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ВХУТЕМАС(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1920-1927)—ВХУТЕИН(高等艺术与技术学院1927-1930)与构成主义建筑
【作者】 田豊
【关键词】苏联建筑师 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 高等艺术与技术学院 现代建筑 构成主义 1925苏联馆
【出版日期】2012-04-10
【摘要】该文回顾了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ВХУТЕМАС)-高等艺术与技术学院(ВХУТЕИН)师生对构成主义建筑的探索和对世界现代建筑思想创立的重要贡献,展现了当时维斯宁兄弟,康斯坦丁.梅尔尼科夫等苏联建筑师们的现代建筑思想走在世界的前沿,他们的设计成果对推动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发展具有极积影响。该文特别指出1925年巴黎世博会的苏联馆是构成主义建筑的典范。
【刊名】华中建筑
全文阅读
说起现代主义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大家都非常熟悉德国包豪斯,格洛庇乌斯,密斯和勒·柯布西耶等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在包豪斯形成了成熟的现代建筑学教育体系,格洛庇乌斯在1926年设计的包豪斯校舍,被誉为现代建筑的典范。然而在德国以东的苏联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也有一大批前卫艺术家和建筑师同样做着现代建筑的探索,并且比德国包豪斯早七年开办建筑系。在包豪斯校舍落成前一年,即1925年落成的巴黎国际装饰艺术和现代工业博览会苏联馆不仅是构成主义建筑的代表作之一,更可以说是现代国际主义建筑的雏形。它是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师生和其他苏联建筑师多年探索的结晶。1构成主义建筑的起源构成主义又称结构主义,初期的构成主义力图用表现新材料本身特点的空间形式作为绘画和雕塑的主题,以抽象的结构来探索材料的效能,并将产品,建筑与文化联系起来,代表作如塔特林的第三国际纪念碑设计。进入20年代后在苏联社会化大生产的政策背景下,构成主义引发了一场如何将艺术与工业技术联系起来的讨论,认为技术和艺术不可分,“结构”是设计的出发点,这一点也成为现代主义设计,尤其是建筑设计的起点。构成主义建筑师与构成主义艺术家的密切合作,成为联系构成主义艺术与构成主义建筑的桥梁,并且对各种艺术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正是在这种各艺术类型的相互作用之中,发生了主导艺术类型的更迭——构成主义建筑逐渐取代了构成主义艺术。同时这种合作本身对构成主义建筑师的创作发生了实质性的影响——构成主义建筑师们接受了左派绘画在过去10年间所积累的丰富的艺术经验,从而革新了建筑的形象语言,丰富了新建筑的表现手法[1]。2苏联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高等艺术与技术学院的概况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俄语:BXYTEMAC-Bысшие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техническиемастерские)成立于1920年,集各种艺术和设计之大成于一体,工作室有八大专业学系:建筑、绘画、雕刻、陶瓷、纺织、印刷、木材及金属加工,具有高度的全面性和广泛性。成员基本是构成派设计师与艺术家,如建筑师莫谢·金兹伯格,埃尔·利西斯基,康斯坦丁·梅尔尼科夫,尼古拉·拉多夫斯基,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尼古拉·亚6华中建筑HUAZHONG ARCHITECTURE04/2012历山大诺维奇,柳芭·谢杰夫娜·波波娃,瓦尔瓦拉·斯捷潘诺娃,弗拉基米尔·叶夫格拉夫维奇·塔特林,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罗钦可等。其中维斯宁兄弟,梅尔尼科夫,拉多夫斯基等建筑系教师和以列奥尼多夫为代表的建筑系学员毕业后大多活跃在前苏联建筑界和建筑教育领域。