片湖水,深灰色的远山与银灰色的云层倒映在湖面,形成上下对称的镜像,有非常和谐的装饰美。雨后的山岭,白色的云雾低低地缭绕在发黑的深蓝色山间,仿佛缦缦的轻纱把山体朦朦胧胧地分割与分化了。大自然尽兴地在展示它无穷的诗情画意,这是天工的天然图画,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挪威美丽的大自然,就是如此造就与生成的。虽然眼底所见的这一切,是在特殊的天气下,在行进的大巴车里隔着窗户玻璃的呈现,但是你若不是亲临此地,再你怎样的描述,包括照片、视频的记录,都无以达到这样的真切感受。




转眼,呈现我们面前的是一片片、一丛丛不同绿色树木组成的森林。这是挪威的森林,我们真正见到了!眼见真实的挪威的森林,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小说《挪威的森林》。那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1987年写的一本青春恋爱小说。故事讲述主角纠缠在情绪不稳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开朗活泼的小林绿子之间,展开了自我救赎与自我成长的旅程。《挪威的森林》原本是一首披头士歌曲,小说中,主角直子每听此曲必会觉得自己一人孤零零迷失在又寒又冻的森林深处,这正是年轻人必经的彷徨、恐惧、摸索、迷惑的表征。书中男主角渡边多次想拯救在自我迷失中的直子,但有时甚至他本人也迷失了方向。据说作者村上春树在创作小说时也认为,甲壳虫乐队唱出的曲子Norwegian Wood,确实给了他自己很大灵感,那似乎是一种微妙的、无以名状的感受。作者本人,其实从小就是个西方流行音乐的迷恋者。
因了这一小说,如今“挪威的森林”一语,在当今尤其在青年书迷们心目中变成了对年轻人所必经之“青春病”或“青春期”精神危机的隐喻了。这与我们直接看到的真实的挪威的森林未必有很大关系。显然,重要的是在于这本名为“挪威的森林”的小说的巨大影响力。
小说作者村上春树1949年生于京都,为当代日本著名作家。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演剧科。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日本群像新人赏,1987年的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在日本畅销1500余万册(截止2012年),广泛引起“村上现象”。他轻盈基调的写作风格深受欧美作家影响,少有日本战后文学阴郁沉重的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誉为日本1980年代的文学旗手。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深具影响;曾先后荣获日本谷崎润一郎文学奖、西班牙卡塔龙尼亚国际奖、耶路撒冷文学奖等奖项。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客座教授。小说在引进中国之后,各种版本译本颇多,国内简体版到2004年销售总量达786万册。中国国内评论界评价它着重剖析了“年轻一代的迷失与疏离”,是一本“让少男少女流干红泪的小说”,“永远的青春读本”, 具有悲剧色彩,也有的认为存在一定的消极性。评论家白烨认为:《挪威的森林》“以纪实手法和诗意语言”注重表现“少男少女在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对于纯真爱情和个性的双重追求……超出了一般爱情描写的俗套,而具有更为深刻的人生意义”;美国华人学者李欧梵将该小说列为20世纪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部文学译著之一。《挪威的森林》后来由越南导演陈英雄(依据陈与原作者的剧本)搬上银幕,于2010年12月11日在日本正式公映。我见到一张该片的电影海报(香港版,12月30日献映),其中宣传语称:全球书迷23年终极期待,日本文坛现代最畅销小说之冠,享誉国际作家村上春树经典名著首回大银幕浪漫呈现;在片名Norwegian Wood旁边,还有这样的导语:在记忆中,爱,没有离开过。显然,这应该是一部最纯粹的青春爱情影片了(国内次年公映,豆瓣评价却很低)。(写于2015.10.6夜,10.7-10.8晨补充)
