1927年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经过重组改名为高等艺术与技术学院(俄语:ВХУТЕИН-Высший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техническийинститут),遗憾的是由于苏联社会化大生产计划实施不力,苏维埃人民教育委员会认为高等艺术与技术学院没有达到为社会化大生产培养高级艺术技术人才的目的,1930年学院被关闭,沦为政治意识形态的牺牲品。其建筑系部分与莫斯科高等工业学校的建筑系合并成立莫斯科高等技术学院建筑系,1933年改名为莫斯科建筑学院,其他院系组合成立莫斯科国立艺术学院。3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与高等艺术与技术学院建筑系师生对现代构成主义建筑设计的探索最早开始对构成主义建筑探索的是构成主义发起者之一埃尔·利西斯基,他于1921年已经开始在建筑设计领域探索构成主义的应用。但是由于他对苏联政治干预艺术发展的做法不满,不久便离开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1922年建筑师维斯宁兄弟开始全力研究构成主义现代建筑,并联合工作室的弗拉基米尔、叶夫格拉夫维奇、塔特林以及建筑系学员伊万·伊里奇·列奥尼多夫等人组成了名叫“构成主义“小组的学术组织。以抽象的手法,探索建筑的实用性,以及新技术条件下设计与技术结合的新问题,对新的设计语言的产生和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这些构成派建筑师在1922年~1925年间的建筑设计与西方建筑大师在新建筑领域的探索不谋而合。下面将介绍几个有代表意义的设计作品。3.1莫斯科劳动宫设计竞赛(1922年)1922年9月到1923年2月的莫斯科劳动图1莫斯科劳动宫设计透视图图2莫斯科劳动宫设计平面图图3列宁格勒真理报莫斯科编辑部大楼立面及透视图4列宁格勒真理报莫斯科编辑部大楼平面及剖面图5莫斯科全俄合作社大楼透视图6莫斯科全俄合作社大楼立面图71925年巴黎世博会苏联馆前三名设计方案:第一名康斯坦丁·梅尔尼科夫(左)第二名尼古拉·拉多夫斯基(中)第三名莫谢·金兹伯格(右)123456704/2012HUAZHONG ARCHITECTURE华中建筑7宫设计竞赛给了现代构成主义建筑的第一次尝试的机会(图1),当时竞赛要求是:“劳动宫必须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劳动宫项目用地原先有莫斯科宾馆、特斯托夫饭店、商店等,其四周分别是革命广场、剧院、特维尔大街和Okhotny大街。维斯宁兄弟的方案中设计有可容纳8000人的主会议厅是专为莫斯科市政委员和苏维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计的会议大厅,民主的理想通过75mx67m的椭圆形的大厅体现出来,保证了每个座位都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图2)。还有分别可容纳1200人的两个音乐厅,其余房间为莫斯科政府部门和苏维埃政府部门的办公室,300间客房供会议期间苏维埃代表使用。“世界上最伟大建筑”则通过高达132m的塔楼得以体现。屋顶上有高大复杂的无线电天线网和气象台,甚至为飞机留有起降平台。1922年莫斯科劳动宫方案对构成主义建筑来说是具有纲领性意义的设计方案。而后由于苏联的经济形势好转,维斯宁兄弟接受越来越多的设计项目。如:1924年的列宁格勒真理报莫斯科编辑部大楼设计和莫斯科全俄合作社大楼的设计等。3.2列宁格勒真理报莫斯科编辑部大楼设计(1924年)1924年,维斯宁兄弟完成了列宁格勒真理报大楼设计,该项目位于普希金广场,给予的建设用地只有6mx6m,却要设计一栋办公楼。设计要求建筑使用必要的设施来体现宣传机构的性质。维斯宁兄弟设计了一栋高26m的五层建筑,首层为公共大厅,设有衣帽间和销售亭,二层为阅览室,三层为对外办公室及翻译办公室,最上面两层为编辑室,大楼的上层建筑有旋转探照灯光束能在夜晚黑暗的天空穿透云层。其象征意即刺破黑暗的一道光柱就如真理戳穿了谎言的世界。所有在城市街道中可见的典型元素都被附加到这栋建筑的表层之上——例如标识、广告、时钟、扩音器,甚至是内部的电梯,都被作为必须的要素合成统一的整体,反映出列宁格勒真理报的信息活力(图3~4),以上设计手法的应用较好地完成了设计要求。编辑部大楼建筑立面展现出那个时代对于玻璃、钢铁、混凝土的向往以及处理手段,而入口门,电梯,玻璃幕墙竖挺等元素也凸显该建筑的尺度,维斯宁兄弟也通过这项设计成功地找到了一种新的公共建筑设计方法。3.3莫斯科全俄合作社大楼的设计(1924年)维斯宁兄弟在莫斯科全俄合作社大楼(图5)的设计中使用模数设计,大片玻璃窗、钢筋混凝土结构,按照功能安排内部空间。平面图设计遵循实用功能主义原则并完全摆脱了传统的建筑构图,利用框架结构提供的可能性,使内部空间自由流动(图6)。其楼层功能更加贴近实际需要:1~2楼为全俄合作社银行和合作社商店,3~4楼为办公室,5~6楼为合作社宾馆,屋顶有咖啡和餐厅,而地下室则是合作社银行金库,商店地下有车库和供暖设备用房。对于构成主义建筑来说,莫斯科全俄合作社大楼无疑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基本集中体现了几年以图8苏联馆建成后透视和方案透视图9苏联馆建成后透视和模型图10苏联馆总平面图图13施工完成后的苏联馆图14正在施工中的苏联馆图11苏联馆一层平面图12苏联馆二层平面891013148华中建筑HUAZHONG ARCHITECTURE04/2012后被理论界总结为现代建筑核心内容的几条最基本原则:①柱支撑结构,而不是传统的墙承力结构;②房顶不但是平顶结构,而且设计为屋顶平台,设置有咖啡和餐厅,并作为空中花园,供人们休息用;③室内完全敞开的设计,尽量减少用墙面分隔房间的传统方式;④基本没有装饰的立面;⑤大片采用条形窗户,与建筑本身的承力结构无关。3.41925巴黎国际装饰艺术和现代工业博览会苏联馆(1925年)1925年巴黎国际装饰艺术和现代工业博览会苏联馆是苏联现代主义建筑真正变成现实的作品之一。当时苏联参展委员会向活跃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建筑师征集苏联馆设计方案,建筑师康斯坦丁·梅尔尼科夫,莫谢·金兹伯格,维斯宁兄弟,尼古拉·拉多夫斯基,格洛索夫,科林斯基和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学生小组等参加了设计竞赛。1924年12月28日评审结果出炉,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建筑系的建筑师们包揽前三名(图7)。参展委员会肯定了梅尔尼科夫的方案,认为它“结构轻巧,技术精湛,形式前卫,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反映了工人和农民的国家以及各民族的联盟—苏联的理想”(图8~9)。苏联馆用地位于莱茵河畔一处11mx29.5m的狭长地块,占地325m2(图10)。苏联馆平面以两个巨大的锐角阶梯拆分了巨大的矩型空间,使进入空间的参观者必需由斜边的对角线进入展览馆的门厅(图9)。展馆有两层,底层用于展览,其中的展品就包括塔特林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碑”,二层具有工人俱乐部和阅览室等功能(图11~12)。由于展览委员会参展资料等是以红,黑,白为基本色彩,为了协调统一色彩,苏联馆总设计师亚历山大·罗钦可给苏联馆立面涂以红色,黑色和白色。建筑原先方案是钢结构体系,后实际施工中采用了木框架体系,原因一是由于是小型临时建筑没有必要用钢铁结构;二是由于施工时间比较紧迫使用木结构可以缩短工期。但建成后的苏联馆却通过木材的精细施工,微妙的表现出钢铁材料的精神,成功地间接表达出钢结构、高技术、新材料的风格(图13~14)。建筑中间踏步的上空以相互支承交错斜置的木板覆盖,形成半开敞的空间(图15~16)每块木板的上面都有用各加盟共和国的民族文字题写的口号,藉以象征“苏联各民族唇齿相依、牢不可破的亲密关系[2]”建筑空间形式的多变也创造出许多的挑高空间,再加上入口处的高塔,这些结构设计的原意就是要表现出对现代工业,机器美学的崇拜与狂热。建筑师梅尔尼可夫在巴黎世博会上受到好评,受到当时法国民众的欢迎而夺得许多奖项,也受到欧美一些名流建筑师的喝彩,并称赞他的作品是整个展览中最好的作品。苏联馆的建成时间早于包豪斯校舍(1926年),萨伏伊别墅(1929年~1931年)并且比魏森霍夫国际建筑展(1927年)早两年。而后两年梅尔尼可夫设计的的劳工俱乐部和梅尔尼可夫自宅都是建成的为数不多的构成主义建筑。4后高等艺术与技术学院时代构成主义对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影响高等艺术与技术学院解体后苏联掀起了一股反对构成主义以及其它反左派艺术运动的浪潮。随着1932年斯大林工业化计划,反对抽象艺术和设计,推崇现实主义,此时以构成主义为代表的新建筑运动在苏联受到冷遇沉默了。苏联造型艺术与建筑走上以新古典主义为代表的复古主义的道路。1934年苏联所举办的一系列重大的建筑设计竞赛,对苏联早期建筑风潮的转折起了决定性作用。其中主要有苏维埃宫设计竞赛和苏联重工业委员会大厦设计竞赛。这些竞赛构成派建筑师没有获得优胜,反而受到众多的批评。然而构成主义在苏联工业区规划和新城规划的创作中又发挥作用,如莫谢·金兹伯格的“共产主义卫星城”城市规划,谢门诺夫的1935年版莫斯科城市规划等[3]。