在弗洛姆登上小火车
大巴车11:15停在某小镇,车要加油,司机需休息。李导游再次强调,今天没有午餐,大家可以在小镇的小超市买点吃的东西(有收欧元的,或划VISA卡的)。我吃了带来的塑封的蛋糕与小面包;老傅接了我两个小面包,却没有吃,他说他有点拉肚子了,不敢再吃东西。车约11:30以后离开这小镇,13:20到达弗莱姆小镇。
弗洛姆小镇隐藏在三面大山的怀抱中,这里被人们称为“离上帝最近的地方”。据资料介绍,“走进小镇,你会发现这里的空气异常清新,仿佛到了一座天然氧吧,这里的阳光也特别明媚。这里拥有最美丽的峡湾景观、俊秀的群山,还有成片的果园和古朴的乡村建筑。由于这一带有着童话般的自然景致,这个人口只有450人的小村镇,每年却吸引了达百万人次的世界各地游客慕名而来。”今天这里已没有了雨,但也没有大的阳光;我们自然也没有机会进小镇里面参观,只是按照李导游的带领,走上弗洛姆铁路(Flamsbana)的车站月台——倒是两位南京男女游客,因不参加小火车之旅自费项目,就自行在小镇转悠去了。
13:30左右,我们依次上了这列相当崭新的深绿皮火车,大家集中在第9号车厢。
弗洛姆铁路的火车所以被称做“小火车”,不是因其车厢宽度或长度小于普通列车,而是它于弗洛姆至麦达尔之间往来,路程仅20.2公里,行驶1小时——不仅路程与时间短,更在于后来主要作为山区观光线路来使用了:世界各国的游客来弗洛姆观光,大都会乘坐这趟列车,欣赏四周雄伟奇特的自然风光。它冬季开出四班车,夏季是九至十班。
修建在层峦叠嶂的峡谷中弗洛姆铁路被认为是挪威交通工程史上的杰作,从海拔标高2米的弗洛姆上升到866米的麦达尔(Myrdl),成为世界列车沿途风光最美丽的铁路线之一,被列为挪威第一风景名胜。就傍山铁路而言,它是世界上标准轨距铁路中最陡的一段,平均每18米距离就上升1米高度——据说最大爬坡度有千分之55(最初我一听说55度坡度,吓了一大跳)。铁路始建于1920年,直到1940年8月1日才投入使用,耗时20年(平均每年仅修路1公里)。其中最费时费力的就是隧道——弗洛姆铁路隧道极多,据说那个时代每挖一米就要耗时一个月,可见当时建造的艰难了。
“弗洛姆”在挪威语中是“险峻山中的小平原”的意思。弗洛姆铁路所到达的麦达尔小站(建于1909年)是从首都奥斯陆(OSLO)到第二大城市卑尔根(BERGEN)干线铁路的中间站。作为一段小支线的弗莱姆铁路的修建,当初显然是为了让这个“险峻山中的小平原”与周围地区在经济生活上获得交通快捷之便,最终也因此开发了它的难能可贵世界性旅游资源。
弗洛姆小火车之旅为我们提供了观赏挪威最原始、最宏伟自然风光的机会。在20公里长的铁路线上,可以看到河流被深谷拦腰截断,瀑布从峭壁旁飞驰而下,山顶片片难以融化的皑皑白雪,还有沿着山坡建造的那些高山农场。
13:40我们从小火车上俯瞰了弗洛姆教堂,这表明火车已爬上山路的一定高度了。











记得上列车后,领队曾要求我们在选择了座位后不要在列车行进中任意走动与调动座位。实际上,因为车窗两边都可能有吸引人的景色,好拍照者,必然会左右两边走动(车厢也不拥挤)。坐这趟列车也变动了原先在大巴里旅客的相互位置。老傅因背着专业相机,也时时让人邀请为认真拍摄留影照的摄影师。两位来自德清的浙江女游客眼下显得很活跃。与陈宁尔夫妇有很多闲聊与交流,老傅也主动请她们摆姿势留影。我在旁边也拍摄一些照片,13:52拍摄了方慧中与她们的合影,这张照片左边的一位,就是浙江省交通厅退休的男士章胜利,回国的飞机上他刚好坐我一排,据说他至今在世界已周游了二三十个国家了。