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苏联大工业化生产的发展,现代构成主义建筑以其实用,简洁的造型理念便于大工业生产,生产速度快等原因又在苏联普及起来。构成主义回到造型艺术与建筑设计之中。70年代后其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苏联现代主义建筑在世界建筑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结语1920年~1930年间苏联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高等艺术与技术学院在苏俄国内设计界被誉为苏联的“包豪斯”学校,当时汇集了各个设计领域的众多精英,其存在的10年间对现代设计特别是构成主义建筑设计的探索,为现代主义建筑和现代主义艺术发展所做的贡献,功不可没。构成主义建筑师们的设计构思和设 计思想不仅启发了同时代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创作,也影响了3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构成主义建筑运动是苏联建筑史上杰出的成就,并且也对世界范围内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构成主义建筑运动”的真实历史与成就由于历史,政治等原因被冷落,也没有顺利的带进中国。清华大学吕富珣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也曾发表文章对苏联的成就给予评介,但并没有在建筑史学界得到相应关注。所以对事物的不了解和陌生,并不能代表事物的不存在,我们需要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进而客观地认识和评价现实。■参考文献1吕富珣.为构成主义正名.美术观察,1996(7):52.2吕富珣.一代宗师——康.斯.美尔尼科夫.世界建筑,1991(6):66.3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161.图15苏联馆北立面和东立面图16苏联馆剖面俄罗斯联邦圣彼得堡国立建筑工程大学(SPBGASU)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333403feng-tian@yandex.ru20110908作者邮编电子信箱收稿日期前苏联ВХУТЕМАС(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1920年-1927年)—ВХУТЕИН(高等艺术与技术学院1927-1930)与构成主义建筑@田豊$俄罗斯联邦圣彼得堡国立建筑工程大学(SPBGASU)建筑学院该文回顾了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ВХУТЕМАС)-高等艺术与技术学院(ВХУТЕИН)师生对构成主义建筑的探索和对世界现代建筑思想创立的重要贡献,展现了当时维斯宁兄弟,康斯坦丁.梅尔尼科夫等苏联建筑师们的现代建筑思想走在世界的前沿,他们的设计成果对推动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发展具有极积影响。该文特别指出1925年巴黎世博会的苏联馆是构成主义建筑的典范。苏联建筑师;;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高等艺术与技术学院;;现代建筑;;构成主义;;1925苏联馆1吕富珣.为构成主义正名.美术观察,1996(7):52. 2吕富珣.一代宗师——康.斯.美尔尼科夫.世界建筑,1991(6):66. 3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161.
http://www.ixueshu.com/document/38b7e06b4b28b770318947a18e7f9386.html?page=2#original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 [1] 田豐, 田鸿喜. 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构成派建筑师对“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的探索[J]. 华中建筑,2012(11):11-16.
- 惊喜在下面,惊喜不




-
deep_in_min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1-30 20:41:39