14:00前,我拍摄了陈宁尔夫妇与王雨桃在小火车车厢里的镜头。因为是平行车厢的角度,同时把车厢内的设施基本记录下来。车窗外的景色也不模糊。
14:00左右,我让林云屏给我在爬坡列车的车厢里留影,其中一张照片,构图刚好左右两半,左边是车厢背景里的我,右边则是隔了玻璃窗的外景,而且远处景色清晰可辨。
车厢里有大的电视屏幕,用中文播放关于这条铁路线的修建与途经站点等情况的资料片。这是屏幕展示的铁路站点的示意图,整条铁路有11个站点(拍摄于4:05)。
在行驶15.6公里(约四分之三路程)后(约在14:12),列车在肖斯瀑布(Kjosfossen)站停站。这里海拔已达669米。肖斯瀑布气势磅礴,顺着山腰俯冲而下,是整个行程中最独特的一大景观。大家下车拍摄瀑布与留影。铁路部门也为旅客观景与拍照专门修筑了护栏与木铺大平台。我拍摄了大家正全力拍摄肖斯瀑布或以瀑布为背景留影的场景;突然一阵群情激昂的呼声,原来远处瀑布前的山谷里有一红衣女子载歌载舞,遂又引发一阵狂拍——这也是商家设计出来的吸引旅客眼球的花招吧。据说,弗洛姆铁路的电气化动力,就源自肖斯瀑布的水力发电。这个站头的一边,就是巴克里(Bakli)隧道进口处,我回头见到我们车上那位长得高大、面目憨厚的列车长站立隧道口,也把他给拍下了。





14:30列车到达终点站麦达尔(Myrdl),这里海拔高达866米。大家下车,在车站月台走走。我们那两位活跃的德清女旅客不知怎么纠缠上了麦达尔站站长或什么官员,其中一位把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让老傅拍摄她与他的合影呢。我们不少人在9号车厢门口留影。14:36我还拍下车厢上一条骄傲的广告语:世界上最美丽的一趟火车旅行(One of the world’s most beautiful train journeys)。14:41列车再次启动,我们就原路返回了。
回程途中,列车在14:56再次停肖斯瀑布站,大家再次下车。我在此处也留下一影。从车窗望外看,在那条与铁路差不多并行的山区公路上,不时有年轻的自行车骑手在做越野的运动与训练。
我们旅行团的一位短发女(据说也有60多岁了),一路与林大姐交识后非常敬重她,一定要与林大姐合个影。这是15:32林大姐与短发女在拍合影时,我在旁也拍摄了这样一张照片。经小火车这一路来回,确实把我们团里一些陌生的朋友也弄熟了。
15:38,小火车抵达弗洛姆车站。好像回途比去途略快几分钟。我们再次回到弗洛姆。弗洛姆铁路的小火车之旅就结束了。 (写于 2015.10.8. 17:00)






居德旺恩:游峡湾从此上船
我们从弗洛姆小镇上了大巴,车子大约15:45开出,目的地(地名)我们一开始并不清楚,只知道是把我们载向坐游船游览松恩峡湾的码头罢了。大约近半小时光景,16:12,车子停在一个风光秀丽的小镇上,附近就是港湾码头了。游船应该是班轮,有规定时间。大约开船还有一段时间,李导游让我们在规定时间内自由活动一下,有要上卫生间,有要购物、购买吃食的等等,各行其需。我看见这里主要是一家比较有特色的综合商铺,里面有买纪念品的(譬如这里带古老民间色彩的纪念品“山妖”等),有格局像柜台酒吧的,还设有场地相当大的玻璃房餐饮馆,可在用餐时同时观光港湾风景;这个店家甚至还把露天餐桌——由粗大的木材制作的餐饮桌椅铺排在露天地坪上,一直延续到游船码头附近了。
附近有可出租的游船与划艇,远处,一艘豪华大游轮停泊在什么地方,在高山峡谷与深蓝色的海水里显得特别醒目。这里真是美丽无比啊。它美在一种古朴纯净的乡村气息,一种散播于清澈山水之间的空气的空灵感。附近出现了一座木吊桥,它架起在主航道旁边的比较窄的河道上。我们和一些其他游客都会走过它。有当地的家长——年轻母亲与其三个孩子经过这里,母亲推着婴儿车,两个大一点的孩子,一女一男都戴着运动型头盔,一前一后骑着小自行车,兴奋无比。培养自行车运动的习惯,从幼小时候就已经开始。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有亲和力的地方啊!直到这两天,我在电脑上写到这段时间这个地点的游记时,还不时犯困:我们上船的地点是在什么地方呢?

















那张我上面提到的地图——弗洛姆铁路地图(Flamsbana:the flam railway),附录有Flam的具体位置与周边地区关系的示意图,除了标有小火车起点的弗洛姆(Flam)以及由它向南延伸到的小火车终点麦达尔(Myrdl)之外,还标有弗洛姆北面峡湾部分沿岸的几个小镇:艾于兰(Aurland)、温勒达尔(Undredal)、居德旺恩(Gudvangen)等。艾于兰、温勒达尔均位于松恩峡湾支流或源头之东南段的艾于兰峡湾两岸(弗洛姆则是其终端),居德旺恩则位于松恩峡湾支流或源头的西南段的纳柔依峡湾的终端(类似弗洛姆的地理性质)。那么,我们的上船地点,如果是在艾于兰峡湾两岸的艾于兰或温勒达尔小镇的话,似乎太近了点,这显然要不了游船实际游览经历的长段时间;而如果上船是在纳柔依峡湾终端的居德旺恩小镇,似乎距离又远了点。但如果依据地图上弗洛姆到麦达尔的距离推算,居德旺恩作为上船地点还是很有可能的。
当然,最终我终于确定了居德旺恩就是我们的上船地点。证据是:我把“居德旺恩”输入百度搜索图片,不仅出现有与我在此景点拍的照片类似的图片,特别是出现有与我在此处所拍摄的那座木吊桥同样的木吊桥图片,而这个木吊桥恰好就是居德旺恩的标志景观之一。这是一个铁的证据。还有一个铁证是:我在特色综合商铺门口拍摄有一张板壁上贴满各种招贴告示的照片,其中摄下位于红色邮箱上方张贴的一幅标为AURORA(奥洛拉)的女子黑白侧面像,在肖像下方的空白处,有一些签字手迹,其中我查找到了(居然查到了)“居德旺恩”的地名(Gudvangen)。这显然是一张在该商铺可以购买到的有女明星签字的复制印刷品,包括那行Gudvangen的字迹(在三行字迹第二行)在内的大部分字迹(除了标价20克朗的“kl20.00”之外),很可能就是那位女明星来此地游览时所留下的。
啊呀,这里真就是居德旺恩!难怪这么漂亮——这当然也是我当时的感受(虽然有点懵懂),但更是我如今在回顾此旅程,即在事后恍然大悟与增加理性认知后的更深刻感受。资料介绍:居德旺恩是位于纳柔依峡湾尽头的一个村镇,周边拥有连绵的陡峭群山,傍着一汪清澈的湖水。村镇中有一座有特色的木制吊桥,桥的另一端建有一个模拟当年海盗生活的维京村。居德旺恩,从地图上看,它只是奥斯陆西边的一个点,但却是挪威诸多峡湾中最狭窄、风景最壮美的松恩峡湾中的起点。松恩峡湾的精华处就在居德旺恩,从弗洛姆以及松恩峡湾沿岸其他各地乘船都可以到达居德旺恩。
可惜因为我们匆忙与无知,当时虽然也过了那座木制吊桥,却不知道要造访桥那边建立的模拟当年海盗生活的维京村。
不过幸运的是,来到了居德旺恩,也就意味着我们来到了松恩峡湾两个支流峡湾之一的纳柔依峡湾。这个全长17公里、狭长且充满自然的野性美的峡湾,最窄处水面仅有300米宽,沿岸有高达1700米的大山。2005年,正是纳柔依峡湾及其周边地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最后一点,我们当时倒确实听李导游说起过。
在居德旺恩游船码头附近,我拍摄了两件露天陈列的或许是复制品的古风遗物;一个是驾木舟持长剑的老年勇士雕像,另一个是外形非常独特显然属古代造型的木舟。两者应该都是代表了居德旺恩本地古文化的象征物。它们都钉有白色的卡片标签,上面有文字说明。我原以为标签文字或是关于它们本身的历史解说,细看,都是英文说明,前者位于雕像下端,写着“请别攀爬雕像!”后者置于船头,写着“请勿登入船内!”读之令人一笑。











游船EPOS伊波斯号
我们在居德旺恩码头要登的游船叫EPOS(伊波斯号)。16:25以后,差不多是我们最后的一批人陆续地上了船。陈宁尔登船时带来了他在商铺买的两份点心,塞给了我一份。游客大部分上了上面甲板欣赏风景了。我们就在船的底舱很空的桌边坐着吃起来。他说他还付钱买了咖啡,还没有取就被催促着上船来了。他以为船还会像小火车一样原路返回,实际上不是。当然,他买的那杯咖啡就永远留在那商铺里了。16:30开船。我们也上船尾的甲板上。在挤满衣帽裹得严严的、色彩斑斓的游客群里,我见老傅手持着有背带的相机,鹤立鸡群,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拍摄可以捕捉的美好瞬间。一边较近处是港湾可租用的白色快艇,在蓝得发黑的半是雪水半是海水的水面上显得格外醒目;一边是远处深水区域停泊的巨大的白色游轮,顶上的绿色烟囱,还在冒着一缕青烟——那里此时一定无风,青烟便冉冉直升。峡湾的景色之美,真无可比喻。游船在前进,眼前的每一处风光,都是一幅可以在相机里定格的美丽图画。依据地图的标示,游船先是从居德旺恩沿纳柔依峡湾向东北方向行驶,到了与北去的松恩峡湾的交汇点,即作90度右转而向东南方向折入了艾于兰峡湾。大约在17:45,船就经过了右岸的一个著名景点温勒达尔;据说村镇里有一座1147年建造的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木制结构教堂,只有40个座位,是斯堪的那维亚地区最小的木制教堂。我们当然无法下船进去。我从我们游船上拍摄了该村镇的远景(温勒达尔名称的记述,也是把我拍摄的此处景色的照片,与网上搜索的温勒达尔的全景图片比对后确定的)。








17:50左右,我见船尾甲板的游人基本散去,就让人给我在那里留影。船尾高高插起的那面挪威国旗在飘扬。那是一面红底+白边的蓝色十字旗帜。我跟几位女同胞说,你们拍摄了许多以山与水为背景的船上照片,你们自己的形象虽然风光,但把照片拿回家,谁知道你是在挪威峡湾拍摄的,还是中国三峡拍摄的呢?于是她们纷纷也要在船尾的那面挪威旗帜下留影。我给金素华、包悦母女俩拍摄,还给其他人拍摄。但这时,游船的终点差不多快到了。船已停止了发动而在慢慢淌水靠岸了,那面挪威旗帜也差不多垂了下来。
弗洛姆,蓝色的港湾,我们又回来了。
多半人此时才醒悟过来。这里不是我们起航的码头,而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弗洛姆了。18:25,我们一些人在停靠码头的EPOS(伊波斯号)旁边留影。我还拍摄了从EPOS(伊波斯号)下到码头边站定的那位船长或轮机长的身影,他两手撑腰,眼睛望着水面——是若有所思,还是什么也没有考虑,仅仅是在放松自己的神经呢?
这个弗洛姆码头,也就毗邻着弗洛姆车站——于是,我们又见到了那列停靠在月台边的小火车,车头朝着我们(车头号182254);不远处,还见到那对山东籍夫妻俩在列车边留影呢;我们又见到了火车上见识过的那位高大憨厚的列车长,他身旁还有两位年轻人,应该就是列车的驾驶员吧。
每天,他们就是这样伴着他们的小火车,送往迎来;他们现在望着我们这批远道而来的中国人游客——这是此前经历了“世界上最美丽的一趟火车旅行”的游客,我想,作为这一美丽旅行的服务者,他们应该也是心满意足的。

柳暗花明又一村
完成了今天的游览任务,我们也告别了弗洛姆。这已是傍晚18:30了。
李导游在大巴上发话,我们接下来是要去一个峡湾小镇晚餐与住宿。依照行程单的记载,那是一个叫耶卢(Geilo)的小镇。
眼下查资料才得悉,耶卢,可不是一般的地方。作为古村,早在15世纪就建了教堂;如今它不仅是前往挪威“峡湾”景点的重要驿站,本身就是挪威著名的滑雪胜地。每到冬季,欧洲各地的滑雪爱好者纷至沓来,在此从事各种滑雪运动的训练项目与竞赛。
天下起雨来。在一段路上,几乎没有任何灯光。大该为了省电,车上也基本没有灯光,唯有大巴的车灯射出的光柱照亮着公路的前方。车子开着开着,不少人都瞌睡了。待醒了过来,觉得车怎么又在哪里停下了。李导游基本不再发话。也不知道怎么的了,车子几乎迷路了。我甚至暗想,如果真迷路了,如果接着车子又没有汽油了,那么,我们这30多号人是不是今夜要通宵困在这车里啊?
真是“山重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逐渐,在雨夜的黑漆漆山野过去之后,开始见有住宅的灯光了。中间李导游还一人下车问了路。车子又走了些回头路,似乎在兜圈子呢。
不久,我们苦苦寻找的住宿地,一家乡村气息的酒店——利亚费杰尔标准酒店(Lia fjellstue hotel),就在前面了。时间已到了21:40(路上整整折腾了三小时多)。不过,令我们兴奋的是,这地方全是非常古色古香的木屋子,里面的装饰也非常富有艺术气息。壁炉里,用劈柴在烧红着火,墙上与屋梁下,挂着动物木雕或标本。晚餐,也就在此(先不安排住宿,我们已来到的地方,就是餐厅,眼下吃饭要紧)。大约在22:04,我用完了餐,拿出相机拍摄了房间的钥匙,这是带木头牌子的很有特色的钥匙。我与老傅的房号249,陈宁尔夫妇的房号263。我顺手还拍摄了宁尔他还未用完餐的食盘。这个拍摄,到第二天证明至关重要。
因为下榻卧室不是在整个的一幢大楼里,而是一幢幢未必都相连接的木屋,餐后我与老傅先寻找到了我们房号的房间(要走过会淋到雨的一片空地,房间外几乎没有室内走廊);在解决了钥匙开大门的问题以后,房间里面的总开关却无法找到。请李导游来也没有解决,后来来了大堂女服务员。原来这个新修的木屋还没有总开关,是用了一个插座插头来代替的,它的松紧不同,就是总开关——插头紧一紧,灯就亮了。我的天哪!这当然算不上四星级酒店了。熄灯睡觉时,我记下了时间:已23:20多了。(待续)
(2015年10月8-9日,凌晨2:00完稿)




(除资料图片外,照片均为范达明摄,转载者务必注出来源并予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